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成都,谈判一个案子。
路上读书和上网,看了不少有意思的段子,开始尝试将它们予以消化,然后变成自己的语言。碰巧,理赔条线开全国会,临时被通知上台有个节目,于是糅合上最近的总结,表演了一段脱口秀。我想,更多得是强化脱稿和临场能力,日积月累,进步是能够切实感觉到的。花了一两个小时,整理的稿子如下:
以前最怕的是*总,长久以来,形成了一个条件反射,学会根据领导的呼唤而判断如何应对,举个例子:*总平时喊我**,名字都一样,但声调不同,比如一声,**,那是要让我写报告,我一般都端着茶杯,抬着头,进她办公室。如果是二声,**,一分钟以内到达,小事化了,五分钟以内到达,大事化小。五分钟就是deadline,这个时间以内是可以三能三勿了,过了就不能调解了。如果喊我是三声,再加个总,**总,啥也别问,一定要低着头进门,先道歉。汉语言博大精深啊。
说到*总了,大家猜她最离不开的是什么?不是赔付率,也不是*总和*总。我前段时间读一本书洪晟的《长生殿》,发现了这个秘密,有首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说明什么?自大唐以来,女人就离不开快递了。嗯,*总也一样。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四川, 手机, 摄影, 足迹
灵泉寺出来,下站广德寺,距离很近,只隔一条江,涪江。
据称,广德寺的古建筑更多,所以对我来说,兴趣也更浓些,属于观音故里4A级景区的一部分。
它始建于唐,据考证应在开元年间,或者更早,距今已有超过1300多年的历史,初名“石佛寺”。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更名“保唐寺”。听名字就猜到了,改名发生在“安史之乱”的那段时期,刚结束几年。
唐大历十三年,被敕名“禅林寺”,之后便走上了一条敕封之路,停不下来。德宗建中初年(公元780年),敕名“善济寺”;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敕名“再兴禅林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敕名“广利禅寺”;明武宗正德年间,敕名“广德寺”。据统计,它共受到了唐宋明三朝九帝十一次敕封。
广德寺被敕封那么多次,和这里的克幽禅师关系很大,他不仅仅是得道高僧,而且本是李姓,为唐朝宗室,是唐玄宗的侄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广德寺也成为古代朝廷最早钦定的观音道场、皇家禅林,曾主领川滇黔三百余座佛教寺院,有“西来第一禅林”之誉。虽然历史上几度被毁,又数次重建,但现存的明清建筑面积依旧位居全川之首,多为明洪武年间重建,并经清代多次扩建,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停车,即见四柱三门式高大牌坊,上书着“观音道场”四字。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四川, 手机, 摄影, 足迹
遂宁,还是中国观音文化之乡。
这个据称还是官方的,网上有资料:2008年1月22日,依照中国文联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中国观音文化之乡的有关规定,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正式命名四川省遂宁市为“中国观音文化之乡”。但是,他们在2011年又命名了河南省平顶山市为“中国观音文化之乡”。不知以后还有没?
依据当地的传说和景区介绍,观音菩萨有三姐妹,大姐来到了灵泉寺修行,便是此处;二姐到了广德寺,便是一会将去的;三姐走得远,到了普陀山,是我们常拜的。在灵泉寺内还有一株“观音柏”,在主干离地三米之后,等分成三枝,高达三十余米,树龄已过千年。
只是,这个传说流传并不广泛,也没有太强的民众基础,所以听者往往一头雾水。
人们习惯于给一些佛道仙人增加些有血有肉世俗化的内容,不仅增强了可信度和民众基础,方便传承;也更容易方便设身处地地明了其中道理,方便教育;当然,也有一种神仙就在身边,时时护佑,或不自主地将身边一众神奇事物归结于“显灵”,往往闻者深信不疑。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四川, 手机, 摄影, 足迹
遂宁,取“平息战乱,遂得安宁”之意而得名,与成都、重庆等距离,双流机场过来,两个小时左右。位于涪江边,涪江是嘉陵江的支流,但和产榨菜的涪陵没有关系。涪陵是在涪江与嘉陵江汇合后,继续往下,汇合长江后,长江再往东,与乌江的汇口处。乌江发源于贵州,与项羽自刎的乌江也没有关系。乌江曾名巴涪水、涪陵江,有文章说它曾名“涪水”,没找到依据,涪水是涪江。
遂宁是地级市,市内有景点,名“中国死海”,4A级景区,便过了来。
即使不是真正的大海,既然名“海”,那应该是比较宽广,至少能一望无际吧,在西南地区,也只把一些大湖称之海,比如洱海、邛海等。所以,“中国死海”的景区名称,实在有些让人期待,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知识面,以前竟然不知道。直到这个景区刷新了我对“海”的认知,恩,它只是一个人工池塘。
恩,人工、池塘。
怪不得之前在网上看不到它具体的介绍,完全不说介绍,所谓的面积都是景区面积,含着停车场之类的。只是查了很久,才在一些不知是否权威的地方查到了,这些咸水来自于亿万年、数千米的地下。这就让人有些头大了,到底是真正来自地下,还是人工弄了点水加点盐呢?或者补充了点盐?不得而知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四川, 手机, 摄影, 足迹
这次从九寨沟出来,换了一条路,途径江油市,自称太白故里,还有个4A级景区。
没有来过这里的话,始终不会关注李白的身世的,哪怕看到过,也不太会引起特别注意,过眼即忘。而如今来过,便有了足够的兴趣查些资料,发现竟如此吸引人。也是,我们所积累的知识,终究取决于走过的路。
李白可算是中国古代的大名人了,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多少孩子背的第一首诗是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我们对李白本人的了解却远远不足,甚至比不上TFboys。
也是,我们书本上接触了那么多的诗人、词人,也只是背诵一下他们的诗词,却很少关注这一个个鲜活而丰富的生命,那如何谈了解诗词的“中心思想”?只靠背诵?或随意引申为国家大义?这岂不属于笑话?
我们往往只知道某个诗人被贬了、病了,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如同课本里如此简单地描述,可没想到,应试教育所背诵的那点内容,竟然成了我们如今所了解的全部。是的,我们很少有人知道苏东坡和王安石是政敌,也很少有人知道范仲淹当过边防主帅,还是个军事家。
我们总把诗人与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和缠绵花街柳巷的锦衣公子相提并论,大概是电视剧看得多了,那写下“锄禾日当午”的李绅,是唐朝宰相;写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张九龄,同样官居一品,为开元盛世时期的最后一个名相,他们都曾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舵着国家的发展方向。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四川, 手机, 摄影,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