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墓志铭有句话高度概括了他的一生: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苍梧”常指丛林茂密、山岭层叠、少数民族盘踞的西南地区,也被泛指神秘、未知的远方,再加之舜驾崩于“苍梧之野”,魂归之地遂成了神话演绎的舞台,这又让它带了些许悲壮、浪漫色彩。
屈原在《离骚》中唱到: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县圃,传说是昆仑山巅仙境,有不死树、长生水。苍梧,事实也有此地,所指向的是今之梧州。只不过经历了从古老部落到藩王国号、行政建制的转变。
我们常说百越之地,百越是古代对长江中下游以南,一直到东南亚北部的广大区域内所有民族的统称,不是单一个民族。而其中一支重要部族便是苍梧,也作“仓吾”。可惜中原王朝一直视百越为蛮夷之地,对它的记载不多,只有一些琐碎推论。这支部落建立了苍梧古国,存在的时期约同于中原的尧舜时代,势力核心范围在珠江和长江之间的漓江、湘江两岸,包括湖南、广东、广西三省相交之地,最北的活动区域曾到过洞庭湖畔。
因其处于百越的最北端,故成了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的交界地带,又因湘江和漓江是连接中原和岭南的唯一水道,在古代的战略地位无可替代,战争也就不可避免。最早进入中原史书的是舜带兵南巡而“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即今之湖南永州境内。其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强盛,苍梧逐渐被蚕食削弱,成了楚越文化的交界地带。
秦统一中国后,始皇帝开始南征百越,并在苍梧的核心地带凿通灵渠,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湘江连长江,漓江连珠江,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后,彻底打通了长江和珠江航道,使得兵马、粮草从北到南通行无碍。随后,便将苍梧纳入了中原版图,归属秦设的岭南三郡之桂林郡。
从长江进入珠江的地方,便是梧州的三江口,如今因一清一浊而被称鸳鸯江,可惜分界线恰好被桥所挡。漓江在这里被称作桂江,是左侧的清水,珠江是右侧的浊水,但其西侧称浔江,东侧称西江,所以才有了两江的“三江口”之名,因为有一江两名。
稍微长点的河流,都存在不同河段在不同地区有着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不同名字,常常承载着当地人的记忆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如果强行统一会抹掉不少地域特色和集体印迹。比如珠江,源于广州江中的海珠石而得名,用它的名字抹去上游关于这条江诸多西江、浔江、黔江、红水河、南盘江等名,自然不合适,因为每个名字都是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
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赵佗称帝建南越国,并封其族弟赵光为苍梧王,着手建立苍梧王城,这时苍梧成了藩王国号,这也是梧州的建城之始。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将整个岭南纳入中原版图,设岭南九郡,其中便有苍梧郡,郡治广信县,即今之梧州,苍梧又成行政建制。这是苍梧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它成了整个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后来广信之东称“广东”,广信之西为“广西”,全国各省东西南北界名,仅此一例无关山河,因城而分。
观看三江口的最佳地点在白鹤山,白鹤山底有白鹤观。其始建于唐,现存建筑为清代遗存,有着岭南风情。
来的时候已经要关门,道人见我们过来,遂特意放进去参观。面积不大,主殿供奉着三清。进门有红漆鎏金屏风。
登白鹤山,上山有电梯,下山可步行。路边高大的鱼尾葵和葵尾竹,树荫斑驳,映着红漆大门。揭开对梧州影响深刻的一段近代历史。
