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在新疆的最北端,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蒙古等在此曾相继登场,如今最出名的是喀纳斯湖的秋景,还有被《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带火的可可托海,它就在作者笔下的富蕴县。
看到这本书,是因为刚看完《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被放到了与之齐名的推荐榜上,前者讲祖国东北角的鄂温克族,后者讲西北角的哈萨克族,确实有着很多共同点。看评价还不错,所以买来一读,那种生于边疆少数民族生活里,静观岁月流淌和物是人非的文字,总是能让人沉思和安静。
《我的阿勒泰》也不错,但较之《额尔古纳河右岸》,角度并不同。一个是基于自我,一个是基于她,少了一些更关乎某个少数民族群体的那种寂寞的繁衍。
它像是散文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通往滴水泉的路》。
于荒凉中,几天路途中的一湾泉水,一片小小的绿洲,终因国道的开通而被抛弃。
那些所有的,沿着群山边缘,沿着戈壁滩起伏不定的地势,沿着春夏寒暑,沿着古老的激情,沿着古老的悲伤,沿着漫漫时光,沿着深沉的畏惧与威严而崎岖蜿蜒至此的道路,都被抛弃了。它们空荡荡的敞开在荒野之中,饥渴不已。久远年代前留下的车辙梦一般印在上面。这些路,比从不曾有人经过的大地还要荒凉。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杜牧被称作“小杜”,和杜甫很相似,除了磅礴的《阿房宫赋》,还有类似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是出自他手,忧国忧民的批判多些。
另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不仅成了很多人批杨玉环的引子,也成了很多小说、电影去演绎的重要题材,但也仅仅是一个部分。而这本书,马伯庸则把它作为了全部。
他在写《显微镜下的大明》时,曾查了很多徽州文书,当时里面有个叫周德文的人,被迁到北京。他成了朱棣迁都北京时的一个负责催办钱粮、勾当公事的人,去全国各地采购各种建筑材料,支援京城建设。“东走浙,西走蜀,南走湘、闽,舟车无暇日,积贮无余留,一惟京师空虚、百职四民不得其所是忧,劳费不计。凡五六过门,妻孥不遑顾”。最后因为太过劳累而病死在宛平县。
朱棣迁都北京、疏通运河,都是大手笔,可每件大工程下,会有多少个周德文?历史上很多大事件,史书却往往着眼于王侯将相,下面的具体经办人,命如蝼蚁,却日夜操劳,可几乎没有费过书吏的笔墨。
这是马伯庸写这本小说的角度,由人尽皆知的“一骑红尘妃子笑”引出了运输荔枝的事件。从基层小吏李善德,从荔枝的保鲜方法和路线选择着笔,揭露了很多官场现象,写得酣畅淋漓,很精彩。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风起陇西》是马伯庸的长篇小说,改编电视剧在央视播出,口碑一般,较《风起洛阳》有些差距。
三国时期下的谍战,这个背景有着足够的吸引力,地点又放在了陇西,是个还不算太火,尚未过度消费而又自带魅力的地点。可以说马亲王这次赚足了噱头。
陇西,陇山以西,基本自宁夏六盘山开始,沿着陕西和甘肃两省交界的西侧,包括现在甘肃的定西、陇南、天水几个地区。因为蜀汉占据了汉中,而汉中到关中的路,要穿秦岭,诸葛亮都试了,不成。所以大战略改为以祁山为基地,占据陇西,然后再向关中推进,也便有了三国演义里的“六出祁山”。
陇西又被称作“陇上江南”,占据陇西后,可以就地取粮,胜算要大些。因为很多次北伐,都是因为粮草辎重的问题,成了主要掣肘。从陇西进关中,也是当年秦国的发展之路。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基本已经占据了陇西,但失了街亭。街亭是连接陇西和关中的出入口,易守难攻,马谡在这被张郃打败。失了街亭后,陇西的大门就被曹魏占据着,也难保住,所以第一次北伐的成果皆因街亭泡了汤。斩马谡,也是必然了。
故事的背景,就是这之后的时期。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读它,是因为新东方董宇辉的推荐,读完确实就像坐在家中,让精神有了一次远行。
合上书本,掩卷长思,眼前有月,月下有河,河边有鹿,鹿角有风。虽只是鄂温克族的故事,却如同我们的同一个祖先,同样的坎坷之旅、终抵星空。星空下一团篝火,故事正在木条炸裂声中娓娓道来。
妮浩在金得自杀时歌唱的神歌,较应景,让人记忆颇深:
魂灵去了远方的人啊
你不要惧怕黑夜
这里有一团火光
为你的行程照亮
魂灵去了远方的人啊
你不要再惦念你的亲人
那里有星星、银河、云朵和月亮
为你的到来而歌唱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因为看了《透过地理看历史》,觉得不错,所以买了作者的另一本书,名字一样,只是加了《三国篇》。
说实话,很一般。
感觉依旧是陈述那段历史,然后简单地配上了地图,没有根本上的改变或者其他新的想法,和其他讲三国故事的书籍差不多,还缺乏情节性和论述性,平铺直叙的流水账,精彩程度差了很多。况且,既然挂钩地理,讲的应该是史实,作者却用了我比较反感的方式:《三国志》加《三国演义》,真不真,假不假,不伦不类。
给人一种感觉,作者是在看着地图凑字数,根据字数去插图。而且地图选的和截的,经常上下文不对,没有站在读者想看什么的角度去想,没有站在如何用地图论证和说服的角度去想,很不认真。
读历史,少了高山大川、少了地域民俗、少了空间上的考量,确实会看不懂很多事情,作者的思路是好的。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是围绕着争夺几个大的地理单元而展开的,这个论证在第一本书里。每个地理单元都有它独特的军事价值和相对独立性,于是就变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有好几个不同的舞台。里面有着不同的导演,有些安于自己的剧本,而有些却想看看其他人的舞台。三国是乱世,那征伐将尤为精彩。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