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处于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草原的交界地带,北通塞外、南临中原,不仅具有很高的军事战略意义,更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汇的前沿地带。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这四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的大动荡、大分裂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少数民族内迁、政权更迭频繁,各少数民族不断与中原文明碰撞、融合着。
  虽然是几百年的战乱和苦难,但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空前的民族大融合,当新鲜血液注入古老的华夏文明后,新的基因、新的文明,催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盛唐时代。
  作为民族融合的地域见证者,山西将这部分时期的文物集中起来展览,称“民族熔炉”。

  在公元前后,匈奴人占领并主宰了长城以北,汉朝便在雁门关构筑屏障,重兵把守。后来汉武帝雄起,分匈奴为南北两部,南匈奴臣服,安置在山西与汉人杂居。这件一进门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汉代胡傅酒樽,就是出土于这个时期的这个区域,乍看并不起眼,差点错过。
  它是典型的中原地区风格,外面有生动的高浮雕兽面,通体鎏金,还有彩绘图案,那些看似斑驳脱落的斑块,其实就是彩绘,仔细看能看到很多动物,近处的是一只奔跑的羊,带着一股清新的草原文化气息。铸于公元前26年,距今已有了两千多年,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XGS_4781
  和上面一起出土的,还有一对胡傅温酒樽,是一起铸造的,也是山西省博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个上面的动物更加形象和清晰了,高浮雕。

XGS_4782
  西汉民族融合地区的鸭形熏炉。

XGS_4786
  西汉民族融合地区的嵌贝铜龟镇。

XGS_4788
  西汉民族融合地区的铜山羊形带钩。

XGS_4794
  西汉民族融合地区的雁鱼铜灯,山西省博的镇馆之宝之一。
  看样式,是一只大雁回首,衔起一只鱼,而其实,它是一盏灯。特别之处,是在点燃的时候,烟会通过鱼和大雁的颈部传到贮有水的体内,吸收消化,防止了污染,不呛人,不熏人。另外,灯罩还可以旋转,改变照明方向。整体的设计巧妙,令人惊叹不已。

XGS_4813
  魏晋民族融合地区的时期,圆点纹骨饰。

XGS_4795
  谈到民族融合,离不开北魏,离不开迁都洛阳促成民族大融合而非民族统治的魏孝文帝,在中国历史上的明君排名中,他远远在前。北魏的发祥地是今天的大同,即当时的平成,山西省博自然不会少了这段时期的文物。
  插个题外话,和中国的母以子贵不同,北魏由开国皇帝拓跋珪建立了“子贵母死”的制度,即后妃所生之子一旦被立为储君,那么他的生母就会被赐死。所以啊,《锦绣未央》里的拓跋濬,估计是不会立未央之子为储君的,实际上也确实不是,否则也不会有了未央的原型冯太后两度摄政,开创了北魏空前繁荣,因为会被赐死。皇帝大多无情,立下这个规矩的拓跋珪,便是亲手弑母,这在中原文化里是不被接受的。

  北魏时期,木兽头。

XGS_4797
  北魏时期,棺板画。

XGS_4801
XGS_4802
  北魏时期,木板漆画,镇馆之宝之一,北魏少有墨迹留存,其画面内容取材于《列女传》。

XGS_4807
XGS_4809
  北魏末年,王朝无力,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高洋废孝静帝,东魏灭亡,北齐建立。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7年),禅位宇文觉,西魏灭亡,北周建立。至此,北魏彻底退出舞台。北周和北齐也都是仅仅存在了二十多年。他们一共组成了“魏晋南北朝”的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北齐的首都在邺城,即今之安阳,陪都是晋阳,其实是实际上的北齐中心。当年的晋阳是个国际性大都市,唐朝时,它已成为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全国第三大都会。但在宋朝时,被宋太宗毁城,又下令决汾水、晋水灌城,使之成为一片废墟,并禁止任何人居住。后来,这片废墟旁边,建立了另一座城市,太原。

