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上一本,到了唐朝。
没有说唐诗,而是一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一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给了我最深印象,也给了我对“唐宋八大家”所发起的“古文运动”不一样的定义。原来它不仅是文学上的运动,也不仅是去改变一种文体,本质却是思想上的运动,是思想性的自觉与批判。他们要批判政治,要大声说话,要让我们在读李白,感受和月亮喝酒、登高山揽月的个人完成后,看到更真实的社会。
我很少像如今这么感谢初、高中时的背诵课文,如《捕蛇者说》: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比如《祭十二郎文》: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最好的文字,便是这样精简的描述事实,去掉了所有装饰性词语,而感人的力量更大,读之欲哭。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是很多人在《诗经》中最熟悉的一首,画面很美,没有爱,没有恨,只有追求,有点彷徨却又不放弃,是《诗经》的一个典范,留下了中国最完美的古典情感,没有哀怨,没有愤怒,那么淡淡的。
不论客观环境多么艰难,主观心愿上一直相信着希望。大多ang韵的诗词,都带有这种“哀而不伤”的感觉。也因为《诗经》是歌曲,所以韵脚的重要性,远比我们单看文字时要大,它要考虑发声后的效果。
《诗经》是彻底的农业社会审美,站在土地上的农耕文明坚信有稳定的自然周期,而他们认为情感也是如此,会和自然一起循环:冬天万物枯萎后,万物复苏的春天就一定会来。所以,《诗经》会“哀而不伤”,无论多么悲哀,最后都不会绝望,这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所特有的韧性,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中。
《诗经》中只有人,《楚辞》里只有神,前者是整体的古典和稳定,而后者因在南方,食物丰富,生存容易,所以情感会比较强烈,颜色也比较绚烂,是浪漫和激情。以后千年来的文人,无非就这两个方向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白天,各种工作压力,繁碎不堪,到夜晚端上一杯岩茶,拿一本书,有时是唐诗宋词、有时是古典名著、有时是建筑地理、有时是杂文鸡汤,而最近是在读《诗经》。把灯光调成我喜欢的黄色,站在客厅窗前,北京的深冬时常有些星光,无息地伴着你入夜。
有书陪伴时,感觉不论何时,在生活中都有个自我。不悲,亦不喜。
这本书,谈不上有多深的造诣,或者多么风趣的语言,但增加了一丝兴趣。每每读到唐诗或宋词,我们也仅是在零星片段里去勾画少数的情节,而大部分,诗人本身是在情节之外的。除了我们背诵的“忧国忧民、怀才不遇、思念亲人”等,我们对诗人本身的形象,恐怕仅限于语文课的那几笔素描了。
那不全面,也不纯粹。书中谈到了李清照的一首词,非常棒。
晚来一霎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篁。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晚上下了雨,天气凉爽下来,洗了澡,又画了淡妆,穿上半透明的睡衣,肌肤若隐若现,有阵阵幽香,对着情郎撒娇,勾勾手,今晚的竹席好凉哦。显然,这样的李清照更有血肉,而课本上,不会有。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小仲马是大仲马并不出名时和一位女裁缝的私生子,但随着大仲马声名鹊起、情妇遍地,他们母子便被抛弃于乡下。后来,大仲马通过官司抢回了抚养权,却也始终未认可小仲马的生母。周边人私生子的嘲弄一直伴随着小仲马的成长,他的成长并不快乐。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成名作,他一举成名,可惜之后并没有更好的作品问世。《茶花女》还是中国引入的第一部西方文学,这也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妓女为主角的作品。中国引入它,自然有文学意义,因为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同样人物,比如“秦淮八艳”,也都有着可歌可泣的悲壮。
当然,除了文学本身的意义,大概也想借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堕落糜烂和世态炎凉,高考时还要写上这部剧所揭露的是“对资本主义贵族阶级虚伪道德的血泪控诉”。当然,这是那段时期的政治考量,而如今,我们所该关注的,是普世的,背后不分政治形态而共通的人性。
现实中,小仲马有个情妇,是巴黎上流社会妓女玛丽·杜普莱西,她生前便被人们称为“茶花女”,这些内容都在作品中予以了保留。她也非常珍重和小仲马的爱情,但为了维持生计,她仍同其他上流社会的人们保持着“生意往来”,这让小仲马大为吃醋,写了一封绝交信,然后一走了之,出国旅行。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读完了这本书,一本很奇怪的书,和以往的经典或名著不同,特立独行。其实有些味同嚼蜡,有些不知所然,能让你思考的东西也并非深刻,或者没有。并不推荐,但似乎又可以读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刚出版时,因言语粗俗、悲观厌世而被大多数主流所鄙弃,甚至被视为洪水猛兽,列为禁书。但显然,它并没有被禁住,销售量更是到了几千万本,甚至还被美国很多学校列为课外必读书目。
那是二战后的美国,上世纪五十年代,衣食无忧的年轻一代变得迷茫,酗酒、抽烟、吸毒、纵欲、寻求绝对自由,他们不修边幅、放荡不羁、满脸不屑,不断挑战着社会传统价值观和道德底线,他们还有个专有名词“垮掉的一代”,这本书就是这个背景之下的。
当时很多年轻人读完后,按照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来打扮自己,穿风衣,反戴着红色鸭舌帽,满脸傲慢不屑,开口就是fuck。据说,因书中霍尔顿的手套被人偷走了,导致那个冬天很多的美国年轻人也没戴手套。
什么是经典书籍,看它有多么华丽的辞藻,还是多么深刻的思考?可否换个标准,如果一本书能代表或总结了一个时代,而没有这本书,就感觉那个时代缺少些什么,甚至会改变些什么,那便是经典。而它做到了。
当年垮掉的一代,如今都已是老年,而我们国家同样也经历了类似时期。当回归文化和传统的主流多年后,某一个不经意地时刻再次翻到这么一本回忆录似的书籍,或听到某首歌曲、想到某个人、看到某个物件,在无后或深夜忍不住偷偷掩面而泣。人,不就是得有些这个么。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