对于一个理工男,对《球状闪电》的喜爱溢于言表,不论波粒二象性,还是其中的量子物理,一个个熟悉的名词冒出,感觉重回了自己的大学时代。发现这些名字原来还可以组成一些有趣的故事和令人惊骇的事物。
大刘这本小说内的理论基础很扎实,包括他的其他小说也有类似特点,这使得他的科幻故事有了一种真实感,让人读完之后,感觉也许就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人们似乎乐意称之为“硬科幻”。
这和漫威里面的奇异博士、雷神不同,那些是虚构的,一看便知,而大刘小说里的情节,几乎是站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自然规律上想象出来、组合出来的,很多时候会让人有种莫名的恐惧感,因为在他的大多数科幻故事里,人类的认知和科技,都是那么渺小,只有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才会是最终武器。
没有些基础理论知识,读这本书,是大打折扣的。
其中,宏电子和宏原子的设想,简直脑洞大开。而宏原子核的形态,竟然如同一根弦,好有魅力。还有最后的量子状态玫瑰,一个观察者无法看到却可闻到,有着理工男不可多得的浪漫。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米兰·昆德拉,至今仍在世,已经九十多岁。
出生于捷克,便是这本书中,故事的主要发生场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直属于那种处于鄙视链顶端的书籍,如同他的作者米兰·昆德拉,在大学时,很多人都以读过他的作品为傲,或显得不同,恨不得天天和人谈论。
这本书曾是禁书,不仅仅在中国,在很多国家都是被列为禁书。
我想,原因一是谈论政治,“布拉格之春”和对苏联社会主义的质疑,虽然米兰·昆德拉曾加入过共产党,但里面的措辞显然并不大友好;原因二就是大篇幅、绝大篇幅的性爱,以及男主人公托马斯对于性爱的态度,毕竟在维持着婚姻的同时,仍有着两百多个性爱对象,不适合绝大多数国家的价值取向。
主人公的价值取向,是容易被效仿的。
当然,如今已可以到处买到了。但是否匹配得上它的名气,却是个问号,依各人所愿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作者简·奥斯汀,几乎一直居住在乡村,所以她的小说里几乎不大可能出现重大的社会或形态矛盾,也不会有更多哲理上的思考,或者风云际会的大观点。她有兄妹8人,终身未嫁,去世时41岁,作为一个大龄剩女,《傲慢与偏见》这部长篇小说简直就是一部美好的童话,或者幻想,有人戏称为言情小说鼻祖。
她以十九世纪的英国乡村为背景,描述了绅士和淑女风气下的爱情,因是女性特有的角度,所以对语言和细节的描绘很精彩,人物刻画与个性塑造也同样精彩,对话有趣,措辞有味,浓浓的英伦味,尤其不同阶级间的用语差异,英文版很讲究。
但若将其视之为名著,可能确实有些高估,它被饱受诟病的便是缺乏深度和广度,就是单纯的爱情琐碎。这一点上,类似于中国的张爱玲,若不是非要升华,中国的四大名剧里,除了《桃花扇》,剩余的《西厢记》、《长生殿》、《牡丹亭》也大多如此。
看完书,又翻出了同名电影,女主角凯拉·奈特莉就是我心中伊丽莎白的样子,调皮、美丽、眼睛灵动,还有电影里的乡村风景,大光圈下衬托着人物,好迷人。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我们身边大多是无趣的人,也许也包括我们自己,有着一份不错的工作,虽不大喜欢却也能衣食无忧,每天固定程序地工作和生活,没有大的患得患失,也没有大的悲喜离合,看着相同的新闻、追着相同的综艺和电视剧,说的话也大都是人云亦云,寡然无味,因为每个人所经历的基本都只有这些。
当突然听说有一个所熟悉的人,一个身边的已经40多岁的人,一家三口小康生活却突然辞去工作、离开家庭,到另一个地方穷困潦倒从无到有地开始学习绘画。当然,每个行业都不容易成功,所以这个人的作品不为世人所接受,一败涂地、一塌糊涂、甚至穷到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我们是否会施之讥笑,报之嘲讽。
又或者,每个人心中都有个不顾世俗却又不敢付诸实践的梦想。
每个人都在追逐梦想,而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Strickland却在追逐“噩运”。这里所说的梦想,是真的梦想,不是老师说的、不是父母说的、不是电视和网络上说的、也不是别人说的,不是一栋别墅、不是中奖五百万、不是买辆豪车,而是超越大部分物质满足上的追求。梦想是超出一般想象的,毫无疑问,少数人的梦想曾经和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那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泉之一,如今却被大多数人忽略了。因为疲于生活或不满足于生活。
满地的六便士,只有他抬头看到了月亮。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很奇怪的一本书,被奉为经典许多年,但却有着更多得人,读完不知所云。
纷纷乱乱的角色姓名、令人抓狂的人物关系、完全陌生的社会背景,注定着阅读体验不会好。第一次阅读,至少要用一半时间去整理人物背景,不停查阅错综复杂、伴随着乱伦的人物关系图,才不至于搞错一代又一代不停重复循环着的人物姓名。刚读的时候,味同嚼蜡。
这本书,读不懂的时候,不必强求,那也许是时机未到。我读它,一部分是虚荣,而更多是好奇,这本书为什么能成为经典?后来没读多少,便放下了,束之高阁,不愿再碰。
工作繁碎,疲于奔波,鲜少思考。忙碌时,人们很难用“孤独”来概括自己的处境,可能还是肤浅地认为闲着才是孤独,忙碌就是充实。如同马贡多不停缝制敛衣、不停铸造金鱼、不停做爱的人们,何尝不是孤独。
再次阅读,至读完,反而有些平静,过了许久,再看些书评,回想着某些情节,让人在周遭纷乱的声音中得到些平静。人到中年,奔四的时候,对于这本书的体会依旧还是浮而不沉。
年底,作个书评,仅是记录而用。也许有朝一日,从书架上取下再读时,能有更切实感触。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