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5)·都江堰

  岷江,是成都平原最重要的水资源,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支流。历史上,其曾被认为是长江正源,所以古代曾名“江水”、“大江水”,自然而霸气。另外,《康熙字典》内注:岷,通作“汶”。所以汶川、汶江指的也是“岷江”,让人大悟。明朝,徐霞客通过实地查勘,最终确认了金沙江为长江正源,并逐渐被认可。

  岷江的源头曾被认为是东支,发源于松潘县岷山南麓的弓杠岭,未来几天我们会开车经过那里。而如今,学者更多认为其西支大渡河才是岷江正源,并在2013年得到了中科院确认,这是因为确定大河源头有个简单原则,即“河源唯远”,测量后便可确认。
  虽然西支大渡河的流量、长度和流域面积都大于东支岷江,也逐渐被认可为正源,但历史、影响、重要性等方面均远不足,最终成了支流。结果西支大渡河和东支岷江交汇后的名字,还有交汇前东支的名字,都是岷江。
  岷江流经汶川、都江堰,穿成都平原的新津、彭山、眉山,在乐山和支流大渡河相汇后继续前行,并在宜宾注入长江。这一路,我就剩宜宾没去了。

  农耕文明大多傍着大河而居,但一方水养育一方人,孕育一方历史的时候,逃不开“福兮祸所依”的命运,大江大河一旦溃坝洪涝,必是尸骨遍地,饿莩浮野。黄河、长江尤甚,岷江亦是。

xgs_0697
  岷江出岷山山脉后,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但出山口后两侧没了峡谷,面对成都平原的时候,成为一个地上悬河,还悬得挺厉害,这段高度差很大。西南地区的雨季不仅雨水量大而且集中,在山区聚集后汇入岷江,冲出山口到了地势较低的成都大平原,很容易洪水泛滥,一决堤就是汪洋千里,成为梦魇。
  有时候,我们总是忘记工具,当从书架拿来中国地形图后,找到都江堰,一看便明了上述原因。

xgs_3300
  改变岷江的,是李冰,是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且自秦朝末年修建,至今两千年来,一直在使用,称为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当然,大秦帝国修建都江堰的目的不仅仅是民生,还有“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的另一层原因。

  现在的都江堰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还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并因四周卓越的自然环境,称为大熊猫野外栖息地,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风景的确很优美,且古建与之融为一体,毫无突兀,让人连发五篇博客作记录。如同刚刚路边经过的楠院,夕照下显得美丽、安详。

xgs_0679
  前行,有安澜索桥,其横跨岷江,全长261米,得以使人可安渡狂澜,故得此名。
  始建于唐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重建,与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洛阳桥并称“中国古代五大桥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xgs_0675
  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夫妻桥”,景区更是挂了一块匾,书“天下爱情第一桥”。
  缘由?据说是清朝年间,有个姓何的教书先生,经过此处,要渡江,发现只能坐官船摆渡,而官家坐地起价,收费10两雪花银,还是单人单程,不是往返票。何先生就不满了,一言不合修个桥吧。受夫人刺绣启发,架好了一个索桥,却也因此断了官员的发财之路,而引发了仇恨。
  终有一天,一个醉汉经过桥上,不慎掉了下去,官员便以此抓了何先生,认为是他的桥害死了人,不容分说,然后问斩。何夫人伤痛欲绝,下定决心要给丈夫洗冤,并造福百姓,最终历尽千辛万苦,给桥装好了扶手,人们从此走在上面就安全多了。
  相传,在完成之后,何夫人跳江殉情,随夫而去。为了纪念他们,当地百姓又称安澜桥为“何公何母桥”,或者“夫妻桥”、“爱情桥”。

xgs_0696
xgs_0690
  过桥。

xgs_0698
  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到处都有人说,网上也不少,根据现场偷听旅行团的介绍和据说已经来了四五次的同事的一知半解,回来查了些材料,也整理一下。终于发现,不论导游还是同事,都是说得皮毛。

  最打动我,并让我慨叹的,是过安澜桥后首先看到的“鱼嘴”。
  岷江呼啸而来,李冰在此将岷江一分为二,西侧是外江,为岷江主流,继续走它的;东侧是内江,流入都江堰市区和旱区,进行灌溉。这样,外江江水被分流,减少了泛滥,然后多了内江,引流到旱区灌溉良田。江中的分水堰,前端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作“鱼嘴”。
  最初,它以竹笼装卵石垒砌,处于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处的江心,江是从西到东,一个弯形的弧度,东侧是内江,深而窄;西侧是外江,宽而浅。这样,在冬季和春季的枯水期,水流较缓,因为惯性,主流漫过自江心由低到高,缓慢增高的鱼嘴,直接流入内江,内江分了六成水量。到了夏季秋季,水势迅猛,流量不再受弯道制约,谁宽谁水多,这时就有六成的水从外江走了。纯自动的分配,保证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为汛期四成、旱期六成,即“四六分水”。

