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2)

  安徽的名人很多,传说级的人物包括:有巢氏、燧人氏、姜子牙、庄子、老子,然后再排,应该就是朱元璋、曹操、包拯、华佗了。但博物馆里展出的,是以文物为主线的,所以传说级的人物,一般在博物馆里很少涉及,最多只是出现在壁画或者绘画作品里。安徽省博单独展出了一部分是:王侯风流、曹操雄略。

  曹操是安徽亳州人,墓地一直是个谜,尤其“七十二疑冢”迎合着他在民间的“奸雄”形象,传得神乎其神。2009年,最终经国家认定,河南安阳的高陵墓被确认为曹操墓,并成为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曹操,卒于洛阳,遗体运至邺城下葬,邺城在今之河北邯郸和河南安阳。中国的帝王大多厚葬,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震惊世人,汉武帝更是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修陵,想想我们如今的GDP,教育占4%,国防不到2%,就知道这是多么大的投入了。在秦汉这种风气下,一个诸侯王刘胜都能穿着金丝连起2498块玉片的金缕玉衣下葬,而曹操却能选择薄葬,着实不容易。以至于高陵墓至今都被质疑是否为曹操墓,因为太寒酸了。

  反观亳州老家的曹氏家族墓群,即使全都被盗过,依然还出土了银缕玉衣这样的文物。至少可推断,这些人绝不是薄葬,被盗之前应有很多宝物的。这是董园一号墓,据传为曹操之父曹嵩之墓出土的银缕玉衣。

XGS_0040
  “会稽曹君天年不幸丧躯”文字砖,出土于元宝坑一号墓。
  由于盗墓严重,文物剩的很少,所幸还有一些文字砖,但墓主人目前仍在推断之中,尚未确认。

XGS_0057
  六安王刘庆,其父是刘寄,曾造反,后病逝,因汉武帝和刘寄同父异母,所以还是封了刘寄之子刘庆为“六安王”,取原衡山国内六县、安风、安丰等县首字,易名“六安”,并有“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这也是“六安”之名的由来。
  当然,如今他的出名,是因为他的墓,采用了“黄肠题凑”形制,这是和金缕玉衣齐名的,只有天子才能享有的,其他人只能靠天子的特许,如今国内发现了很多汉墓,但黄肠题凑不足十例。

  黄肠,指的是黄心的柏木;题凑,要分开解释,题,是头的意思;凑,是头向内。那黄肠题凑就是用黄心柏木头向内横放堆起来的椁结构。它为何高贵?奢侈在哪呢?列个数字,北京大葆台的汉墓,采用黄肠题凑,共用去黄心柏木15880根,这个数量几乎是一座森林,而这只是等同于棺椁的作用。
  除了皇帝,其他人的题凑,一般不会用柏木或者黄心柏木,这并不常见。而刘庆墓,是黄心柏木。

  刘庆墓出土的铜壶,上有“共府”字样,刘庆至死都老实本分,武帝赐其谥号“共王”,“共”即恭敬之意。

XGS_0062
  汉代墓室里的画像石是很有名的,这是车马出行图画像石,出土于宿州汉墓。

IMG_20200505_104704
  北宋,景德镇窑影青釉注子注碗,安徽省博八大镇馆之宝之一。

  这件器物可一分为二,上面是注子,下面是注碗,注碗中可以放置温水,用来温热注子里的酒。影青釉又名“青白釉”,乍看白色,细看白中带青,比较大气和优雅,顶部有个小狮子,比较可爱。

IMG_20200505_105033
  北宋,金边玛瑙碗,安徽省博八大镇馆之宝之一。据称,这是安徽省唯一一件玉器类的国宝。它的器壁很薄,大约0.2cm,由整块玛瑙雕刻而成,半透明中显露出自然纹理。

IMG_20200505_112824
  南宋,葵花形金盏,六瓣的金色秋葵花,中间还有花蕊,非常细致,出土于宋代词人朱晞颜夫妇合葬墓。此外,墓里还出土了很多的金银器具,非常繁华高贵。

IMG_20200505_112917
  南宋,玛瑙洗,也是出土于朱晞颜夫妇合葬墓。

IMG_20200505_113151
  与朱晞颜形成对比的是包拯,庐州人,即今之合肥,死后被追赠礼部尚书,国人很熟悉了。
  包拯家族墓位于合肥,包拯夫妇、长子包繶夫妇、次子包绶夫妇、长孙包永年的墓均在此处,一共才出土了随葬品五十余件,很少且都是些生活用具,和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描述很相符。

  这是墓里出土的砚台。

IMG_20200505_105336
  安徽博物馆里自然会展出文房四宝,那是徽州的骄傲。
  从左到右,依次是:战国墨、秦墨、秦砚、唐墨,只是我还了解不深,所以看起来也便走马观花,远不如青铜器或瓷器看得仔细。很多事情,我们越是了解,越是看得仔细,越是会觉得文物的价值。


  清代,人物墨。

IMG_20200505_112053
  清代,群仙祝寿图墨。

IMG_20200505_112045
  一些毛笔展出。

IMG_20200505_112211
IMG_20200505_112245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占领了元大都,后来定都南京,但认为南京距离中原太远,而中原又在战争后民生凋敝,所以最终选择了在自己的家乡安徽凤阳县营造皇城。这个皇城很是宏伟,比起后来在北京建造的故宫还要大12万平方米。可那里本不是富裕之地,所以除了从全国征调工匠、部队保障施工外,还从周边地区迁民充实凤阳,这才有了些帝都气象,朱元璋是准备迁都那里的。
  但最终由于工程浩大,在动工五年多后,朱元璋还是放弃了建都凤阳。期间更是闹出了“压镇事件”,很多工匠因为工期赶、劳动强、不堪重负,便用纸人或木偶之类的东西,置于屋脊之下,对朱家和明王朝进行诅咒。虽然杀了很多很多人,但看多了宫廷剧后,知道统治阶级很在意这个,心里总会膈应的,不完美了,何必还要。

  当然,大的方向上停了,但那里已经有了几十万人口,且是帝王之乡,很多建筑已建了大半,所以后续还是又进行了一些工程,也又建了不少建筑,城墙都建了起来,并将其作为了明朝陪都,仍是一片繁荣。朱家的皇子宗室,经常在此练兵、历练,直到朱棣迁都北京,才逐渐被弃。

  这是明中都遗址的一些建筑构件,很大气,也很精美。

IMG_20200505_110143
  铁画,又名“铁花”,以铁代墨,以锤代笔,锻制而成,神似国画,清康熙年间盛行于安徽一带。这两个都是清朝时期梁应达的作品。

IMG_20200505_113447
  安徽省博竟然直接将徽派建筑搬进了博物馆里,这里便不多介绍了。

IMG_20200505_114123
  安徽省博是少见的几个,建筑物本身不仅有特色,而且好看的,很是喜欢。

IMG_20200505_114826

作者: xiaogs

喜爱旅游、户外、摄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