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徽州,曾辖徽州府、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计一府六县。婺源,抗战时期因军事管制而被强行划归了江西,除此之外,其他诸县仍在安徽省内。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的“徽州改名事件”,不仅打乱了原有格局,还丢了名,作为一大败笔而被人”津津乐道“至今。
1983年,安徽打着”邓小平黄山讲话“的旗号,将太平县和歙县的汤口等地从徽州地区分出,成立黄山市,经营黄山景区,为省直辖。但徽州地区对此并不情愿,不断要求合并。至1987年,两者合并,但代价是丢了“徽州”之名,而统称为黄山市,且其所属的绩溪县又被划归了宣城市。然后,举国哗然。
《人民日报》刊载《可惜从此无徽州》,谈及原黄山市更名黄山区,市中心则迁至屯溪,为新黄山市中心,自此“皖南处处皆黄山”,一块黄山的牌子,一个旅游经济的主导,终吃掉了历史悠久的徽州之名。
只是如今,人们却“到了黄山不见山”,因为在黄山市下车后,黄山远在了百里之外,令人愤懑。
徽州,美,且有韵。汤显祖云: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屯溪,古徽州、徽文化的中心之一,如今的黄山市中心。刚到的时候,仅作为中转,半夜才至,早已不见了灯火。
翌日一早赶路,温暖的灯光,旧朴的隔扇,藏头的楹联,在凌晨略有清冷的天气里,呈现在白平衡偏差的相片上,如今再看门匾”屯溪客栈“四字,愈发显得有味道了。
瞥了一眼尚无人迹屯溪老街,然后向着黄山出发,再回来,已是明晚,灯火纷杂。
屯溪老街,便在新安江畔,全长832米,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有宋、明、清时代风格的步行街,属国家历史文化名街。之前看过中央台的一个纪录片,所以一直想来。这次登黄山,因为腿伤和奔赴南京的安排,又是差点错过。索性,因那份坚持,即使搭车,也便来了。
很多时候,很多事,往往便在成与不成之间徘徊,却常常因为一个懒意,一个松懈而错过了机会。即使事后依旧理由满满,借口客观,或是毫无察觉,我们终因少了一个坚持,一个执着而丢了一份收获,错过一份美好。
屯溪老街起源于宋代,因其地处皖、浙、赣三省交衢,又有新安江直通钱塘江,水陆运输的便利条件,伴着徽商崛起,使之在明清时期发展成为物资集散中心,盛极一时。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又因战乱而有大量人口内迁,涌入屯溪,一时间使其成为了皖南商阜重镇,一度享有”小上海“之名。解放时,为安徽省辖市。
每当去到一处古镇、古城,甚至一座古老沧桑的寺庙,一条古色古香的老街,大都喜欢看看夜景,看看清晨。尤其许久之后,当再次整理夜景照片时,那种感觉,仿佛隔着几重尘世,有佯步其间的曾经。
黄包车、巡警、旗袍、蓝马褂,电视剧中的种种画面,热闹地闪过。
文房四宝,精品在徽州,名气早已远扬,再加上茶叶,是这里主要的卖品,以一贯始。
有些人对于景点,对于地点的记忆,始终是和食物联系起来的。所以,上述这些远比不上路边的毛豆腐,那种再次经过发酵而长了白毛的豆腐,加浓了腐味道,用油煎成金黄,撒上些调料和辣椒,算得一种美味,似乎作为徽州特色小吃,已经上了《舌尖上的中国2》。
闲散信步,古老、安静,闹市中独守一片清宁的老房。斑驳的漆痕,变形的棂条,映着细窄的格栅窗,扎眼的红对联,写满了老街沧桑。
通明的灯火,高大的石狮,成串的红灯笼,飒净的白粉墙,写满了老街生命。
徽商曾遍天下,繁荣极时,七分天下财产而占其四。而徽商大多衣锦还乡后会大兴土木,或建奢华细致的园林庭院,或修家族祠堂以光宗耀祖,再加上田间道路上错落相隔的牌坊,共同构成了”徽州古建三绝“。
徽派建筑中又因砖雕、石雕、木雕而显得精细,显得雅致,如此的木雕,才配得上徽商“亦商亦儒”之称,商而兼士,贾而好儒,自要在日之所见的建筑中予以体现。
夜晚,昏黄的灯光下,木雕显得古老而沧桑,也衬出了金土之外的另一份追求。
安徽产茶,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都是闻名海外的精品,前三个更是被列入了中国十大名茶。品一壶茗香,看隔江炊烟,方文山的《青花瓷》虽然在满大街得放着,却依旧那么清雅。
图片好精致,看过好多该地的游记,不如这篇拍得好。
@, 时间还是有些赶,否则带着三脚架,该好好品味一下的。很多老建筑的门窗梁枋,都很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