十九世纪,英国占领缅甸,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英国攻陷缅甸首都曼德勒,俘虏国王。因中国和缅甸有着长期的宗属关系,所以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缅甸条款》,这里还没有多少丧权辱国条款,但多年后的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中英双方再次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随着彼此实力差距越来越大,那就不同了。最近时常有战争新闻的果敢地区,原是中国领土,便是在这个条约里割让给了英属缅甸。此外,还开放了梧州、腾冲、思茅三个通商口岸。
英国随即选址白鹤山建起了英国领事署,它处于三江口的一座小山,军事价值极大。
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的野心,显然不止于通商口岸。为了达到长期占据的目的,他们立起了“大英国地界碑”。这块碑原位于白鹤山脚,他们严禁中国人上山。
那段时间的历史,总是伴随着屈辱。
1919年,中国军人在白鹤山附近和英国哨兵发生争执,英国放狗咬人,结果中方一排长开枪打死了狗,并把英巡捕和英领事署押解回兵营。英国派了两艘军舰到梧州进行恐吓,并提出了一系列无理要求:一是要求广西文武官员向英领事署道歉,并登报认罪;二是要求把梧州驻军集中到江边,对着停泊此处军舰上的英国国旗行礼;三是要求梧州炮台鸣礼炮21响道歉;四是要求赔款银元一万两;五是要求枪决肇事排长,并判其他12名士兵无期徒刑,民间称“人偿狗命”。结果,广西当局一一照办。这引起了梧州人民的强烈不满,纷纷抗议,拒买英国商品,拒绝受雇英领事署等等。但在坚船利炮之下,发泄的一切都只是情绪,却又那么羸弱和无奈。
1931年,中国已收回此地,并辟为公园,遂在园内立“还我河山碑”,以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
如今翻了身,那些屈辱便是历史,保护起来鞭策自己,警示自己;倘若没翻身,那些就是帝国主义的标志,要一一推翻打倒,砸碎烧毁。所以,一个国家对于过去伤害过自己的物件采取什么态度,取决于他的心理,准确说是他的自信。正因为我们强大了,所以保护了这些东西,用来记住那段历史,说予子孙听。
登白鹤楼,凭高而望。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一群大妈站在楼下,挥舞着五星红旗,操作着无人机自拍。今天恰巧国庆。
白鹤山密林遍布,其间还有那时留下的基督教堂,如今已是当地的基督教协会所在地。
古老的苍梧已经深埋地下,那段不幸的历史也已随江水而逝,如今梧州最具代表的是骑楼城。
因为梧州的水陆交通繁华,又处于两广的交通要道,是古代珠江流域和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这也是梧州被选为通商口岸的原因,它迅速成为著名的商埠,海外的商人来到此处,西式的骑楼建筑变得栉节鳞比。如今现存560余座,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保存之好,在国内比较罕见。
其实,骑楼如此众多,还有一个原因是梧州在1924年经历过一场特大火灾,几乎将老城区的砖木结构房屋焚烧殆尽。在随后的重建过程中,人们发现这种西式的骑楼建筑比较适合当地,因为梧州多雨易涝,它们比起传统中式民居更不怕洪水,所以当地政府和很多居民也采纳并建造了骑楼。它的二楼可设置水门,在洪水漫街时放置竹梯,能直接上下木船。
若是仔细观察的话,廊柱上还有铁环,那是用来洪水时栓船的。当地人说这里因为靠着西江,每年都要被洪水淹上几次,背沙包睡堤坝,水来一寸撤一寸的日子年年上演。2001年,温家宝来过此地视察,之后梧州建起了防洪大堤,挡住了无数次的洪水来袭。
梧州,成也西江败也西江。西江不仅要在雨季承接大量来自云南、贵州的雨水,仅广西境内,约85%的江河溪流,最终都要汇入西江。毕竟珠江的水量是在国内排第二,仅次于长江的。
漫步在梧州古城,基本用脚丈量了这一片,很喜欢走在骑楼之间的感觉。
很多骑楼的一层是些客不多、商不富的小商贩,二层则基本空置,爬了些许藤蔓。这个骑楼的二层水门,一个还有铁艺围挡,一个只剩混凝土框,缠绕着些杂草。
骑楼一层用于经商,让一步空间、搭一排走廊,给顾客乘凉、避雨。
虽已无人居住,但细看的话,五彩斑斓的窗户、精致雕刻的大理石面饰、带有造型的木窗铁艺,掩饰不住它曾经的富贵气。
虽然仅一街之隔,便是崭新、高大、洁白的新骑楼,一亮一暗,看着让人向往,但若细看,如今的民居建筑早已失去了在细节上的雕琢。尤其城里,比比皆是,毫无雕饰的外墙和屋顶。
夜晚,人们聚集在骑楼城的十字路口唱起粤语版的《万水千山总是情》,软糯婉转,如吴侬软语,唱酥了一众北方汉子。对了,梧州是粤语的发源地。
国庆,也有《我爱你中国》这样的保留曲目,换来了现场的万人大合唱。
旅行嘛,不必时刻沉浸在过去的烦闷中。如今的民国风旅拍和酒店很多,也有奢靡、斑斓的,木家具、唱片机、墨镜、旗袍、汽车,带着那些用美好集合成的记忆。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