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潭公园在大研古城外的北面,但紧靠着古城,在去往束河古镇的路上。其面积比整个大研古城还要大,但很容易被误认为就是个单纯的公园,而忽略其在纳西族中的文化寓意。
纳西族为何迁徙的问题,前面几篇文章讲了,但为何选择了如今这片位置呢?
我们常说的丽江古城,往往指大研古城,而这其实有三个古镇/城:白沙古镇、束河古镇、大研古城。它们相距并不远,彼此间都是几公里,这一片在行政上归属丽江市的地方还是同一个地理单元:丽江坝。打开中国地形图会发现,在横断山脉间有个罕见的完整平地,它北依玉龙雪山、南抵文笔山、西临拉市海、东接金沙江,海拔2400米,主要包括这三个古镇的范围。远古时代此处积水成湖,湖底沉积成平地后,经金沙江切割排水形成了平原陆地。它相对封闭且利于耕种,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水稻田,也是纳西族迁徙千年而选中的地方。
纳西语称丽江坝为“英古底”,有古老的谚语:英古底是天赐的玉砚,纳西人是用雪山墨写字的书生。
纳西先祖从白沙迁到大研,原因前面已经说过,其中之一便是因为黑龙潭。它由黑龙潭泉群形成,水来源于玉龙雪山的融雪,先渗入地下形成暗河,后被黑龙潭东侧的象山断层阻隔,便冒出地面,形成了9大主泉和36小泉。它们每年的涌水量高达1.4亿立方米,是整个丽江坝的核心水源。丽江古城里的流水,均是来源于此。
这里还能看到玉龙雪山倒影,可惜来的当天雪山顶上一直有云遮挡。
打开百度地图,截个图,这样看着更明显。茫茫横断山区,丽江坝是难得的一片平地。
中下方偏右的平地,便是丽江坝。其左侧西边绿色的湖泊是拉市海,水域面积随着季节性变化,下方南边的山是文笔山,上方北边的白色是玉龙雪山,其向下延伸直抵丽江坝的是象山,尖处便是黑龙潭,左右两边的河均是金沙江,在此沿着山谷而行。
丽江坝的中间,紧靠黑龙潭的是大研,上方边缘靠近黄色区域的是白沙,两者之间是束河。
再回答,为什么说黑龙潭不是一个单纯的公园?
因为它的地理重要性,纳西族赋予了它重要意义。在《东巴经》内,有个自然精灵署神,他和人类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黑龙潭便是他的居所,于是黑龙潭便成了贯通人神、连接生死的信仰轴心。在纳西族传统里,婴儿出生三日时,要用黑龙潭水洗身,而老人去世后,送葬队伍也要绕黑龙潭三圈,并撒麦粒入潭进行祷念。
古时,取水时需要举行祭祀,而污染水源则会受到署神疫病或旱灾的诅咒,人们对破坏者要进行除籍。
从大研古城沿着水流一路上行散步便到,如今已是国家4A级景区,被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雍正元年改土归流后,流官在此主导修建了龙王庙,并将中原的龙神信仰进行了官方植入。乾隆帝御题“玉泉龙神”,嘉庆和光绪帝也曾两次敕封龙神,于是在这种背景下,原始的纳西传统被逐渐淡化。中原政权向来文官当道,到一方任职都喜欢建汉式园林,原来那个木府虽然依旧是流官知府的办公地点,但建筑功能逐渐弱化,清朝官员们更喜欢有水、有山,然后又建了符合中原审美的得月楼。
大研古城的辉煌属于木氏土司,那是明朝事,而黑龙潭则深深烙印上了汉人流官痕迹,这是清朝事。这便是来丽江旅游,在丽江坝上相对核心的四处遗迹:白沙、大研、束河、黑龙潭。
五孔桥,又名相思桥,因桥上石栏刻有石象和石狮,取象、狮谐音而得名。
入园,先右转,有解脱林,其原是明代福国寺的山门,后搬迁至此,近代复原。
时间比较紧张,决定先去丽江博物馆看看。正好遇到清华附中的同学们,像是毕业旅游,我们来得时候也是同一班飞机,还挺有缘。
博物馆在北门出口,结果已经关门,关门时间比官方公布的早了一个小时。
回到公园内,这里还有大片的古树。因为东巴教的署神信仰,古树被认为是沟通的媒介,所以象山的树木保护很好,也有不少百龄以上古树。其中一株千年以上的侧柏,更是成了东巴人祭天的神梯,树枝悬挂着牦牛头骨,树皮刻着东巴经。当然,如今牦牛头骨已取下,换成了彩布条。
坐在靠背上,看着黑龙潭水面的光影投在五彩的亭榭上,似风过麦田,浮动跃金。
另一侧,则是得月楼、相思桥、玉龙雪山的倒影。
很适合在此发呆。
原计划就是坐在这,等日落时的日照金山,但发现这里落日时间比较晚,而且云比较厚,估计看不到,只得去吃饭了。
日头已经西下,又见湖中倒影,这座湖心亭叫一文亭。相传是由一位纳西老太太靠募化铜钱而建,而老太太每次只要一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也成了一段佳话,被传颂至今。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