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之行(23)·帕坦(2)

  帕坦,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里友善的氛围,还有迷人的纽瓦丽建筑,我们在中午来,黄昏走,用了四个小时,只在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广场上发呆,闲逛,漫无目的。

  在这里,密集的寺庙、雕刻、佛像,还有异域风情的服装,让人一下子回到了十七世纪,那个原住民纽瓦丽人的黄金时期。当时的中国处于明末清初,李自成暴走国内,多尔衮盘算着如何入关,《桃花扇》、《牡丹亭》是年度流行读物,《天工开物》亦是洋洋洒洒铺开。欧洲的牛顿整理出来牛哄哄的定律,伽利略用望远镜望着星空,一向领先的数学发展出了对数和微积分,让人望尘莫及数百年。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统治者给他的王后建起泰姬陵,法国人则不甘落后地搭起了凡尔赛宫,而中国,太和殿虽然并不太和,却迎来了第三个百岁生日。

  尼泊尔的纽瓦丽人在帕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与神灵沟通的寺庙,留给我们今天惊叹。
  Vishwanath Temple便是其中之一,建于1627年,供奉湿婆神。廊柱、屋檐、门窗上的华丽雕刻,是它的特征,还有嵌入墙内的石雕与木雕,亦多为精品。
  仔细辨别图案,应为湿婆神的恐怖化身巴伊拉布,六臂,踩着一具尸体,便是它了。搭配着红色提卡,神秘、古朴,让人陷入其中。


  墙壁上的其他雕刻。





  Vishwanath Temple的廊柱。





  这便是Vishwanath Temple,远看起来并无特别,是走近了才发现的别样精彩。
  也许,如同这里的每个寺庙。


  再看看它屋檐下雕刻的细节,雕刻出这样的曲线,需要何等技艺。


  门前的石狮子,风化后的结果让它更有魅力。
  而在另一端,便是传说中,会去Manga Hiti水池的大象。


  留影一张,背后是克利须那神庙。


  克利须那神庙(Krishna Mandir),建于1637年,明显的印度寺庙风格,与周边的纽瓦丽风格建筑截然不同,也是加德满都谷地最与众不同的古迹之一。如今,在尼泊尔家中常见的酥油灯台上,常有这座寺庙的图案。
  其内供奉着毗湿奴的一个化身,牧羊人克利须那,非印度教徒是不得入内的。

  将左边的克利须那神庙与右边的Vishwanath神庙对比,就知道差别了。


  杜巴广场的整个东面,基本上都是帕坦王宫,这里曾为独立城邦,那是统治阶级居住的地方。始建于14世纪,在17、18世纪仍不断扩建,成今之模样。只不过后来被战争所毁,然后1934年的地震又遭了一劫。如今修复以后,依旧让人美丽。



  皇宫的金门(Golden Gate),又称Sun Dhoka,建于1734年,如今是帕坦博物馆的入口。


  出口门框的石雕。



  再看广场。


  Vishwanath Temple的廊柱间有一对情侣,女孩子眼中浓浓的爱意、怜惜吸引了我们的相机。而男孩的目光则坚毅、冷峻,心思似乎并不在身边人之上。


  天将黑,帕坦广场一角的剪影。
  毗湿奴的坐骑,迦卢荼正跪在立柱顶端,天空有飞鸽,克利须那神庙热闹且安静着。


  别了,帕坦,回加德满都。

作者: xiaogs

喜爱旅游、户外、摄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