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承德本没有计划,很突然,所以这次都没有进避暑山庄。至于要去几座寺庙,也是随性。从普陀宗乘之庙出来,时间已经有点晚,但感觉离着须弥福寿之庙不远,走路也就十来分钟,于是便过来转转。
乾隆七十大寿的时候,邀请班禅来京。六世班禅从扎什伦布寺出发,用了一年时间到承德,乾隆大喜:朕今年已70岁,以如此高龄幸见喇嘛,甚慰朕怀。从此中土佛法弘扬可期,四海人民得歌升平。须弥福寿之庙便是仿扎什伦布寺而建,给六世班禅居住所用,故又称“班禅行宫”,那一年是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
次年,六世班禅在京感染天花,圆寂于西黄寺,享年42岁。
清廷有句话: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六世班禅进京,基本代表着西藏、新疆、蒙古这些边境的长期稳定,干戈不兴。所以,须弥福寿之庙便成了承德外八庙中的最后一座。从此宗教的力量在边疆流布,最终汇于承德的避暑山庄和这座座庙中。而皇帝们再来此,仅剩下缅怀和凭古。木兰围场狩猎之后,迎着夕阳余晖,给子孙辈们讲讲戎马一生的故事,或当年在普陀宗乘之庙内接见土尔扈特部东归首领渥巴锡的豪情。
山门,中式建筑风格,但白墙和盲窗,有了藏式韵味。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河北, 手机
从普宁寺出来,打车几分钟,便到了普陀宗乘之庙。它是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为国家5A级景区。
其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于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竣工,为庆祝乾隆六十大寿和其母崇庆皇太后八十大寿而建。因仿布达拉宫样式,又称“小布达拉宫”。“布达拉”和“普陀宗乘”均有“观音圣地”之意。
乾隆六十大寿这一年,还有件盛事,土尔扈特部东归。清初,蒙古分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分,漠西便是我们上篇文章所说的卫拉特蒙古,也是之前的瓦剌。土尔扈特部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在准噶尔部日益强大之下,担心自己有被兼并的危险,于是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和里海附近寻找牧场,并在这站稳了脚跟。
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母亲河,能在这放牧只因当时沙皇无暇,终究不会长久。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俄国与土耳其战争期间对土尔扈特部进行了强征,要求16岁以上青壮年全部参军,给了他们致命打击。不仅如此,俄国还要求土尔扈特部首领交出独子和三百个贵族子弟作质子,这最终促成了他们的东归之行。这是世界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民族迁徙,因要赶在严冬河流结冰之际出发,恶劣天气再加上追兵四伏,非常悲壮,出发时17万人,经8个月的万里行程后,仅剩6万余人回到新疆。
清政府在伊犁对民众进行了安置,乾隆帝自是高兴,给足了首领们待遇和封赐。接见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的地方,便是普陀宗乘之庙。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足迹,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河北, 手机
承德,古称“热河”,为“一市连五省”之地,除了京津冀,还挨着辽宁和内蒙古。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在此修建避暑山庄,成为了清王朝第二政治中心。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取“承受先祖德泽”之义,赐字“皇承天德”,始称“承德”,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已被入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自从北京到承德的高铁开通后,过来便方便多了。
我们常说承德外八庙,其实不限于八座。这里共有12座仿西藏、新疆等寺庙而建,供边疆少数民族贵族觐见皇帝时礼佛之用,其中有8座归清政府直接管理,又因都在古北口外,故统称“外八庙”。网上搜了一下名单,这12座寺庙包括:罗汉堂、广安寺、殊象寺、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普宁寺、普佑寺、广缘寺、安远庙、普乐寺、溥仁寺、溥善寺。
第一站普宁寺,路过普佑寺,同为外八庙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是普宁寺的一个附属寺院。但因为上世纪64年雷击起火,绝大部分建筑损毁严重,仅存山门和几个配殿,目前封闭未开放。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手机, 足迹,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河北
普济寺是普陀山最大的寺庙,是这里的三大庙之首,也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法雨寺统称为前寺、后寺,香火最旺,游人也最多,是大多数人来此的必经之地。
其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宋时成规模,名“宝陀观音寺”,后屡有兴废。当前有记载的是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进行扩建,并更名“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清初,荷兰人入侵,除大殿之外均被毁,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朝廷再次重修,并改名“普济禅寺”。
是本次普陀之行的最后一站,从山上下来,沿着海边而行,忽然而见。
首先见到的是多宝塔,又称宝佛塔,于元元统三年(公元1335年),得太子宣让王的捐助而建,所以又被当地人叫做“太子塔”。宣让王是孛儿只斤·帖木儿不花,为忽必烈的孙子。该塔细看很精美,全部由太湖石砌成,是普陀山三宝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就地取材,因为离着太湖不远,可众多园林内,雕刻太湖石的不多,它毕竟本就“皱瘦透漏”的带着一股野趣,雕刻完反而失了灵动的感觉,有了太多不出所料的工整和雕琢。好像豢养的家畜,丢了野性和灵性。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浙江, 足迹, 摄影, 手机
普陀山三大寺之一的慧济寺,因在山顶,故又名佛顶寺,同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它始建于明,最初是个庵,由僧人圆慧所建,仅石亭,供石佛。后至乾隆年间,扩庵为寺,建了圆通殿、玉皇殿等,清道光年间又再次扩建,参考普济寺和法雨寺形制,终成规模。来普陀岛的人,大多就是拜观音像,然后便走了,除了观音像附近的普济寺和法雨寺,很少再去其他地方,所以这里人不多。
一路上,发现普陀山路两侧的各类树木上,都挂了供养的牌子,写着某某某或者某某公司供养。据说根据树的种类和树龄不同,还有离着观音像的距离不同,供养的费用也不同,费用是按年付费。这拓展了我的认知,一方面惊讶于国人的胆量和创造力,一方面又感觉着总有些不妥。佛门说着戒来戒去的,却在自己的地盘上做起了生意;说着要众生平等,可没钱的人如何打破这个费用的壁垒,显然在这里的树上挂牌子的都不是穷人,难道佛门不管穷人了?有人说,粗点的树,离着观音像近的,一年要几万,可以代替你日夜聆听佛法。也有人说,这边一个小摊位,几平见方,价格能高到离谱,媲美西湖。让人想起去年的一个新闻,西湖断桥边的一个矿泉水摊位,经过68次竞拍,以年租金284万/年的价格成交。虽然贵,但市场经济下,有利可图便价高所得,倒也无可厚非,可佛门净土也要如此么?
登山途中,有“佛顶顶佛”四字,取意在佛顶山顶礼膜拜佛。“佛”字相同,“顶”字一繁一简,尚不知原因。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手机, 浙江,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