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在今甘肃境内,涉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五个地市。因央视纪录片太深入人心,所以这一路脑中不停响起片头曲旋律。它是中原连通西域的重要通道,各种势力犬牙交错,历史大势是以汉为主,上演着中原农耕文明和西北游牧文明民族冲突与融合的大戏,相爱相杀几千年。
  游牧文明首次深刻影响中原历史进程,应是攻入镐京杀周幽王、掳褒姒,灭了西周的“犬戎”,字面就被汉人史书带着贬义。秦建立后,始皇帝“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秦末,冒顿单于横空出世,汉人史书对他没什么好词,先是弑父戮弟妻群母,然后送马献妻示弱东胡,不过他最终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收复被蒙恬夺取的土地,达成匈奴历史上的鼎盛。不仅重回河套平原牧马,还两次羞辱了风头正旺、不可一世的汉高祖刘邦。一次是在山西大同白登山围了刘邦七日七夜,给了汉朝初期当头一棒和严重的心理创伤,以后只能靠着送自家公主和亲维护和平;另一次是在刘邦去世后,写信羞辱吕后,说你我都是单身,来一起过吧,奇耻大辱被史书记了千年。汉初没实力出这口恶气,哪怕是心狠手辣的吕后,也不得已回信“单于不忘弊邑,赐之以书,弊邑恐惧。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弊邑无罪,宜在见赦。窃有御车二乘,马二驷,以奉常驾”。
  出这口恶气的是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霍去病在河西大胜匈奴,始设四郡,迁民屯田,四郡城高墙深,有粮草、有军马、有长城。匈奴没了牧场,断了补给,无法联系西域、河湟,而汉能直通西域,不仅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还有了统一新疆的基础,甚至中原乱世时,成了避风港口,何其重要的一条走廊。

  划出河西走廊这条线,让四郡成为绿洲的,是东西绵延八百公里,孕育出三千条冰川的祁连山。


  四月中旬的西边,清晨依旧寒冷。太阳未出之际,下弦月挂在当空,映出冷峻的雪山,给了睡意朦胧的我一阵惊喜。
  不论车行多快、不论走了多久,看过去都是那绵延不断地祁连山。“祁连”是匈奴语,本意为“天”,它是匈奴心中的天山。它的北坡冰川孕育了疏勒河、黑河、石羊河三条主要河流,才有了河西四郡万顷粮田、百万牲畜、千万百姓的生存所需。

  李白的《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天山,即祁连山。




  车的另一侧,许久之后,是西北旷原的日出。



  河西四郡,指的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两千年来行政划分有了些变化。合并一个敦煌,目前是县级市,归酒泉管理;分出两个,金昌和嘉峪关,金昌因资源丰富,单设地级市,从武威中分离;嘉峪关因酒钢建设,也单设地级市,从酒泉中分离。所以,目前的地级行政区是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

  嘉峪关,是此行的第一站。
  它破格升级为地级市,主要是1958年成立的酒泉钢铁厂的推动,作为“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和推进三线建设项目,它的独立性和经济体量远超一般县级单位,所以在1971年,嘉峪关便被省直辖,明确为地级市,以便更高效地调配资源和管理,成了典型的“因企设市”案例。2002年,被明确为中国四个不设区县的“直筒子地级市”之一,其他三个是东莞、中山、儋州。

  此外,它不仅仅是个城市名,它还是个长城关隘,背靠雪山的长城。
  是明长城的最西端,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是现存长城上最大的关隘,也是规模最大的。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如今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的嘉峪关,始建于明。
  汉唐是玉门关的繁荣时代,这里成为丝绸之路的核心关卡,不仅承担着征税、监管职能,还是防范匈奴,保障河西走廊与中原安全的军事要塞,因唐诗“春风不度玉门关”,它又成了中原和西域的文化分界线。那个时期的嘉峪关,还是空白。
  到了宋元,一个管不到玉门,一个不用管玉门,它的军事意义都不大。而随着航海的发展,海上运输逐渐成为主流,传统的丝绸之路萎缩衰落,玉门关也逐渐沦为废墟。明朝更是放弃了玉门关,国门只到嘉峪关,成了防范蒙古瓦剌、鞑靼等势力的军事重镇,并大规模扩建。汉唐是向外开拓扩张,明清则是被动保守防御,一进一退,高下立判。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其后断断续续修建了168年。它由征西大将军冯胜主持修建,位于河西走廊最窄的地方,此处南部祁连山和北部黑山之间只有15公里,与两翼长城互成一体,军事防御价值极高。
  在茫茫戈壁,最重要的资源是水,而此处的九眼泉,提供了足够的水源,养鱼了一城关之人。无泉便无城关,故当地有一说:先有九眼泉,后有嘉峪关。水,便来自不远处祁连山上的冰川。




  因在装修,所以只开东门,景区很大,要坐电瓶车,在九眼泉处下车后右行。

  先至东闸门,上书“天下雄关”。


  之后,沿着长城遗址而行。


  有碑廊,此为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肃镇总兵李廷臣所书“天下雄关”碑。



  至嘉峪关关城,其内城有东西两门,东门为光化门,上有三层歇山顶城楼,挂赵朴初题写的“天下第一关”匾。
  下图右侧三层歇山顶城楼,即光化门城楼,左侧两层歇山顶建筑是文昌阁,中间单层歇山顶建筑是关帝庙。


  文昌阁,明代建筑,清道光年间重修,上有清代木匾“威宣中外”。
  清代往往是文人治天下,应有会友吟诗之处,便有了此楼阁。


  走过去,有一古戏台,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主要给当地百姓、驻城官兵、过往商旅所用。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下,这个古戏台也是演尽了古来悲欢离合、愚贤忠佞,又见证了多少离乡游荡至这千里边关之外的不归之人。


  对面,是关帝庙。原在内城,明末清初迁至此处,内城东门的瓮城外侧。


  关帝庙内的条幅和匾额,显示至今仍有人在祭拜和供奉着。


  一块砖,又名“定城砖”,自明朝建好嘉峪关便放在了此处,已六百多年。
  据称,因为此处极为荒凉,修建的工程用料制作不易,朝廷要求务必精确计算,不能浪费和冗余。当时的总工程师易开占精通算学,经过计算,建造嘉峪关需要城砖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并立下了军令状,多或少一块,都愿受斩首之刑。结果竣工时,多了一块,监工准备小题大做,易开占不慌不忙地说,这是定城砖,放置于会极门之上,若是移动分毫,此城必塌。

  中国人独特的浪漫,不论明朝、清朝,还是不信鬼神的近现代,也确实一直未动它,保留至今。


  嘉峪关的三个城楼,最东边是光化门城楼。


  这是西城门楼柔远楼,均为明代建筑,背后是祁连雪山。


  这两个同框的,左侧是柔远楼,右侧是嘉峪关楼,正对着西边关外。


  嘉峪关楼,西侧。


  嘉峪关楼,东侧。

,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