  我们从虞弘墓可以推测出晋阳当年的繁华。
  虞弘是鱼国人,曾为柔然高官,后出使北齐时,被留下为官,掌管来华外国人的事务,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外籍官员。北齐、北周、隋朝三代,也均为官。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82年)去世,葬于晋阳。
  墓地里出土的汉白玉石椁,非常精美,且是源于波斯和中亚诸国的异域风格图案,被列为山西省博的镇馆之宝之一。其实也反映出,战火不断,政权更迭的历史背景下,各民族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趋势已成,那么一个繁荣的盛世便已酝酿初成。

XGS_4815
XGS_4827
XGS_4829
XGS_4831
  自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异域文物,在那个年代传入并留在中国。
  北魏时期,狩猎纹鎏金银盘。

XGS_4816
  北魏,鎏金刻花银碗。

XGS_4818
  北魏还是我国佛教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与当时社会动乱,人们岌岌可危,而佛教则给了人们静心平和的信念有关,不仅整个皇室、社会以佛为主,而且还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云冈石窟无疑是代表。

  东魏时期的程哲碑,仿造石窟造像式样,三面开龛造像,背面刻造像经过及供养人名姓等。

XGS_4832
  东魏时期,释迦立像。

XGS_4837
  北周时期,卫秦王造像碑。
  造像塔,也和石窟有关,是由石窟内的中心塔柱演变而来,一般是以四面开龛造像而成的石块层层叠起而成,由下往上,依次减小,这个只有两层。

XGS_4849
  唐朝,解氏造弥勒坐像,人物因为社会审美标准不同,而明显胖了不少。

XGS_4866
  唐朝中间的几十年,武周时期,释迦坐像。

XGS_4870
  北宋时期,菩萨像屏。

XGS_4879
  金代,菩萨头像。仔细来看,已经几乎没有了宗教造像的意味,而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少妇形象,这样的世俗化是很多宗教或者思想发展下去的选择。

XGS_4883 
  明永乐年间,鎏金铜佛像。

XGS_4886
  下一个展览,是“戏曲故乡”。
  中国的戏曲,应该是形成于北宋末年,宋杂剧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到元朝,发展到成熟阶段。山西南部,也是宋金杂剧的发源地之一,据说也是“中国戏曲摇篮地”。

  这个文物是金朝墓地,砖雕上显示,墓主人端坐正堂,旁有侍者,他们盯着前方,对面的砖雕上,有表演杂剧的戏俑五个。这种把看戏曲反映到墓葬文化中,也充分说明了其在社会之中的流行与繁荣。

XGS_4890
  时间有点赶,要闭馆了,所以“戏曲故乡”和“明清晋商”便没有细看,匆匆一瞥。等以后有机会吧,又或许,等着两方面的知识储备再多些吧。

  虽然被说这种拍照比较土,但还是留一张吧。馆上方的徽便是鸟尊,希望尾巴的方向是对的。

XGS_4894
  如今的太原,留下最深印象的反而不是这些文物,而是柳巷小吃街和食品街。在“抚绥全晋”牌坊处下车好几次,后面是一影壁,再其后便是另一番天地。尝试了一下烤榴莲,竟是如此美味,还喜欢沙拉炸鸡饭和夺命小串,一改以往不关注吃的习惯。

  那个小吃街原来叫帽儿巷。一查历史,不得了。在宋代,这是城市的中心,只因有很多帽子作坊,故得名“帽儿巷”。曾经一段时间,它还成为了这个城市的额金融中心,只是少了如今浓浓的市井风情。

XGS_4896
XGS_4650
  绕几步,旁边鼓楼广场上有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唱经楼,为明朝建筑。
  每年科举之后发榜,会在这里当众揭晓名单,规规矩矩填好后,交由书吏“唱名”,故得此名。

XGS_4907
  结束了太原,归。



, ,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