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中国2

  《这里是中国2》,是《星球研究所》公众号出的第二本书,同样是精品。

  第一本书,是从空间上了解整个中国,以三个阶梯为主线,展现了中国从西到东,从荒原到人间的地理变化。而这本书开始换了个角度,是时间维度上的中国,一般来讲,有三个尺度:
  第一个尺度,是6500万年以来的中国。65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形成了三个阶梯,这无疑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地理事件。让我们拥有了全球上最多的高山,拥有了大江大河源头的青藏高原。
  第二个尺度,是1万年以来的中国。从从业起源,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创造了世界上最灿烂的文明之一。我们改造地表、建设农田和城市,这里有着宏伟的文明遗迹,如同这段时间正在挖掘的三星堆,惊艳了世人。
  第三个尺度,是100年以来的中国。在战争的洗礼后,中国从一穷二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创造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地表塑造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工程,还有大规模的城镇化,亦让人惊叹。

  这本书从四个方面讲述了第三个尺度上的100年:连接、重组、家园、梦想。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星球研究所》还推出过一个短视频版,有了更好得诠释,值得一看。100年,我们重塑了一片山河;100年,我们振兴了一个民族;100年,我们改变了一个国家。

zlszg2
  《连接》一章中,最为触动的是长江上的铁路。
  1906年,北京到汉口的铁路建成,1936年,广州到武昌的铁路通车,但这一南一北的铁路在武汉的汉口和武昌隔着长江而望,直到1957年才通车,已过去了半个世纪。毛主席激动地亲书: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重组》一章中,最为触动的是南水北调。
  如今才知道,当年华北的水资源短缺到了多么震惊的地步,也才知道原来南水北调并不是修一条渠、放几个泵就能解决的事。它从设想诞生到规划出炉,用了整整50年。
  除了穿山越岭的复杂工程外,东线还要贯穿起很多湖泊,而彼时36个水质断面中,仅有1个达标,甚至有的污染物要超标百余倍,这意味着要在10年内全部解决。中国国家级的规划,向来说一不二,说到做到。所以,山东700家造纸厂、江苏800家化工厂纷纷关停,400艘水泥船、24000艘挂桨机被淘汰,仅江苏一省就建成17座船舶垃圾收集站和43座污水回收站,还有9650公里的污水收集管网。最终,在通水前夕,污染物入河总量降低了85%,36个水质断面全部达标。此外,在上游地区,城市污水处理厂由5座增至174座,垃圾处理厂由1座增至99座,水质达到一类的断面比例由30%增至80%。当然,还有文物保护、移民安置、生态补偿等方面,它们幕后的故事,同样令人触动。

  《修复》一章中,最为触动的是三北防护林。
  它和改革开放同期启动,为期73年,要到2050年才结束。目前,已成功让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66%,黄河年均输沙量骤降了90%,森林覆盖率由11.4%上升至23.6%。别小瞧这12.2%的新增,新增的森林面积已相当于整个内蒙古自治区,时移世易,沧海桑田。
  还有与世隔绝的0.3%、热闹非凡的0.3%,这国土面积的0.3%内,因为有着超5000米的高度差,催生了多样的气候环境,使得不同物种在不同海拔上各地其所。所以,这里有着我国物种数量39%的鸟类、32%的哺乳动物、26%的两栖动物、20%的爬行动物、17%的高等动物,甚至还有4%的鱼类。冰期来临时,动物们可向低海拔移动,气温回暖后,它们又可朝高海拔回迁,即使气候波诡云谲,诸多物种也能在此幸存,它就是曾经支离破碎的大熊猫国家公园。

  《梦想》一章中,最为触动的是北斗。
  2020年6月23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最后一颗北斗组网卫星发射升空,至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这是一项极其庞大的工程,在太空中,有45颗导航卫星环绕地球,在地面上,有2700多个基准站组成天罗地网。这也是一个艰难的工程,从立项到完成,30多万名科技人员,400多家研发单位,奋战了20多年,终于梦想成真。
  在它的前一章里,谈及1999年,中国的神舟一号发生成功,一个月后澳门回归,紧接着21世纪到来,之后的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中国正式加入WTO。回想起1999年底,《南方周末》在千禧年献词中写到:为了欢呼新世纪的太阳照临地球,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翘首以待。而后北京的中华世纪坛,点燃了“世纪圣火”,两年后,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终于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那一刻是多么以生在华夏而为荣。

  那什么是新中国?书的结尾选了四个方面,很不错。

  一、战争与和平
  1949年的时候,我们在这片饱经战乱、分裂与贫穷的土地上,建立了新中国。哪怕到了改革开放20周年时,前一年香港回归,后一年澳门回归,那个时候中国的GDP总量依旧远远落后于美国,甚至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一。再到如今,我们远超日本,已是它的3倍,更是接近于了美国。这堪称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也是在中华5000年文明史和近代百年屈辱史上,足以告慰祖先的奇迹。

