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河古镇在纳西族的历史中,不像白沙、大研那样先后成为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它在历史中本没有太高光的地位,若是给个“中心”的定位,它应是手工业中心。它的出现,和茶马古道的繁荣有关。

  藏区高寒缺氧,所以缺少蔬菜,藏民只能依赖茶叶分解油脂、补充维生素,故“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而中原历代王朝都需要藏区的良马装备军队,基本上就是多多益善的刚需,在这种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造就了茶与马的互市。于是以藏、白、纳西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组成的马帮,每队数十上百人,铜铃开道,在横断山脉的雪山之间开辟出一条世界上最险的商贸路线,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茶马古道,持续了1300余年。
  它分为两条,滇藏线起点在云南普洱、川藏线起点在四川雅安,两条的终点都是西藏拉萨,而国际延伸线则到了印度和尼泊尔。大研古城位于滇藏线和川藏线的交汇点,所以木氏土司要迁城过来。明朝时期,每年光是税银便万两之巨,还不算因此而带动的当地发展,如束河古镇。

  唐时,最初因吐蕃皮匠南迁定居而成村落。元时,木氏土司迁百户工匠于此,并定名“束河皮匠村”。定位类似于今天的卫星城,分担了丽江的手工业职能,先在这做好产品,再送大研古城去交易。随着茶马古道的发展红利,最终成为滇藏线上最大的皮革加工和骡马装备基地,核心产品是皮囊、铜器、马具等,年产量可装备千匹马用。如今束河在宣传时说到“世界遗产的辉煌,从来不止于宫殿和祭坛,更在于千万工匠锤凿间的文明之光”,大研古城是宫殿、白沙古镇是祭坛,束河便是这工匠之光。


  也因此,茶马古道博物馆设在了束河古镇,其内是明代建筑大觉宫。来的时候已经关门,不确定是不是私人博物馆,但肯定不是国家级的,因为好几个城市都有这个名号的博物馆,比如香格里拉,那个便是民营。


  作为马帮繁荣的见证,要来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青龙桥感受一下桥面光滑坑洼的石板路,古时其被誉为“马帮离滇第一关”,几乎所有进藏的马都要经过此桥。如今是丽江现存最大的古桥,若是穿着高跟鞋,是很难平稳走过去的。


  如今,人们在此打卡、旅拍。



  古镇内,和茶马古道相关的雕塑也多些。
  茶马古道的需求最先起于民,和丝绸之路的政治需求为先不同,所以很难找到一个类似于张骞对丝绸之路那般贡献的人。



  四方街,古时这里曾是丽江的四大集市之一。而如今,相对喧闹的大研古城,这则显得简陋和清净一些,但夜晚依旧会有些天南海北的不认识的人围在一起,跳着锅庄舞。对于生活在城市封闭楼阁内的人,也许只有在异地旅游时,才能变得更有社交些。


  束河古镇的街道,淡季人不多,到了晚上则更少,有些地方甚至九点便关灯打烊了。




  不同于大研和白沙,束河虽然也是以纳西族人口为主,但藏式建筑的占比却达到了40%左右,这比另外两个10%以下的比例高了不少。原因的话:首先,束河作为茶马古道的首站,比其他两镇更早接触藏族商队,马帮带来的除了商品,还有建筑工艺和技术;其次,因为这里的皮匠和铜匠多些,而制作工坊需要更加宽敞,藏式建筑的厚墙、高窗更适合生产环境的需求,显然对于要保留那些原生风格的白沙和追求更高商业利用空间的大研,都不适合;最后,这里商贸往来繁荣,人员也鱼龙混杂,土石结构的藏式建筑防御效果要比木制结构的纳西民居好很多。
  所以此处的藏餐馆也多了些。




  从青龙桥下,到恋人桥,这边可以吃饭。


  然后是碧流亭和许愿池。
  游人散去,喧嚣的投币结束后,蟾蜍静坐在平滑如镜的水面,倒影安逸。


  三眼井是纳西族智慧,在丽江这一片的古城和古镇里,会经常见到,品字形结构多些,也有直线排列的,井口亦有圆有方。它的核心是三个高低呈阶梯状的井,最高的第一井,是饮水源;然后水流入第二井,用于清洗食物;再流入第三井,用于洗涤衣物或其他用品,即“上饮中食下衣”。


  夜晚,古城内的酒吧街还有些人。
  这一片叫飞花触水,因花多,花瓣会随风飘落,融进水波而得名,虽是酒吧区,但热闹而不喧闹。



  飞花路上确实不少花,路边也有不少多肉,便偷偷摘了一株带回。


  随处可见的热烈开放的三角梅。



  出古城东门南坐车,这边有气派的牌坊,上有“束河古镇”四字。

, , ,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