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小伊今年在家呆了许久,还没有出去玩过。在感觉北京疫情已经控制得不错时,便选了个周末,准备带着她出去转转,那已是七月底。而选景点时,竟发现她还没到过故宫,所以便来了。
  疫情影响,再加上小雨,故宫门可罗雀,也实属难得。

  也许是来了太多次,便没有太过细看,甚至那些大殿都已没兴趣再往里张望,毕竟里面的陈设已几百年未变了。所以,虽然带了单反,还特意加上70-200mm的镜头,准备着拍些建筑小景,但发现除了给小伊照相,基本全程就是手机。当一个景点来了太多次时,似乎很难再引起拍照的兴趣。
  前些年买过些故宫的书,围绕着明清五百年,围绕着这里走马观花的几十位帝王和数不尽的后宫妃嫔,本有着太多可书的故事。只有当那些一个个类似的宫殿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有了些对应关系时,我们才会发现些许不同,才能找到些以前错过的细节,才会勾起自己孜孜不倦的兴趣。是的,这次来故宫,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到延禧宫,因为看过了《延禧攻略》,想看看璎珞生活过的地方。
  所以,当你发现他人对一个景点、一座山、一个物件有着格外浓厚兴趣时,除了共同的猎奇原因外,往往大概还因为他有着你所不具备的知识,或者你所不知的故事。

  疫情期间,故宫取消了纸质购票,只能网上买,但依旧要到售票处,检查健康码方行。

  很多人对故宫的印象是两色:红和黄,红墙黄瓦,九五至尊的专用颜色,如这午门。

IMG_20200726_1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苏东坡去世前写的最后一首诗,名《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前两句看似凄凉,而后两句画风一转,成了典型的苏轼乐观风格,黄州惠州儋州正是他被贬的三地。
  儋州,在海南,是中国少有的几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也是海南四个地级市之一。

  这次到海南,落脚点在海口,海口是我全国最后一个到的省会城市。海南也是我到过次数最少的省份,这是第二次,上次还是将九年前,直接去的三亚。
  人们受限于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往往会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如海洋文化和农耕文化。前者更开放和流动,后者偏保守和稳定,前者因为食粮的不稳定性发展出竞争性获取,往往更有侵略性,而后者因为农业收获的一定可预期性,更强调劳有所获,群居而性和。海南岛,四周环海,本是典型的海洋文明,但因为唐宋之后,这里成了中原政权被贬官员的流放地,这些人不仅带来了中原文化,还带来了农耕文明的仁义礼智信,并在此生根发芽。文化同化后,海南如今已基本同是农耕文明。
  宋时,北方都被外族占领,所能流放的地方,其实本无多少可选。那是流放海南,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一种罪行,木舟渡海,往往凶多吉少,唐初便有一个大名人在此海南死亡,他就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

  如今渡海,不论各种方式,都已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如今的海南,也早已成了旅游胜地。
  这是飞机落日时分降落时,海南落日蓝下的海岸线。

IMG_20200926_182959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国庆,最近这些年,不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地方,都会发现到处插遍国旗,而且每每看到那种红旗铺面或者人人挥舞的情形,都有种莫名的感动,可能人到中年,越来越容易被集体情感所触动的缘故吧。
  而且,每到这个时候,一首歌就会在脑中变成了单曲循环模式,时不时地哼起几句。在深圳机场,看到了国旗,又想起了这首歌:《我和我的祖国》。几乎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如今就会响起这首最代表中国的歌: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这首歌从头到尾都没有华丽的词语,也没有多么肉麻的告白,却很打动人,一是曲子、二是歌词、三是它最初的演唱者李谷一,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歌词很有画面感,不仅有高山和大河,还有袅袅炊烟,小小村落,和路上的一道辙,耳畔响起的则是一刻也不能分隔。其实,在这首歌之前,或者更前些年,更为流传的另一首歌曲是《我的祖国》,可能很多人无法把歌词和歌名对应起来,它的歌词是: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IMG_20200926_160455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最近总是期望尽量跳出单纯景点的角度去看待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地区,而是放眼于更宏观、更宽阔的角度,比如地理环境的影响、比如历史因素的延续。在我去过了全国绝大部分城市之后,发现这是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下,一个城市所最有趣和最真实的角度,是那些塑造了它的灵魂,而基建和景点只是样貌而已。

  乐山在四川盆地西南边缘,西南是凉山山脉,东北是盆地,被几条大河包围切割。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在此交汇于岷江,岷江和金沙江在宜宾交汇为长江,历史上还一度认为岷江是长江正源,后来被徐霞客更正为金沙江。当然,我们如今依旧可以说长江文化的源头在岷江。

  因水系发达,乐山很早便有了人类居住,古人类的居住都是依水而成。但因有群山环绕,没有现代文明加持时,居住和发展均受限,便很难形成统一且强大的文明,所以在秦始皇南下统一中国时,这里的政权和很多星星点点的部落一样消失不见了。之后,秦始皇迁陕西人至此,填补了战争后的空白,成了此地很多人的祖先。
  古代,水系发达的优势比山地不利的劣势会更大些,因为交通更多要靠水运。秦人来此后,带来了治水经验,李冰开凿了乌尤离堆,乐山的矿石交易和以后的造船业等,都促成了其原始财富积累,还吸引了一些西南的少数民族过来,融进了当地基因。

  工作间暇,在楼道拍了一下乐山郊外。有了以上这些因素,就不难理解乐山为何有这几个世界级遗产了。

IMG_20200826_191133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匆匆忙忙,东北三省,之间还飞回北京讲了一堂课,然后再回。结果,在哈尔滨忙着整理材料一整夜,转天一早又继续,直到中午一两点才出门,深呼吸一口空气,竟有了些凛冽。

  今年的出差安排,要走遍全国各省,如今到了最北部,又一夜未睡,晕晕的头脑中始终萦绕着“黑龙江”三个字,它是省名,也是河流名,那它为何称之为“江”?
  因为发现个问题,中国境内这些河流的名字,南方大多叫“江”,比如长江、汉江、湘江、珠江、澜沧江、钱塘江、赣江等,而北方则习惯称“河”,如黄河、淮河、汾河、海河、桑干河、滦河等。为何到了东北,又称之为“江”了?比如黑龙江、嫩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牡丹江、图门江、鸭绿江等。

  中国历史上,“河”曾特指黄河,“江”也单指长江,古人称呼河流一般用“水”,然后加名以区分,如汉水、湘水、淮水、汾水等,长江与黄河则称为“江水”和“黄水”。但到隋唐逐渐有了区分,黄河的支流,或者其流域,皆称之为“河”,长江的支流及其流域,皆称之为“江”,后发展为“南方之人谓水皆曰江,北人谓水皆曰河”。
  不过,久而久之,包括今人,我们也大多认为江更宽阔一些,河更曲折一些,江阔且清,河曲而浊,虽也有特例,但因地理位置原因,的确大多如此。

IMG_20200822_152901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