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去一个博物馆,除了当地主要历史相关的文物,一般不会错过的还有青铜器、瓷器、佛像几个展览,这也是我最感兴趣的几个大类。看得多了,了解得多了,往往就越觉有趣。

  谈到瓷器,我们的目光往往看向南方,不论景德镇,还是这些年又重新火起来的一些古瓷,大多都延续着南方瓷器的名号。而其实,不论是宋朝的几个名瓷,还是唐朝及以前,北方的瓷器向来都有一席之地。
  唐朝时,北方窑厂是可以和南方窑厂分庭抗礼的,北方邢窑的白瓷和南方越窑的青瓷,分别代表着当时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便是我们常说的“南青北白”或“南越北邢”。若不是宋朝在靖康之耻后丢了大半北方,衣冠南渡后,中国的经济中心随着政治中心南下,使得南方瓷器发展成一枝独秀,那我们今天的瓷器说不定会有着更耀眼和多彩的光芒。

  河北博物院里,自然会有邢瓷,因为邢窑在今之河北邢台,包括内丘、临城一带。它创于北朝,兴盛于唐,主要以白瓷为主,有“似雪类银”之誉。若按照年代来欣赏,对比可能会更明显一些。

  这是北朝时期北齐的青釉仰覆莲花尊。器形比较大,胎灰白细密,釉色有些青绿,做工细腻,装饰华丽,是北齐瓷器常见的典型样式,这件也是北齐瓷器中屈指可数的重器。在国博有件类似的。

IMG_20200613_135908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河北博物院里最有名的文物,莫过于满城汉墓所出土,比如我们所熟悉几乎耳熟能详的登上过历史教科书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等,皆是此墓出土。

  汉代墓葬因为随葬物品丰富,向来被盗墓者所窥,固有“十室九空”之说,而诸侯一级的大墓居然还未被盗掘的,在全国非常罕见,一张手数得过来,所以这让很多人都惊诧不已。
  它的发现是在1968年,因为军事战备施工而偶然得见,但当时正处于文革的迷狂年代,反四旧浪潮颇高,所以它的挖掘收到了周恩来的直接指示,并由军队护卫,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

  满城汉墓位于现今河北保定市满城区陵山主峰的东坡之上,而“陵山”之名便因此而来。其采用了以山为陵的营建方式,墓道墓室都是凿山而成,是我国目前已挖掘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山洞宫殿。
  其中,刘胜墓东西长51.7米,南北宽37.5米,最高处6.8米,容积约2700立方米;其妻窦绾墓东西长49.7米,南北宽65米,最高处7.9米,容积达3000立方米,这都是凿山中空而成,工程量是何其之大。汉墓的随葬品向来丰富奢华,这出土的文物高达1万件,该遗址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景区。

  名气最大的文物非长信宫灯莫属,被誉为“中华第一灯”,尤其前段时间还登上了《国家宝藏》。

IMG_20200613_160630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随着对史前文化的了解,在逛博物馆的时候也越来越关注这部分,往往就驻足多看两眼。
  河北除了中山和燕赵之外,最具代表的文化,应该首推磁山文化,属华北地区黄河中游新石器文化,因在河北武安县磁山发现而命名。大约年代为公元前5400年-前5100年,因为它突破了仰韶文化的年代,甚至往前推进了将近千年,因而具有典型代表意义。和斐李岗文化一样,都是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属于仰韶文化的前身和源头之一,故又被泛称为“前仰韶”文化。

  在磁山文化遗址里,人们首次发现了粮食粟、家鸡和核桃,为中国最早、甚至是世界最早。
  磁山遗址挖掘出了灰坑468个,其中88个底部有粟灰,厚度在0.3米-2米之间,达到2米的有将近10个。现代人们根据粟灰推测还原之前所存储的粟,竟然高达惊人的5万公斤,这在那个年代是难以想象的。
  人们曾普遍认为核桃是张骞从西域带回,所以又称“胡桃”,这次也在磁山遗址有发现,说明中国在7000年前便已有种植。除了河北,中国其他地区遗址也陆续发现了早于张骞出使西域之前的核桃。倒不是争论哪里的早,这只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种植物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导致,植物的繁荣便在不同地区上兜兜转转。
  之前,世界上公认印度是最早饲养家鸡的国家,磁山文化发现后,比之早了3300多年。

  这是直壁平底陶盂及倒靴式支架,方便火烧加热,为磁山文化所独有,也是它最具代表性的文物。

IMG_20200613_162638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燕国,都今之北京与保定,存在于公元前1044年-前222年,共八百多年历史;赵国,主要都今之太原、鹤壁和邯郸,存在于公元前403年-前222年,不到两百年历史。但这样计算有点不大合理,因为赵国始于三国分晋,应该算上晋国的历史,而晋国存在于公元前1033年-前376年,如此一来,燕赵两国存在的时间,只相差了十几年而已。最终都是被秦所灭,虽有先后,但在同一年。
  三国分晋后,中国历史由春秋进入战国,那是公元前403年。

  燕国比较默默无闻,灭国之前出了个名人荆轲,刺杀秦王失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赵国名人很多,赵武灵王、廉颇、蔺相如、毛遂、赵括等,还出了很多成语,比如:完璧归赵、围魏救赵、负荆请罪、毛遂自荐、纸上谈兵等,赵国国度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最多的城市,被称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
  我们如今常把“燕赵”两国放在一起,代表着河北,但这两个国家彼此也有战争,并非一家亲。当赵括兵败白起于长平之战后,赵国降兵四十余万被杀,元气大伤,赵国由秦之外六国最强实力者一下子到了灭国边缘,而这个时候燕国却来趁火打劫,但依旧被赵国连败,沦为弱国,此后再也未掀起过波澜。

  燕国,最初首都在北京,之后燕庄公建燕上都,在北京城区西南,燕文公建燕下都,在河北易县,燕昭王又大举扩建。直至被秦所灭,燕下都作为燕国都城长达300余年,河北省博物院的燕国文物,大多出土于此。

IMG_20200613_164004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河北省博物院,国家一级博物馆,里面最吸引我的,是中山国的展品。
  我们谈河北,往往称呼其为“燕赵大地”,我们关注河北文化和历史,往往也只是谈燕赵,而在燕赵两国之间,其实还有个神秘、虽不低调却鲜有人知的国家,中山国。甚至清人所曰“慷慨悲歌士,相传燕赵多”中的“慷慨悲歌”,本也原是出自《史记》描述中山人的: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

  去正定时提过中山国,也查过些资料,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居于陕西北部的游牧民族白狄人,先迁至鲜虞水(今山西五台县清水河),得名“鲜虞人”,之后又翻过太行山,东迁至河北建立鲜虞国,都城今之正定。鲜虞国常年和晋国交战,最后战败。之后鲜虞人建立中山国,并迁都今之河北唐县,时名“中人城”。

  中山国,有着“崇山”风俗。据称,前期都城中人城,后期都城灵寿城,城内皆有山,所以取了“中山”之名,为“城中有山”之意。而且,战国那么多国家,只有中山国的国名两个字,很有特色。
  河北博物院有一组铜山字形器,证明了其“崇山”风俗,目前已知为中山国所特有。前排是中山王厝墓出土的,一套五件,高约119cm,后排是中山成公墓出土的,一套六件,高约143cm。器物均为铜质,上部如“山”字形,下部如“中”字形,两侧各有一回纹凤鸟,插在木桩上,竖立排列,象征着权威。

IMG_20200613_152345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