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名气不小,也有不少人推荐,所以拿来一读。读了很久,放下多次,读不进去也读不懂。

  作者是梭罗,在瓦尔登湖隐居两年,自耕自食,并根据这段经历写成了《瓦尔登湖》,然后成了世界名著。读完,感觉他就是一个自大的文青,这样的人大概不会讨人喜欢,一查,果然至死是单身。当然,名人的单身往往都会被美化成专情或至死不渝之类的。一个有怪癖、不合群,有强烈不求甚解的自以为是和优越感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不错的艺术家,但未必是个好作家。

  喜欢梭罗和这本书的人很多,最常被网络提起的段子就是清华大学校长推荐,然后便是海子,那个留下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他在25岁时卧轨自杀,留下一份遗言和四本书。遗言中写着“我的死和任何人无关”,四本书中,便有《瓦尔登湖》。

  这本书有点像散文,但可能是翻译问题,所以不好谈论文笔。可不论内容或观点,都配不上“经典”二字。如果非要把梭罗的经历和政论思想融进去,那就谈其他方面好了,不用神化这部作品。对了,他还是个愤青。

  很多人都认为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描述过于虚幻了,更像是描述一个自己用内心虚构的过度神话的乌托邦。很多事情也逐渐被曝光出来,比如梭罗在瓦尔登湖只住了两年,而且他书中的小木屋和老家的村子只有一英里,他经常回镇上拜访朋友和家人,或者邀请客人到他的小木屋参观和炫耀。

  书中的梭罗有着极大的自负和优越感,毕竟毕业于哈佛大学,而且家庭条件优渥。他在《贝克农场》篇的最后,说“他看得见的地平线属于他自己,然而他是一个穷人,生来就是一个穷人,继承了爱尔兰的穷困和穷命,继承了他那亚当的祖母和沼泽地耕作方式,在这个世界里无法飞黄腾达,他和他的子孙都无法飞黄腾达,除非他们习惯在沼泽地里跋涉带蹼的脚丫,有朝一日长出了翅膀”。就算没有飞黄腾达的命运,他们依旧拥有那古老衍传的生活方式所赐予的厚重与踏实,卑微渺小却又宁静自如,谁能鄙视这些贴近大地的生活和主人呢?

  又也许是我们肤浅了,毕竟读书要有空杯,否则不如不读。从众,是人类的习性,别人干的事情,我们会跟着干,别人去的地方,我们会跟着去,别人读的书看的电影,我们也会跟着看。至于“为什么”,很多人并不思考。放到梭罗所处的时代和他一生中的其他作品中,那正是美国在照搬英国和欧洲那一套的时候,是公元1845年。梭罗认为,美国要有本土的生活方式,要充分的本土化,所以他选择了一种不同常人的生活方式,论证这其中的好,来唤醒大家对多样生活的欲望。

  不过,梭罗引用了很多国家的名著,却又似乎不求甚解,或者并不知其意。这有点像是炫耀和虚荣,比如他引用了不少孟子、孔子的话,显然很多意思理解错了。由此来看,所引用的其他国家名著的内容,大体也如此。放在那个国际交流不通畅的年代,他似乎是大神,而到了如今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便显得幼稚了。

  不推荐阅读,或许还要等些年再看吧。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