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游记(11)·洪坑土楼群

  接上文,这片水深火热的环境,促使着演变出了土楼。
  为防御敌人,人们聚在一起,没有官方介入构建城墙,只能升级自身民居。不管福佬人还是客家人,都首先想到了老家房子,可不论北方四合院、江浙水乡民居、徽派粉墙黛瓦,都没有如此般防御需求,被一一放弃。

  根据研究,土楼的进化最先是由四合院开始的。以坐南朝北三堂两进院为例,先东西两侧厢房加高,称之“横屋”,再三堂的后堂加高加厚至三五层,就成了五凤楼。因站在前方看去,高低错落,形似五只凤凰而得名。
  实际使用中,发现连接五凤楼横屋和三堂的连廊比较薄弱,而且除了后堂,前堂、中堂也比较薄弱。所以,慢慢地把两横和后堂连到了一起,又把前堂加长加高,组成了一个四方形。从前往后看去,后堂最高,横屋居中,前堂最矮,左右对称,没有连廊,被称之“府第式方楼”。而此时的中堂还是一层,已经变得相对矮小。
  随后,又将四面的横屋与前后堂变得一样高,并连通,仅留一处大门,方楼正式成型,中堂或已消失。

  最后的进化是圆楼。没有了拐角,更加易守难攻,而且相同周长和建筑材料下,面积提升了近30%。最主要的,人们不再按社会地位分配房间,各门各户平均,消除了等级尊卑,更容易增强内部凝聚。土楼不是一户,而是一个家族很多户,互帮互助时才能在受到攻击时,坚守数月不出,凝聚力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土楼进化过程中的各种类型,在洪坑土楼群都可看到。这是夜幕下的振成楼。

XGS_4287
  我的第一次开车,便给了山路。从初溪土楼群开车到了洪坑土楼群,除了在景区停车场有点紧张,一切都还好。若不是车上有两个小朋友,也许就更不紧张了。

  到了停车场,买票,刮风,进景区,零星小雨。
  然后,瓢泼大雨。

  在这里被困了近一个小时。唠家常吧,女人间话多。
  反正自驾,不着急时间,调整一下安排即可。

XGS_4055
  期间有人打开一间屋子避雨,这样大多数女人和孩子有了地方可坐。
  屋子墙壁上一句话:牢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感觉很应景,多些这样的实事,才能更多人支持和拥护。

IMG_20191004_160150
  雨后的溪水上涨,水流大了很多。

XGS_4076
  我国目前官方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称号,数量排在第一的省份是山西,其后排第二的便是福建,再后是浙江。这个排名也许超出很多人想象。作为游客,我们所看到的是列为国家级景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土楼,但在此之外,还有上万座土楼零零散散的分布在福建和广东的山峦之间,交通不便,罕有问津,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一方面,是文物的年岁大了,若保护跟不上就会自然损毁,而绝大多数土楼属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或者不是文保,并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房屋的产权人一般没有意愿去修,上百年或者几百年的房屋,修好了也容易坏,况且也没有必要去修,很多人更喜欢住舒服的小洋楼,贴上瓷砖,明明亮亮地搬了出去。还有一方面,现代社会下,族群聚集的生活方式开始变得不再是主流,自立门户成了年轻一代的选择,所以不少土楼都已经空了,空了也便没人管了,长满杂草,已坍塌得不成样子。

  有些名气的土楼村落,部分选择了开发旅游,而开发旅游其实是个双刃剑。虽然能够有相对充足的资金去保护文物,去改善人民生活,但却再也留不住慢慢富足原住民,往往就成了很多古村落“见房不见人”的现状。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要提升它自身的造血功能,是让他们找到一条适应现代社会的路,吸引年轻人回流,不忘传统、传承文化、积累底蕴,而不是留下没有生机充斥着商贩的空房子,装修得哪怕再好,也没了生机。
  这条路,太难。

