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的《登楼》是一首诗很熟悉的诗,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大多背过、默写过,而现在读来却是百般滋味。尤其里面的那句“万方多难此登临”,最合我现在的感受,就如同一道千年前的预言,如今灵了验。今年万方的案件几乎成了公司开业至今最大的赔案,可没少折磨人。
当然,本文主要说的不是工作,而是“玉垒浮云变古今”,那“玉垒”便是此地,玉垒山。
唐朝时期,这里曾为大唐和吐蕃的边境地带,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唐代宗刚刚平定历时八年,几乎耗尽大唐气数的安史之乱。那些年的内战,使得西部军队被撤回,让吐蕃有了可乘之机。宝应二年(公元763年),是代宗即位的第二年,吐蕃不给面子,就攻陷了首都长安,并改立李承宏为皇帝。
不久,郭子仪神通附体,在长安失陷15日后重新收回,代宗复辟。来年,吐蕃依旧犯唐,并攻占了未来几天我们会去的松州等地。杜甫这首诗便写于此时: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形容大唐气象如同北极星一样稳定,吐蕃就不要自讨苦吃了。
可惜,今日的玉垒山,并没有浮云。
后话,公元765年,唐军郭子仪说服了一同来犯的回纥,并与之联合大破吐蕃,斩首五万,生擒一万,缴获的牛羊马驼绵延几百里,国威大振,也应验了杜甫的“北极朝廷终不改”。
但我们明了,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盛运,其实已经衰了。
把兴衰成败的历史留给后人,不如来欣赏眼前一路的美丽秋景,如这多彩的玉垒山。
此为西关,在宋代为“寨门”,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始建城门,名“宣威门”,上有“镇远楼”。听这名字,就感觉军事味道明显,当时也并非太平,明初正好是那个耀武扬威的年代。
灯笼和垂花、牛腿等多彩精致的建筑装饰组合起来,整体感很别致。
有城墙,先往左侧走,到崖边,是斗犀台。
相传,李冰在修建都江堰的时候,岷江内有一条蛟龙时常危害百姓,且阻碍施工,为患一方。李冰便在这里设下酒席,宴请蛟龙赴宴,意欲杀之,结果蛟龙智商并非为零,不来。唐朝时,鸿门宴的故事已经发生了。
李冰大怒,便化身为一头壮牛跳入江中,而蛟龙则幻化成犀牛,两者斗在了一起。因为李冰有帮手,所以跳下去之前就已通知岸上士兵,等他们浮到水面的时候,瞄准犀牛射箭,最终大胜。此处因此得名“斗犀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是到此眺望岷江和大坝的,但看到标着全国重点文保的牌子,虽然亭子不起眼,但又仔细看看,雕刻确实好精美,很有古韵的感觉。
回西关城楼,在城墙上往另一侧走,随着山势而绵延远方的城墙犹如长城一般。本想沿着城墙一路走到玉垒关,但问了问那边回来的人,说走过去有些绕远,且还要做一次收费电梯,所以还是走了下面。
这里的景色很适合拍照,若穿些靓丽的颜色。
一路美景,还有些桂圆、橘子之类的水果,日子过得很是惬意,走得也不慢。幸好我是很少休息的,中途只让吃了一次水果,否则等景点关门也是到不了玉垒关的。
到达玉垒关。其实看着挺远,走着很近。
玉垒关,又称“七盘关”,有着千余年的历史,在三国时期便有了防御工事,但当时相对简陋。真正的城关是建于唐贞观年间,也就是安史之乱之前,主要就是提防吐蕃,在唐大中十年(公元855年)进行了重建。
此处还有个名字:“虎头崖”,几乎扼住了松茂古道的咽喉,军事意义重大,故有“川西锁钥”之名,如今这四个字写在了城门之上。
如今人们来这里,主要是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玉垒关的意义,则早已忘却。“川西锁钥”这四个字的含义和曾经背后的烽火战歌,也早已被丢在了教科书里,不复提及。只是不知当年,不管是唐朝部队,还是来犯的吐蕃大军,亦或两面摇摆的回纥士兵,他们面对着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会是个什么感受呢?它是保护了人民?是维持了平稳?还是创造了财富?
出玉垒关,继续往前,走不多远,一个简单的木架子,上面写着“松茂古道”四个字。
前面说过,玉垒关扼住了松茂古道的咽喉,说的就是这条路。其起于都江堰,也就是这里,连接着松潘和茂县,终点在松潘,是一条古代的重要的交通路线,甚至可以说成我国西部的主要经济大动脉,很多驼队、马队,从这里连接起了成都平原和整个西部。它再延伸,连接起吐蕃,抵达尼泊尔和印度,又被称为“麝香之路”,历史地位和眼前的样子要大相径庭的。
只可惜,长达七百余里的古道,如今仅剩下了都江堰景区的这两公里,令人叹息。
一路美丽风景,空气怡人,这才是洗肺。
前面走去,便是二王庙。谈到都江堰,永远离不开这李冰父子这二人,他们被后世封为了王,建庙立祠,供人民万世敬仰和凭吊。
景色还真是不错,历史故事也查了不少,大赞!
@小夕, 不管去哪里,查一查,总是有些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