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持续几个周末的阴霾后,这周的天气相当不错。先附地图:


  从住处上北安门街,然后穿佛心桥走农场巷,经太平门至玄武湖的东南角。开始今天的行程。
  夏天来过这边几次,湖里好多的荷花,如今都已枯败。

  先沿着玄武湖边的环湖路走,不一会便隐约看见前方的小山,往南拐,有一条东西向的上坡路,半将迟疑地走了上去,没走错,刚好是入口。左边是九华山公园,右边是台城入口。先上前者,门票10元。

  从地图上看,左边应是城墙。此处虽只有山坡,却也直上直下得平整,像极了墙。上有些零散的房屋,内住居民。或许是修路的时候进行的重新规划,土坡下端似有人工修建的痕迹。

  九华山的海拔仅有61米,是钟山余脉进入南京古城的第一个山头。其南面曾为旧时皇宫,北边是玄武湖,傍山修建的城墙临湖,是国家安全坚实依靠的屏障,那时称作台城。南朝时的九华山是黄家花园,名“乐游苑”。现在内有玄奘寺、三藏塔,供着玄奘头骨舍利。另有游记介绍:南京九华山。

阅读全文

, , , ,

  9月7日,南京明城墙的西北角,此段依傍狮子山。先附上地图。


  火车站乘32路至热河南路下车,往回走,经热河路广场和渡江胜利纪念碑,至挹江门,也就是城墙和中山北路的交口。同上一篇里面的起点相同,看看九月份的挹江门,时间相隔三个月。

阅读全文

, , , ,

  上次走到过这里,但是沿着秦淮河往西北,去了长江。这几天整理照片才发现,自己一直将之标为“已走过”的这段城墙被忽略了。前天正好周末(12月14日),进行了扫尾。
  先附上地图:


  从南京火车站坐32路,至热河南路站下。与中山北路的交口处是热河广场,这里有一座渡江胜利纪念碑。

阅读全文

, , , ,

  第一次有目的的走城墙是在9月6号,先坐80路到建邺路,然后顺便去了趟朝天宫,之后沿小路往西北,过虎踞南路至秦淮河,再沿着河一路向北。这段距离可不短,幸好天气不错,秦淮河畔还有些许凉风。

  附个地图吧,截取了当天路程内的明城墙部分。


  沿河往北,首先看到的是汉中门。被厚厚的绿色包裹,这种情景在北方很罕见,但在南京明城墙,却有不少。

阅读全文

, , , ,

  到了南京,住在紫金山脚下,从屋内的窗户望去,便可见高高的城墙。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高大。无聊的时候喜欢绕着城墙走走,起初只是在钟山、玄武湖附近随意地逛,到后来便开始有意识地选择路线。如今已沿着它徒步走过了一圈。20多公里的明城墙千姿百态,随手留下了点照片,整理出来,也算是一个笔记吧。

  南京城墙是明代的开山皇帝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从公元1366年开始,历经21载,动用几十万劳力修建而成的。如此的规模不仅反映了雄心更体现了实力。其时,城墙从内到外由宫城、皇城、京城、外廓四重构成,外廓墙长达60公里。在经历600年风雨后,现仅存京城墙,也就是我们常说、常见的城墙。它东靠紫金山,西据石头城,南凭秦淮河,北控玄武湖,原长33.676公里,现存21.351公里,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墙。

  南京城墙很高,比我所见西安、平遥的城墙都高。有那么一个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白马,带把刀,城门底下走一遭”。
  根据官方的数据,城墙高度在14-21米间,城基宽约14米,顶部宽约4-9米。大部分墙体先用花岗岩或石灰岩条石为基础,再用砖砌内外两层,内层填充碎砖、砾石、黄土后层层夯实,之后在砖缝间浇灌黏着力很强的“夹浆”,终使其屹立六百年而不倒。
  明城墙的砖有大有小,所处地段不同略有不同,可能和建造的时间、战略的重要性有关。平均约40厘米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每块砖上均有字刻,用以记录烧制砖块的州府及工匠信息。据说是为了防止偷工减料,倘若有豆腐渣工程出现,便依此治罪。几百年后,这些文字倒也无心插柳成了荫,对研究明城墙的历史和建造过程帮助甚大。不过貌似这个砖并不怎么“值钱”,至少没怎么受到重视,随处可见也随手可拿,中山门附近的转头被仍的到处都是,明故宫里更是拿它砌起了花池,大部分都已破碎。

  找到两张地图,一为明城墙原貌,一为现状:

阅读全文

, , , ,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