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区分为三部分:卫藏、康巴、安多。法域卫藏,主要包括前藏的拉萨和山南、后藏的日喀则、以及阿里地区,是原吐蕃本部,是藏文化中心。人域康巴,则包括四川甘孜、西藏昌都、青海玉树、云南迪庆等,主要在横断山脉的大山大河之间,康巴汉子横刀立马,丹巴女子妩媚婀娜。马域安多,包括西藏那曲、甘肃甘南、四川部分阿坝、青海除玉树外藏区,在横断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产良马。写着复杂,若打开地形图一眼明了。
香格里拉,属康巴藏区。最先传入这里的是苯教,是藏族本土宗教,要早于佛教。直至吐蕃时期,佛教才随军传入,和苯教形成了共存局面,并逐渐成为主导。之后崛起的是藏传佛教萨迦派,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萨迦派八思巴为帝师,故其势力借蒙古军进入了滇西北。可元朝昙花一现,其后的噶举派和依附明王朝的丽江木氏联合,木氏土司武力征服中甸后施行以教固政,被认证为噶玛巴转世,噶举派遂成主导地位。
清初,朝廷与蒙古和硕特部联合,施行以蒙治藏策略。后者先后控制了青海和西藏,而与他们合作的是格鲁派。五世达赖借着和硕特部大军摧毁了噶举十三寺,强制中甸教徒改宗,之后格鲁派取得主导地位。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康熙同意五世达赖选址此处建寺,“嘎丹·松赞林”由五世达赖亲定,“嘎丹”寓意传承格鲁派祖寺嘎丹寺,“松赞”则代表天界三神的游所,“林”便是寺庙之意。其实,康熙的赐名是“归化寺”,寓意很明显。
所以,在香格里拉这片土地的历史上,教派的选择,很多时候并非信众决定,而是站队正确与否。
如今的嘎丹·松赞林寺已是云南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康巴藏区著名的格鲁派寺院之一。其依山建寺,形如古堡,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基本上是游客到香格里拉的必选景点。
这里鼎盛时期有3000多僧众,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向云南地区传教的中心。而且,因为守住茶马古道的关键节点,通过为往来商队提供精神庇护而强化宗教与经济的共生关系,造就了它日后的经久不衰。走在那条九死一生之路上的马帮,是不可能不找点精神寄托的。
往上,是一步一个台阶。
当年的寺庙选址也是多方考量,最后由五世达赖亲自确认。其座北朝南,前方是拉姆央措湖,原为藏区原始宗教苯教的圣地,但格鲁派在此建寺后,改其名、更其意,如今已成了藏传佛教的护法神班丹拉姆。
中国汉族地区类似的事情不多,但在西方或者其他宗教影响较大的地方,类似的“再定义”现象却很多。
寺庙内有官方的免费导游,避免了自己到处乱转。
导游讲了不少内容,几个大殿也都进了,内部装饰、佛像都很震撼。但殿内不能拍照,所以照片留存不多。
近代,基督教也来过此地,但缺乏权力支持和信仰土壤,没有大波澜。其他的影响就是文革了,寺院被关闭、僧侣被还俗、活动被禁止,文物建筑也被损毁。好在国家及时纠偏,格鲁派又得到了复兴。
所以,宗教史的本质依旧是政治力量主导下的信仰更替。在香格里拉这片土地上,有着依托部落酋长制的苯教千年基底,那是宗教与世俗权力的合一;有着元朝铁骑下萨迦派的短暂辉煌,和随着木氏土司而兴起的噶举派宗教王国;最终落脚为在清蒙军事联盟下的获得空间的格鲁派,重塑了今天藏区的文化图谱。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