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中国艺术史

  要看懂中国的艺术很难,因为它几乎从来没有追求过表面的东西,向来有着更深的精神内核追求。有些肤浅的艺术品,看下像不像,知道人物背景,基本就了解大概了。而中国那些传世之作,会不屑于表。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中国艺术的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集体倾向,了解他所处的时期和社会背景,也许是第一步。商和周的青铜器有着很大的差别,原因便是中国社会整体认知所处的不同阶段;安史之乱前后,唐诗的内容大相径庭,同样也是因为艺术的土壤已然有别。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知道创作者,他经历过什么。比如书中介绍了几幅书法,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上阳台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这些书法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对我们理解和评价这幅作品,尤为重要。若是不知道颜家满门忠烈的故事,怎么能感受到书法作品中,由浓墨到枯墨,几乎用着笔杆要把纸戳破的那种心情。没有这种心情,一幅涂抹多处的草稿如何能成为“天下行书第二”。

  其实,有些观点比较陈旧或已有人总结,算不得新颖,甚至就是照搬,不过整体还是挺好,也顺便关注了“意公子”的抖音号。单看书皮,她所追求的是句句有梗,是快餐文化,所以受众并不是对作品有一定了解的人,而是几乎不了解的大众,得以有些谈资,能在茶余饭后谈笑风生。

  如前面所述,给人触动比较大的几篇,大多是书法作品。确实是因为这本书,才让我更加喜欢上了《兰亭集序》。也正是因为刚去过绍兴,拜访过兰亭,所以才入手了这本书。一段时间甚至萌生了想法,买一蝠挂在家里,但又觉得太像中老年风格,便忍住了。

  还有便是李白《上阳台帖》里的“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几个字,搭配上他时年四十三岁的年龄,我们也许就懂了一半。看着作品里的那个“老”字,那是他人生失意之时去拜访一位近二十年未见的老友,才发现对方已过世时所写。面对着这位老友,李白年轻时曾写下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如今豪情受挫,事业不成,再来已物是人非,会是什么心情。可李白的愁,向来掩盖在肆意的狂欢里,所以他说山高水长,他说物象万千,不论官场成败,还是人生志向,这些起起伏伏和时间的不可逆相比,显然都不足为提。所以,非有老笔,清壮可穷,指的真的是艺术造诣么?那么多笔墨要说的事,就放在这二十个字里,是何其悲壮。

  此外,印象深刻的还有八大山人早期的一幅幅“白眼”作品。其原名朱耷,全家九十余口被屠杀,作为朱家后人,他也一直被清庭追杀,不得已改了名字。他去掉了“朱”字之中的“牛”,去掉了“耷”字之中的“耳”,我们知道“牛耳”代表权力,所以有“执牛耳”之说。大明的江山没了,“牛”和“耳”自然也就没了,“朱耷”剩下的就只是“八大”。出家后,朱耷便成了八大山人。五十七岁时,他还曾写下“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可那又如何,清朝已经足够稳固,复国也早已无望。最终,他怒撕道袍,伏地呜咽,疯癫乱舞,彻底地幻灭之后,又再次归于平静,而他作品从此越来越简,越来越无垠。

  人生也便如此,读他人,也是阅自己。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