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谈到博物馆和博物院的差别时,发现山西博物院的名字,是“院”不是“馆”。
  其成立于1919年10月,前身是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动荡的年代里几易人手,几更其名,沦陷时还被日本运走了不少文物。1953年更名山西省博物馆,又经历了十年动荡。2004年建成新馆,定名山西博物院。

  不论去山西哪个景点,涉及历史的时候,离不开一个人物,阎锡山。大家对他相对熟悉,他有个堂妹阎慧卿,人称“五妹子”,寸步不离,照料他的日常起居,小他27岁。野史是比较引人注意的,也容易让人感兴趣。
  1949年,太原即将解放,阎锡山逃往台湾,五妹子没有走。4月24日,解放军攻克太原,“五妹子”给阎锡山发了封电报:“一别永诀,来生再见。妹发电之日尚在人间,大哥阅电之时已成隔世”。她和山西省代主席梁化之,在城破之前一同服毒自杀,然后交由近身侍卫焚化。这样的故事,很容易被影视剧挖掘。
  五妹子的第一个丈夫是曲佩环,日本留学生,病逝。之后嫁给梁蜒武,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但五妹和梁蜒武均另有情人,五妹的情人便是上面提及的梁化之,阎锡山的姨表侄子。至于五妹子,或者五姑娘,和阎锡山的野史故事,便姑且猜测了,《戴笠其人》一书里曾说,她是阎锡山的情妇。

  扯远了,回到博物馆,“文明摇篮”。

XGS_4652
  山西处在黄河中游,华夏腹地,远古的祖先们在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在汾水河和桑干河两岸,创造了这片文明。这里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石器,还有中国的第一堆文明之火,只是人们谈及山西时,往往想了太多得太原,亦或唐王朝、平遥古城,或者关注度比较高的晋商乔家大院,而忽略了古称“河东”的运城,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的地级市,达90余处,超过了国内很多省份的总量,与湖北、广东全省相当,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之说,可惜去过几次却没认真逛过。

  下面这个是山西省博的镇馆之宝之一,出土于运城垣曲县下马村遗址,那是五千多年前用于盛放食物或者取水的陶器,有着精美的花纹。
  中国以农耕文明为主,故随着种植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植物题材的花瓣便开始出现在了器物之上,它们大多由圆和直线组成,也有人说因为古时“花”和“华”谐音通字,此为华夏之“华”的源头。

XGS_4655
  陶寺遗址,首先这里没有寺,因为这个村子叫陶寺村,故得名。而如今网上搜索陶寺遗址,满屏的盗墓新闻,看着心痛。不仅损坏了大批国宝级文物,还直接影响了文明探源。
  其距今4500年左右,是以陶寺遗址为中心,其他大型遗址为次中心,各自统领周围小部落的早期“古国”群。因与古文献中“尧都平河之阳”、“合和万国”的记载吻合,且出土遗址里有城市、宫殿、王墓、观星台、青铜器、礼器、“文字”,故被官方纳入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尧封于唐,游居于陶”,所以博物馆将这部分展览名为“陶唐古国”,当时这四个字想了好久没有明白,看来知识储备还是远远不足,如今才知道这里在周时曾为“唐”。“唐”之始,远非那个盛世帝国。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宣布,山西临汾市的陶寺遗址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目前国内还没有其他遗址能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的要素和标志。但遗址中,一件文物上有个红色的“文”字,凭此就断定那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比殷墟甲骨文早了七八百年,则过于唐突了。文字是信息交流和承载语言的工具,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象形符号。

  这里还出土了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很精美,但需细看,拍得不是很清晰,官方介绍这条龙:饱满而外张,沉稳而强健,威严而神秘,被称作罕见的艺术珍品。龙口还有穗状物出来,使其更具有了图腾意义。

XGS_4658
  陶寺遗址的花纹陶器。

XGS_4660
  商代,兽形觥。异常精美,且有着繁杂的三层纹:云雷纹衬底、變龙纹其身、主线纹勾勒出龙首兽形,为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

XGS_4686
  商代,青铜龙形觥,和上个一样,都是商晚期作品。上面有鳄鱼纹的青铜器,目前全国仅此一件。据称山西曾出土过鳄鱼皮的鼓和鳄鱼骨,那么在几千年前,这里是可能生存着鳄鱼的,古人称之为“鼍”。

XGS_4667
  商代,青铜云雷地乳钉纹瓿。

XGS_4671
  商代,蛇形扁柄斗,前端图纹为镂雕的二蛇戏蛙,颇有北方草原的文化色彩。山西出土的青铜器融合了一部分草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不大相同,有点自成体系的样子。这件器物的样式有点像烟斗,因商人好酒,所以当不知道某个青铜器是什么器物,或者某些字不认识时,都当作和酒有关的便对了。

