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独克宗古城,很多人会迷惑这的名字。它属于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是香格里拉市,至于市内随处可见的中甸,则是香格里拉的曾用名,因为是二十一世纪才改的名,所以原名仍还有使用。也就是说,如果旅游的人说迪庆机场、香格里拉车站、独克宗古城,或者某客栈中甸分店,大概率是同一个地方。

  它的主要历史,可以用这四个名字简单串起来一下。
  独克宗,是古城的名字,建于吐蕃时期,对应着中原王朝的唐调露二年(公元680年),距今已1300余年。原是金沙江畔的军事要塞,其名是藏语“月光城堡”之意,3300米的海拔使它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古城之一。随着吐蕃统治而来的还有藏传佛教,并成为延续至今的文化主基调。
  中甸,也是忠甸,是这片行政区的名字。明代,丽江的木氏土司依靠着中原政权日益强大,势力逐渐扩展到藏区,并统治这里百余年。统治期间,更其名为“忠甸”,取意“忠于明王朝的地方”。而且,木氏在此强制使用纳西语,推广纳西三多神信仰,可藏文化表现出了极强的韧性,使得纳西文化逐渐由统治姿态变为融合共生,甚至到如今已隐约不见。那也是独克宗古城最繁荣的时期,因其位于茶马古道的重要枢纽,是进入藏区的首站,也是最艰险路段的起点,被马帮称为“鬼门关”,之后便要连续翻越12座雪山了。

  整个城市弥漫着茶叶、酥油、马粪、香火的味道,不论佛教徒、纳西族,还是口音糅杂的马帮,都在虔诚祷告,只不过有的为来生,有的为前路。而他们当时眼里的月光,至今仍在,如“独克宗”之名。


  中甸,始见于清初,随着木氏在独克宗的势力减弱,以及蒙古和硕特部占领此处,并将其供奉给五世达赖做香火地,“忠甸”更改为“中甸”,剔除了其政治谄媚的本意。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清政府改土归流废除纳西土司统治,又入兵中甸,将其收归云南,归清廷流官管理,中甸之名也得到了正式确认,进入官方文件。
  迪庆,是新中国在1957年为这最后一个设立的藏族自治州而取的名字,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
  香格里拉,则是政府在2001年因宣传旅游,蹭詹姆斯·希尔顿小说《消失的地平线》热度,根据小说中里的虚构地名而改。好听是好听,但丢了历史。


  DeepSeek总结的挺好:吐蕃的月光城堡独克宗、清朝的边疆重镇中甸、新中国民族自治的迪庆、全球化包装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西方希尔顿的幻想,独克宗才是国人眼前的古城。
  所以,不论多么绚丽,留在记忆深处的,依旧是四方街低矮的木屋、纯净的白塔、皎洁的月光。虔诚一拜,唤醒“月光城堡”独克宗远去的记忆。


  独克宗古城的中央是龟山,为有效利用地形条件,便以它为中心花蕊,因地制宜地辐射出多个街道,形成了“八瓣莲花”形态。龟山如今已开辟为公园,所见的三个金光闪闪的建筑,从左到右依次是金刚坛城殿、大佛寺、吉祥胜幢。


  大佛寺是古城内的最高点,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多次损毁,近代重修。


  吉祥胜幢,是全世界最大的转经筒,高21米,重60吨,为纯铜镀金材质,需多人合力方可转动。


  独克宗古城依旧有部分唐代城墙留存,长约1500米,为夯土结构,由吐蕃统治时期所建。因当地人用白色黏土涂抹城墙,使得它在月光下变得银光闪闪,所以才有了“月光之城”之名。
  如今的北城门是近代新建,藏式碉楼风格,用来还原吐蕃城门的样貌。2014年,香格里拉大火便是靠近这边,当时的火灾持续了10个小时,烧毁了整个古城的三分之一,大量古老的房屋、文物被烧毁。



  从此进入古城,很多房屋均是灾后重建。


  都是木质建筑,确实容易引发火灾。


  漫步街道。




  随时抬头,可见大佛寺。


  藏文化的底色,是这个古城最大的魅力。




  所以有不少旅拍,基本都是高原和藏族风格,值得一试。


  不同势力、角色粉墨登台,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热闹来、热闹去,空留古城不语一字,月光之下未染一尘。

, ,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