  溪水边,有些破败的土楼,屋顶有些坍塌了。

XGS_4060
  方形的庆云楼。

XGS_4061
  振成楼,是洪坑土楼群的名片,被誉为“土楼王子”,楹联:振纲立纪,成德达材。
  建于1912年,清朝灭亡的那一年。分内外两圈,外圈4层,每层48间,按八卦形设计,分成8个部分,每个部分6个房间。内圈高2层,共30个房间。据称,门楣上的字为黎元洪大总统所书。

XGS_4084
  1986年的洛杉矶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振成楼和雍和宫、长城并列展出后,一鸣惊人。
  一般的土楼外墙都有破损,振成楼却完好无损,而且内部中西合璧,外层土楼,内层放罗马柱。仔细看照片,二层有精致的栏杆,是当年直接从上海做好运来的。

XGS_4104
  雨后,远方山上飘起了让人思绪万千的云海,想起了安徽的九龙山。

XGS_4085
  溪水边,好大好大的树。

XGS_4138
  河边的景阳楼。楹联:景行天下歌盛世,阳暖神州奏乐章。

XGS_4146
  因为下雨耽误了时间,所以决定这是今天的最后一处景点,反而悠闲起来。
  因为错峰行程,下午四点半开始游览时,旅行团的大部队已经基本撤退,人不多。我们索性继续深入内部,去逛逛雨后的村落。让假期慢下来,好好感受一下另一方水土的生活,有着清新的泥土气息。

  河边柿子树。

XGS_4170
  村落田园生活。

XGS_4177
XGS_4182
  奎聚楼,楹联:奎星朗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
  其建于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占地6000多平,三堂两进院的府第式方形土楼。

XGS_4194
  其远看有点布达拉宫的感觉,成了一个宣传热点,只是没有办法航拍或者选角度。内部这样拍一张,勉强想象吧。它的横屋前半段3层,后半段4层,也是前高后低。

XGS_4204
  内部祠堂。

XGS_4199
  雕刻很精美。

XGS_4202
  如升楼,楹联:如日同迎天下客,升阶共语小楼家。
  其又名“米升楼”,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已百余年历史,高3层,直径23米,占地约500平,据称是目前已开发成景区的最小的土楼。

XGS_4223
XGS_4262
  福裕楼,楹联:福田心地,裕后光前。
  其建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占地7000平,从河对面看,是非常典型的府第式方形土楼。

XGS_4267
  内部装修非常棒,简直可以用富丽堂皇来形容。

XGS_4252
  沿着河边,来时的另一侧,散步而归。

XGS_4258
  经过林氏家庙。

  洪坑村为林氏村庄,自宋末元初,林氏家族便在此经营,庙前楹联书“礼传东鲁,派衍西河”,表明了自己是中原人的身份。西河是夏朝都城,在今之河南安阳境内。林姓是永嘉之乱后,进入福建的八大姓之一。
  家庙外的石柱,很引人注目,其又被称作“功名柱”,据称只有科举考试取得一定功名后才能在此立柱,一是光耀门庭,二是激励后人。如此来看,洪坑村出了不少官家。

XGS_4275
  洪坑村天后宫。

  一般只有沿海才有天后宫供奉妈祖,洪坑村处于深山,虽然有条小河名“韩江”,却也远远撑不起妈祖文化的基础信众,那为什么有天后宫?确实比较困惑。
  查了不少资料,有篇对洪坑人的采访说明了原因,因为这个村的人都姓林,和妈祖同姓,所以供奉妈祖。

XGS_4290
  出了景区,比较荒凉,不好找晚饭,所幸就在景区的村口吃了。
  老板刚收拾摊,我们就半自助的一起帮忙,要了四份米粉,还有两个简单的炒菜,那个西红柿的味道,真的久违了,好生态、好美味,让人怀念至今。

XGS_4298

作者: xiaogs

喜爱旅游、户外、摄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