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史前文化的了解,在逛博物馆的时候也越来越关注这部分,往往就驻足多看两眼。
  河北除了中山和燕赵之外,最具代表的文化,应该首推磁山文化,属华北地区黄河中游新石器文化,因在河北武安县磁山发现而命名。大约年代为公元前5400年-前5100年,因为它突破了仰韶文化的年代,甚至往前推进了将近千年,因而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和斐李岗文化一样,都是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属于仰韶文化的前身和源头之一,故又被泛称为“前仰韶”文化。

  在磁山文化遗址里,人们首次发现了粮食粟、家鸡和核桃,为中国最早、甚至是世界最早。
  磁山遗址挖掘出了灰坑468个,其中88个底部有粟灰,厚度在0.3米-2米之间,达到2米的有将近10个。现代人们根据粟灰推测还原之前所存储的粟,竟然高达惊人的5万公斤,这在那个年代是难以想象的。
  人们曾普遍认为核桃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所以又称“胡桃”,这次也在磁山遗址有发现,说明中国在7000年前便已有种植。除了河北,中国其他地区遗址也陆续发现了早于张骞出使西域之前的核桃。倒不是争论哪里的早,这只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种植物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导致,植物的繁荣便在不同地区上兜兜转转。
  之前,世界上公认印度是最早饲养家鸡的国家,磁山文化发现后,比之早了3300多年。

  这是直壁平底陶盂及倒靴式支架,方便火烧加热,为磁山文化所独有,也是它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IMG_20200613_162638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燕国,都今之北京与保定,存在于公元前1044年-前222年,共八百多年历史;赵国,主要都今之太原、鹤壁和邯郸,存在于公元前403年-前222年,不到两百年历史。但这样计算有点不大合理,因为赵国始于三国分晋,应该算上晋国的历史,而晋国存在于公元前1033年-前376年,如此一来,燕赵两国存在的时间,只相差了十几年而已。最终都是被秦所灭,虽有先后,但在同一年。
  三国分晋后,中国历史由春秋进入战国,那是公元前403年。

  燕国比较默默无闻,灭国之前出了个名人荆轲,刺杀秦王失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赵国名人很多,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毛遂、赵括等,还出了很多成语,比如:完璧归赵、围魏救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纸上谈兵等,赵国国度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最多的城市,被称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
  我们如今常把“燕赵”两国放在一起,代表着河北,但这两个国家彼此也有战争,并非一家亲。当赵括兵败白起于长平之战后,赵国降兵四十余万被杀,元气大伤,赵国由秦之外六国最强实力者一下子到了灭国边缘,而这个时候燕国却来趁火打劫,但依旧被赵国连败,沦为弱国,此后再也未掀起过波澜。

  燕国,最初首都在北京,之后燕庄公建燕上都,在北京城区西南,燕文公建燕下都,在河北易县,燕昭王又大举扩建。直至被秦所灭,燕下都作为燕国都城长达300余年,河北省博物院的燕国文物,大多出土于此。

IMG_20200613_164004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河北省博物院,国家一级博物馆,里面最吸引我的,是中山国的展品。
  我们谈河北,往往称呼其为“燕赵大地”,我们关注河北文化和历史,往往也只是谈燕赵,而在燕赵两国之间,其实还有个神秘、虽不低调却鲜有人知的国家,中山国。甚至清人所曰“慷慨悲歌士,相传燕赵多”中的“慷慨悲歌”,本也原是出自《史记》描述中山人的: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

  去正定时提过中山国,也查过些资料,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居于陕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白狄人,先迁至鲜虞水(今山西五台县清水河),得名“鲜虞人”,之后又翻过太行山,东迁至河北建立鲜虞国,都城今之正定。鲜虞国常年和晋国交战,最后战败。之后鲜虞人建立中山国,并迁都今之河北唐县,时名“中人城”。

  中山国,有着“崇山”风俗。据称,前期都城中人城,后期都城灵寿城,城内皆有山,所以取了“中山”之名,为“城中有山”之意。而且,战国那么多国家,只有中山国的国名两个字,很有特色。
  河北博物院有一组铜山字形器,证明了其“崇山”风俗,目前已知为中山国所特有。前排是中山王厝墓出土的,一套五件,高约119cm,后排是中山成公墓出土的,一套六件,高约143cm。器物均为铜质,上部如“山”字形,下部如“中”字形,两侧各有一回纹凤鸟,插在木桩上,竖立排列,象征着权威。

IMG_20200613_152345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隆兴寺,是正定之行最主要的景点,其实也是第一站,除了它本还有赵云庙,可路上查阅资料,听说都是新建筑,便索然无味,并未前往。喜欢寺庙的话,隆兴寺的名气足以让它成为不可不来的景点。

  其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最初名“龙藏寺”。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宋太祖赵匡胤行兵至此,兵胜,敕令铸一尊七丈三尺铜千手观音像,并加盖大悲阁。有了帝王加持,之后便开始大兴土木,不断扩建。历时百年后,以大悲宝阁为主体的宋代佛教建筑群落成,被誉为“海内丛林第一大观”,兴盛之状无二。
  唐朝,寺名更为“龙兴寺”,清康熙年间,经两次大修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御赐匾额“敕建隆兴寺”,沿用至今。老百姓也常因其内巨大的千手观音像而称其为“大佛寺”。

  隆兴寺现为中国十大寺庙之一,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景区。

  山门,也是天王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一排蓝底金字“敕建隆兴寺”为康熙御笔。
  若单看天王殿,并没有寺院深深,清净庄严之感,也无香火积山,钟鼓不绝之象。除了面阔五间的气派外,看不出有多少特别之处。古往今来,大凡盛极一时之庙,莫不或居于深山,青灯古刹,经香不绝,或立于闹市,华屋似山,丹楹刻桷。

IMG_20200614_130431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正定,距离北京很近,却知名度一直不大,也许它的另一个名字,更被人熟知些:常山。
  “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没错,这是赵云的故乡,却远不仅只有赵云,被列入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太行山东麓,自古便是宜居繁荣之所,在这片土地上,几乎到处都能挖出些商周遗迹。至周朝时,居陕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白狄人,先迁至鲜虞水(今山西五台县清水河)而得名“鲜虞人”,之后又翻过太行山,东迁此地建立鲜虞国,都城正定。鲜虞国和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长年开战,最终不见于史。
  鲜虞国和中山国有着大致的先后顺序,中山国是个“奇葩”国家,至今我们仍不确定它的族属,只能大体猜测是鲜虞人,于鲜虞灭国后存在了一百多年。其强大时让燕国、赵国都吃败仗,一度被认为是“战国七雄”外的“第八雄”,中原列国视之为心患。它北牧牛羊,南劝农桑,如商人嗜酒,又好美物,把财力和精力大都用在了享受上,连宠物都戴着奢华精致的金银器具,后被胡服骑射后的赵国所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便此。

  中山国曾在此建立城邑,名“东垣”,和如今的正定古城隔着一条滹沱河。汉初,此地有叛乱,刘邦亲征,取胜后更其名为“真定”,大概是希望汉室江山“真正安定”之意,因为在其后,他先后扫除了汉初的异姓封王,好几个被灭族,下场都不大好。可讽刺的是,就在这一年,另一位出生正定的名人赵佗,在广州对汉称臣,又被刘邦封为“南越王”。不过,赵佗得以寿终正寝,活过了一百岁,但南越国最终仍被汉武帝灭了国。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为了避雍正皇帝胤禛的讳,“真定”改名“正定”,至今。

IMG_20200614_164759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