  1949年开国大典后,解放军便向新疆和大西南出发,一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历时百余年的混乱和地方割据局面才算彻底终结。我们100多年的战争都能经受,如今还有什么可怕?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的立国之战;之后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9年,中苏珍宝岛自卫反击战;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面对一次次威胁和进犯,我们用热血和强硬回应,才迎来了80年代后的和平,经济终于开始爆发式增长。以战止战的心态和决心,才是正确的选择,这个问题上,台湾同样适用,只不过中国目前经济高速增长,和平发展的环境能不断加大台湾与我们的差距。90年代,台湾的GDP接近中国大陆的一半,而现在只占中国的4%左右,这种差距的扩大,是比战争更让台独绝望的。

  二、把人口变成红利。
  有了和平的环境,新中国在做的第二件事,是把人口变成红利。1950年,我们提出,要从1951年开始,进行全国规模的识字运动,然后各种大大小小的识字班和学习小组建立,开始了持续十年的扫盲运动。中国在发动各种运动上,有着极强的执行能力。
  为了方便更多人掌握汉字,1956年,第一版《汉字简化方案》公布,我们精简了不少繁体字。如今网上还有不少人在对比繁体字和简体字,谈到繁体字更有底蕴,殊不知这是80%的人不识字的背景下,扫盲运动最大的利器。到了1958年,又开始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那26个拉丁字母组成的汉语拼音,让很多人张开了嘴。很多国人能开始共享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汉字。
  1956年,我们提出要用12年时间普及小学义务教育,到1986年又通过立法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1999年,张艺谋执导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感动了多少人,甚至让这个词成了义务教育的专用词汇。2007年,我国宣布免除农村的义务教育学杂费,2008年,又开始免除城市的义务教育学杂费。这背后可是支撑数十万的学校,1000万余人的教师队伍的一本账。
  于是,中国的文盲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下降至如今的2.6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接近95%,堪称奇迹。所以,当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时,神奇的变化发生了,大量人口进入工厂,良好的基础教育让他们迅速成为熟练的产业工人。又于是,一个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用自己的劳动摆脱了贫穷,也为这个飞速成长的社会创造出庞大的财富。继而,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不断吸引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时间到了2001年,中国加入WTO,巨大的生产能力被彻底释放,终于在201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了全球贸易第一大国。
  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基础教育,我国就不会有知识水平足够的产业工人,就没有资格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也没有资格享受全球化的红利,亿级人口变成了亿级劳动力,这便是人口红利。高屋建瓴,差一步都不可。

  教育的力量还不止于此。我国从1999年,高等教育连年扩招,到如今高校在校学生已有3500万人,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它为中国培育了大量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产业工人,人口红利又升级为人才红利。他们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崇尚创新,这让中国可以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人力资本需求高且研发周期短的新兴产业上实现弯道超车。2020年,全球586家独角兽企业中,有227家在中国,而他们大多成立于近10年,成长十分迅速。这样,在极有可能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领域,中国将有着极强的人才优势。

  三、城市战争
  大量受过教育的青壮年开始向沿海地区流动、向中心城市流动,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正是这种迁徙,支撑起了沿海和中心城市的大量工厂和写字楼,大幅提升了城镇化率,造就了4个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30个二线城市、70个三线城市、90个四线城市和128个五线城市。这些城市相互争夺资源、争夺人才、争夺商机,点燃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大引擎。
  经济学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发现面临着政府的低效、无能、不作为这个难题。而在中国却很少,反而是非常热情。这是因为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在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同构性和相似性,一个项目最终花落谁家,项目方拥有足够长的候选名单。这个时候,地方政府想要在经济发展占有很高权重的政绩上有所作为,那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于招商引资。20世纪90年代开始,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压力就没有小过,于是各地开始建立起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552家,省级开发区1991家,市级和县级开发区多数牛毛。
  各地不仅开始大力兴建基础设施,还开始在服务支持上下功夫。浙江推出“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改革目标,引爆全国,甚至还建立了“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办公室”。而其他地区,也有放宽落户政策、提供购房津贴、推出子女无忧等措施,增强了对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在这场城市竞争中,不是你胜我败,而是纷纷做大。

  四、规模效应
  上世纪90年代,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我们推出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一个个举世瞩目、震惊世人的工程在此后的20年里,依次登场。其实并非中国偏爱大型工程,而是巨大规模的市场可以从大型工程中获得足够的回报和溢出效应,从而形成正反馈,这才是中国成为“基建狂魔”的本质原因。
  比如跨越17个省级行政区、向160个城市输送天然气的西气东输工程,能让4亿人从中受益;比如跨越上千公里的南水北调工程,能向沿途253个县级以上城市供水,甚至让北京的密云水库开始增容。此外,220千伏以上的输电线路长达78万公里,可绕地球18圈,位列世界第一;16.1万公里的高速公路、3.8万公里的高铁网络、5169万公里的光缆线路、931万个移动通信基站都是世界第一,这让中国各地的联系更为紧密,形成了一个涵盖14亿人、欧美印日都无法企及的“洲际规模”统一市场。这种规模的市场能够支撑起比其他国家更为发达的网购电商规模,可以支撑起中国发展重大战略产业,比如大飞机产业,比如航天产业。

  为中国的这100年而骄傲。书值得一读。



Trackback

only 1 comment untill now

  1. 追随你的脚步,看完知更鸟就看它!

    [回复]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