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古镇,是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或者,人们来这里,只是为了著名的白沙壁画,或感受一下商业氛围还不算太浓且随处可见雪山的古镇,虽然它的确是个安静的让人想留下的地方。

  我来此,因为它是纳西族历史中的重要一环,在纳西族古谚语里有句话:白沙是祖父,大研是孙子。
  唐时,纳西族经过千余年,从河湟谷地迁徙至此,第一个政治中心便建在了白沙。木氏土司的统治体系也是在此孕育,即使迁都大研古城,白沙仍是纳西族的宗教圣地,木氏也要每年回到此处祭祖。这是故乡老家。

  那当年为何要从白沙迁到大研?为何不重点建设和发展这里?这个问题是我们如今来此主要目的。
  我想答案有四:一是水源,古时必须先有水后有城,白沙古镇虽然距离玉龙雪山更近,但其主要依赖于雪山融流,唐时已难以满足纳西族日益增多的人口。而大研古城的黑龙潭所提供的稳定涌流则要远大于此处。二是经济,白沙古镇处于雪山脚下,偏离商贸主干道,而大研古城正好位于茶马古道要冲,能有效控制盐、茶、马的贸易税收。事实证明,木氏土司后来便以此积累了大量财富。三是政治,白沙古镇作为纳西族的发源地,有着众多传统氏族,这对于想要一支独大的木氏形成了掣肘。所以,以木氏家族为主导的迁都大研,显然更有利于实现一家的集权统治。四是军事,白沙古镇虽然靠山,但雪山条件恶劣,是退不回去的,而前面却是开阔平原,缺少大研古城狮子山般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不利于搭建军事防御体系。所以,在木氏土司主导下,切断与传统纳西氏族的宗教联系而迁都大研古城,并在往后岁月里不断强化了“木天王”的神权统治。


  历史已过,如今留下了安静岁月。
  白沙古镇很小,这个有名的白沙牌楼便是中心位置,多拍了几张。





  沿着古镇走一走,一条南北主街,东西向几条小街,都不过几百米长度。




  抬头便可见玉龙雪山,这个角度比大研古城要好得多。


  来此的另一目的是白沙壁画,可惜运气不好,这几天正在维护,不开放。


  白沙细乐是纳西族现存最古老的音乐,据说起源于唐,由唐玄宗赐给南诏国,然后传入白沙。最初是南诏和大理的宫廷乐舞,后来木氏土司对其进行改良,增加了战争叙事,成了军队乐曲,到了明清,又成了纳西丧葬仪式召唤灵魂的乐曲。如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可听到南诏王的宫廷宴饮、大理国的铁骑悲歌、木氏土司的祭祀篝火、纳西勇士弥留之际望向玉龙雪山的哀叹。可惜,建国之初的18支曲,如今仅存1支;而能制作演奏专门乐器的,全国仅剩1位纳西老人。保护白沙细乐这最后一支唐音的紧迫感,已迫在眉睫。

  路边演艺的老人。


  白沙古镇因为有着纳西族最古老的历史,且仍住着80%左右的原著民,所以商业气息相对大研古城要淡一些。面对一个随处可见雪山的异域古镇,最适合的莫过于找个露台,看着三角梅,晒着阳光发呆,而陪伴发呆最佳的搭档,则莫过于咖啡。
  于是,这种背景下,这里打造成了“白沙国际咖啡小镇”。


  走进古镇便是一股浓郁的咖啡味道。于是找个二层露台,看着雪山,发会呆。



, , ,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