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庙,这么一个庙名字一度让我很迷惑,以为是一个山寨寺庙,实在太俗气了,所以来之前并没有抱什么期望,能够中规中矩,有些明清建筑即可。
来了才发现,它原来并不一般。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1年),现存大部分建筑都为明代所留。不仅是北京的“九坛八庙”之一,还与皇帝祭祀自己祖先的太庙、祭祀孔子的孔庙并称为“北京三大皇家庙宇”,是我国现存唯一一座祭祀三皇五帝、祭祀历代帝王的皇家庙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原名帝王庙,无疑,祭祀的是帝王,且为历代帝王,这由当朝的皇帝去祭祀,是需要魄力的,也需要一个很开放的心态,不再仅仅是某一个集体的概念,更多的是多民族的地域、人群和文化的传承。这大概也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所以外来的民族、文明终究会被同化和融合。
最初,朱元璋确定祭祀的帝王是18位,主要包括各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其中还包括了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元世祖。而到了乾隆年间,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经过几经调整,确定了188位帝王,还包含了北魏、辽、金等以往不被列入其中的与我们所谓的唐宋元明清共存的朝代的皇帝,都在主殿景德崇圣殿之内。
进门前的大影壁,简单却气派。
影壁的名字来源于“隐避”,它一般设在建筑物之前,起着挡住视线,让路人不能从外面一眼看到内部,也为了大家拜访之前,站在影壁之前整理服装后再进入。所以,在大门和影壁之间的道路是封闭的,是不能有行人、马车经过的。而如今的大多建筑、庙宇的影壁都在重修时被分离在了建筑之外,往往还如此般隔着条马路。
无论如何看着都不像一个老建筑,可走在庙门之内,抬头所见梁枋时才不经意间感受到了它的历史。虽然很多地方已经脱落,有些斑驳,但那种曾经的精细和华贵,是依稀可见的。
之后是景德崇圣殿,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从外来看,很明显的皇家气派,帝王礼制。
皇家寺庙内的殿名都是精挑细选的,不会随随便便,那么长的名字,更是会有出处了。景德崇圣,取自“景仰德政,崇尚圣贤”之意。
大殿内有60根楠木柱子,地上是和故宫一样的“金砖”,顶上是精美天花,共707幅的金龙和玺画。梁枋和斗拱,同样气派和出彩,也只有皇家才有。
大殿之内供奉的名单中,特意看了一下三国时期,只有刘备一人。看来吴魏还是没有得到认可。
只有皇家才会有的金龙和玺彩画,这里似乎故意留了一块没有修复的进行对比。
中国很多建筑都是木质,有时候彩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风雨潮湿与虫害,所以更加受到了重视。
此外,这里还有东西配殿,里面供奉着历史上的名臣,这个就很严格了,只有79位。三国时期的,只有诸葛亮与赵云二人。以前看《三国演义》,里面太过神化赵云,后看《三国志》,觉得赵云虽有将帅之才,但还是缺少一些分量,而后不管去成都武侯祠,还是在历代帝王庙,都感觉赵云的地位似乎要比《三国志》内的高些。
这里还有一个庙中庙,给了一个特殊的人,关羽。
门口有一些建筑的小常识,只有一个时常忘记,记不大全,这里在复习一遍。那便是屋顶上的脊兽,或者说“小跑”。一般都是奇数数量,最多九个,除了故宫的太和殿。除了永远排在第一的仙人骑鸡外,其他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麒麟、牙鱼、獬豸、犼,太和殿多一个行什。
之后,出寺庙,往回走,经过柏林寺。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很多人都知道,但“先有柏林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便很少有人知道。柏林寺始建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在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重建,是北京建筑年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寺庙之一,也是北京的“九坛八庙”之一。
只可惜,目前被政府的部门占用,并未对外开放。
鳌鱼、獬豸、吼~~~
凤字写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