  看图就更清楚了。

syt
  鱼嘴最初是以竹笼装石,后来改成混凝土上固卵石,不管哪种,还起到了挡沙的作用。因为水是从鱼嘴上漫过去的,上面的卵石有效地拦住了不少沙子,从而保证了内江河道水质,堪称完美。

xgs_0718
  在这里坐电瓶车,往宝瓶口。路上有很多银杏,都说南方的银杏不是金黄,不美,都江堰让我改变了这个看法。这条长满银杏的连着鱼嘴的处于江心的长条形状小岛,被称作“金刚堤”,东西两条路分别为内外金刚堤,二王庙里牌坊上的“金堤”便指此地。

xgs_0727
xgs_0723
  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另一个重中之重,宝瓶口,也就是同事嘴里不停念叨的“葫芦口”,在下图左侧。葫芦和瓶子能是一个形状么?

  修建它主要是为了让从岷江分出来的内江水可以顺畅地流入东边,因考虑到鱼嘴修建在这个位置地形最佳,所以便下了决心凿穿了玉垒山。当时似乎还没有火药,或者还没有应用到建筑上,李冰便以火烧石,然后浇以江水,利用淬火使得岩石爆裂,终于出来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形似瓶口而得名。

  留在宝瓶口西侧的小山丘,因与山体分离而得名“离堆”,以前也是玉垒山的一部分。现为公园,上有伏龙观,就是下图中间的重檐歇山顶建筑。

xgs_0753
  宝瓶口。

xgs_0752
  到了雨季,当水量很大的时候,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也有可能过大,所以就有了都江堰三大组成部分的另一个,飞沙堰。它位于金堤的尾部,靠近离堆。飞沙堰的高度可以利用竹笼装石的堤坝进行调解,这样水量大的时候,就漫过堤坝进入了外江,起到了水量二次调解的作用。
  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游涡,利用回流作用,将泥沙从飞沙堰带出,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内的沉积。经过现代技术测量,通过鱼嘴和飞沙堰的作用,进入宝瓶口的泥沙仅占岷江泥沙量的8%!

xgs_0732
xgs_0735
  留影一张。

xgs_0740
  这是离堆的另一侧。水进入宝瓶口之前,在离堆这里也会有个环道,让水流有个拐弯,这样利用离心力,使得比重大的沙石直接向前冲出,到了离堆另一侧。
  现在水量不大,这里处于干枯状态。

xgs_0761
xgs_0762
  登上离堆,是伏龙观,始建年代不详。传说李冰治水时降服了岷江内的蛟龙,并将其锁于离堆之下,故以此得名。其也曾在汶川地震中受到重创,而后重修。它与二王庙将二郎放在主殿,把李冰放在后殿相反,这里把李冰放在主殿,二郎则配享后殿,符合很多人心里的意愿。所以,这里还被称作“老王庙”,“老王”当然指的是李冰。

  看似是个小事,其实在重视礼制的中国,这向来不是小事,如同那个千余年来因为是神仙,所以一直在端坐主殿里治水功劳次于父亲李冰的二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四川巡抚祟实曰:“于虽齐圣,不先父食。况以公之贤:又有功于蜀,其施力程能固无待乎其子。今乃数典忘祖,于掩其父得无紊钦?”

  前面是宽敞气派的台阶,很大气。

xgs_0763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曾雕刻了三个石像,放在水中,要求“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由此判定水位。还凿刻了石马立于江心,用来确定每年淘沙时的标准,这就是当年的标尺。
  1974年,施工时在河床里挖出一个石像,高2.9米,重4.5吨,为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文物,距今已有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据猜测,可能是当年的“标尺”。

xgs_0766
  观内的大象。

xgs_0764
  精致的雕刻。

xgs_0769
  月亮门内的古建和竹子。

xgs_0773
  汶川地震时,二王庙、伏龙观这些古建筑几乎全毁,整个都江堰市也受损严重,但已两千多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几乎没有影响,只是轻微受损,这也是它能使用至今,成为世界上年代最久、唯一留存、并记入世界水利史的底气。它的施工质量一流,而且管理上,自始至终贯彻着四个字,让人慨叹:岁必一修。

  想起二王庙上的两个对联:
  一门两禹,六字春秋。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经景区外的南桥,回停车场,回成都。鉴于智商问题,不敢开导航了。

xgs_0774

作者: xiaogs

喜爱旅游、户外、摄影。

《都江堰(5)·都江堰》有一个想法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