XGS_4690
  山西博物院的主要展览包括: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这些是基本不变的,而主题,自然是“晋魂”。
  “晋”是山西的简称,源于西周。当时这里出了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晋国。晋文公被列为“春秋五霸”,关于他最大的贡献,网上有调侃,就是那个一把火烧出个清明节的人,让我们多了三天假期。当然,我们还是要惋惜介子推的不幸的。
  晋国是山西最辉煌的时代,所以这个时期的文物自是山西省博的重点。其结束于“三家分晋”,不仅把晋国分成了韩、赵、魏,也把那段历史分成了春秋和战国。

XGS_4691
  西周,晋侯鸟尊,是山西博物院最主要的“镇院之宝”。省博从建立之初,就把鸟尊作为标志物,不论是博物馆门口上方的图徽,还是博物馆门口汾河边的巨大雕像,都是鸟尊形象。
  但其因墓葬曾被盗墓者用炸药炸开,损毁严重,所以出土时已支离破碎成了100多片,后经考古工作者很长时间,终于恢复成了如今模样。但尾部,仅留存一个“象鼻”,中间一段缺失,如今若是仔细看的话,我们会发现那一段是没有图纹的,修复人员是怕误导观众认知,特意没有仿制纹饰,这种态度应点赞。
  但自从修复完毕之后,关于这个尾巴是朝里还是朝外的争议就没有停过,不绝于耳,各抒己见。但在今年,剩余的残片终于被找到,只不过有点碎,但终于有望恢复鸟尊的完整之身,那一切争论到时候便可以告一段落了。这万一要是错了,修改的成本可就大了,很多标志、宣传册、小工艺品,甚至门口那个巨大的青铜像,都要改了。但修改是个好事,代表一个知错必改的态度,心理学上,偶尔犯点错的专家才是最有魅力的。

  鸟与象,是西周时最为流行的动物装饰,晋国人尤其钟爱。鸟尊的双翅上卷,变成了象耳,尾部下弯,变成了象鼻,象的眼睛和嘴巴也都可以看到,若仔细看看尾部,很明显的。当然,它的重要不仅是因为精美和奇巧,还因为它是第一任晋侯燮父的随葬品,燮父改“唐”为“晋”,方有了晋国六百年伟业,和山西如今的骄傲。

XGS_4697
  细节。

XGS_4708
  立鸟人足筒形器,前所未见,装饰独具特色,内有小铃,功用待考。
  上端的鸟和鸟尊很相似,不过尾巴向外。

XGS_4735
  猪尊,猪形的礼器很少见,形象传神,线条漂亮。

XGS_4701
  兔尊,以兔作尊,在青铜器中尚属首见。

XGS_4706
  晋侯温鼎,中间托盘可以加炭保温,上面的镂孔用于通风去灰。

XGS_4704
  玉鹿。

XGS_4717
  玉组佩,晋穆侯夫人的丧葬玉,由各色玉珩、玉璜、玉圭、玉片、玉贝、玉珠、玉管、玛瑙管、绿松石管、料珠、料管等组合而成。大型玉组佩的使用,是高级贵族的身份象征。

XGS_4726
XGS_4720
  晋国的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和重用六个异姓家族有关,但他们在开疆拓土的时候,也不断扩展了自身实力,终究养虎为患。晋国晚期,出现了“公室衰微,六卿专政”的局面,最后其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赵氏家族,是其中一支,他们执掌着晋国的军事大权,从太原附近出土的赵卿墓可以看出,他已经使用了七个鼎,而这是诸侯之礼,显然已经僭越,反应了晋国无力的“礼崩乐坏”局面。

  春秋,赵卿墓出土,身份的象征,七鼎。

XGS_4757
  春秋,赵卿墓,虎头匜。

XGS_4758
  春秋,赵卿墓,瓟壶。小龙爪子抓紧壶身,上有常见的立鸟形象。

XGS_4760
  春秋,赵卿墓,镬鼎,这是迄今为止春秋时期最大的青铜鼎。
  镬鼎主要用来煮牲,分为牛镬、羊镬、豸镬,看大小,这是牛镬。

XGS_4764
XGS_4766
  战国,铜牺立人铜擎盘,出土于分水岭墓葬群,是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
  下方是一个牺兽,形象略Q,中间是一个女性宫人,束发垂背,其上有镂空可旋转圆盘,比较精巧。

XGS_4767
  春秋,刖人守囿车,上郭村墓地出土。
  刖人,是指受了刖刑的人,刖刑即砍断人脚,是那个年代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那时,王公贵族喜爱养些动物,便用这些受了刑不能走路的人去看门。在这个车上,共有猴、虎、鸟等14个立体动物形象。
  最新奇的是,除了车轮能够转动外,车厢盖也能开启,且顶部的四个鸟内有顶针,用嘴一吹,可以转动起来。这种类型的青铜器,全国仅发现过这一件。

XGS_4748
  春秋,蟠龙纹方壶,出土自候马墓地。
  山西盗墓严重,侯马恐怕最为严重,是个重灾区,新闻上,在1995年一次性便判了十人死刑。如今依然有大量的国宝级文物,流落在外,不知何时能回。

XGS_4753
XGS_4755



, ,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