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值得一看的花,都不在公园。
法源寺,是北京城内最古老的寺庙,本为纪念北征辽东的战士,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但直至武则天登基,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方成,并被赐名“悯忠寺”。
安史之乱时,一度改名“顺天寺”,但之后又恢复原名。辽清宁三年(公元1057年),毁于地震;咸雍六年(公元1070年)修复,并易名“大悯忠寺”,基本成今之格局;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进行了大规模修葺,改称“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被定为律宗寺庙,雍正帝赐名“法源寺”,至今。
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此成立,并作为了办公地点。同时也是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属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敖的作品《北京法源寺》说的就是这。
上周末来的这里,纯属偶然,因为拿着北京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从近到远排序,轮到了它,也便来了。春天本该去一个春暖花开的地方,还不是很情愿,结果却被这里的丁香震惊,竟如此美丽。
然后是天王殿,前面的铜麒麟很惹人关注,里面却更精彩。
其内供奉着明代的弥勒菩萨铜像,是小伊最近一直在找的“胖墩儿”,后面的韦驮菩萨和两侧的四大天王,亦为明代所铸。
这里有着大片的美丽的旺盛的丁香花,好美、好香。走在其间,抬头四望,满是鲜花,满是斑斓。间或有梵香、晨钟,或一两个僧人信步而过,让人放下了浮躁,静下了心,真正的休歇着。
大雄宝殿,供奉着“华严三圣”,是毗卢遮那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均为明代制作,非常精美,是我在这个寺庙里最喜欢的佛像,尤其深黄偏旧的金漆,额头上一点红,非常点睛。近期所见佛像,也没有能居其左右者。两侧有十八罗汉雕像,为清朝所制。
殿分前后,前殿三面格栅门,外面茂盛的丁香与新出的嫩绿,伴着暖暖的阳光和鲜红色的隔扇映入眼帘,殿内庄严的佛像下,同样也供奉着很多鲜花,以百合居多,沁香四溢。
其后,是悯忠阁,展览了些不同时期的雕刻,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之上。这里有只黄猫,懒懒地晒着太阳,被一群人围着挠痒痒,好舒服。
继续前行,是毗卢殿,殿前有个大石钵,乍看一般,细看精美。上面的海水纹与龙很细致,据称可以和北海团城出自元代皇家之手的渎山大玉海相媲美。
殿内供奉着一尊明代佛像,三层,高4.58米。上层是毗卢遮那佛,中层是东西南北四佛,下层是千叶莲瓣座,每一个莲花瓣上雕刻着一个佛像。
最后是藏经楼,里面供奉着巨大的明代木雕卧佛像,但未开放,有点可惜。
法源寺游人本来就不多,临近中午,几乎没了什么人,而猫却不少,至少看到了四只,小伊很喜欢,追着猫咪到处跑,好可怜。
经过安静的禅房,一个僧人而过,眼前却出现了很多《甄嬛传》的画面。
夜静谧/窗纱微微亮/拂袖起舞于梦中妩媚/相思蔓上心扉/犹眷恋/梨花泪/静画红妆等谁归/空留伊人徐徐憔悴。
法源寺僧人很多,但没有带长焦,无法离着很远拍照。又觉得拿着镜头对着人家很不礼貌,在寺里叨扰了他人清净,所以没留下几张。
谈到法源寺,避不开李敖和戊戌变法,也避不开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避不开英勇就义的戊戌六君子。我们多久没有想起过谭嗣同在狱中所书的《狱中题壁》,我们又有多久已忘记这是戊戌六君子的声音: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壮矣,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长醒吾民。
常说居安思危,其实不思危亦该记住那些血性的历史,哪怕只用于生活和工作,也要变得坚强;即使不登战场,亦该记住那些让民族传承下去的脊梁精神,留在骨子里,等着有天,在紧急时刻被唤醒。
佛门内的丁香。
涨姿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