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哈佛大学的考古学家根据出土文物傲慢地在世界地图上画了一条“莫维斯线”,在柳州博物馆又见到了它。这条线的西边和南边,包括欧洲、非洲、中东和南亚次大陆等;东边和北边,则包括东亚、东南亚、北欧等,其中便有中国,他划分的核心依据是看似不起眼的手斧石器,用来分开了两种不同智慧水平的人种。
  石器在人类文明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打制石器的旧石器时代开始,到打磨石器的新石器时代,一字之差,人类却用了两三百万年时间才学会。而打制石器也有简单的砍砸器,即对着石头狠狠一砸,好用就用,不好用就废;还有进行过两面或多面简单加工的石器,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自然不仅仅是多敲击几次,还要在脑中有个预先形成的如何更好用的概念和形状,这可是认知的巨大进步,代表文物就是手斧石器。那条莫维斯线一侧是手斧文化圈,另一侧则被称为砍砸器文化圈。
  打破这个偏见的是中国自己出土的手斧。最具代表的一是陕西洛南盆地出土的同时期和西方没有本质区别的手斧,而且有着成千上百件的巨大数量;二是在百色盆地发现的手斧,测量年代可能还要早于西方地区,不仅否定了文化滞后论,还否定了文化西来论。除此之外,柳州白莲洞遗址出土了早期的砍砸器和中晚期的磨刃石斧,它清晰展示了石器从打制到磨制的演变过程,磨制石器是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很多事情,以当时出土的文物来看是符合的。而中国只是近代由于战乱,文物挖掘慢了些而已。被西方迫不及待地扣上帽子,只能说是他们内心的傲慢而致。而很多国人心里也默认,那便是被坚船利炮打出了自卑。所以,博物馆是个好去处,知道我们的来处和底蕴,增强我们的自信和凝聚。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柳州,不同于其他南方城市的小家碧瓦,有着浓浓的烙进骨子里的工业基因。所以,我们在柳州博物馆里看到了这样的标语:坚守工业本色、挺起工业脊梁、重振工业雄风、再创工业辉煌。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并不好,尤其在六十年代,不仅和苏联关系彻底破裂,美国还在越南发起战争,中国直接面临着两个军事强国的威胁。在这个背景下,国家不得已启动了三线建设,核心目的是在确保国家遭受外部战争打击时,依旧能够维持基本的工业能力和军事力量。当时考虑到沿海工业基地极易被摧毁,所以就把关乎国家命脉的工业设施迁移至相对安全的三线地区,也就是内陆山区。
  三线建设的规模是空前的,从1964年至1980年,历时三个“五年计划”。东北、华北、东部沿海等一线地区的重要工厂、设备、人员被一分为二,迁移至了三线地区。如今回看,这极大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促进了内陆地区发展,但山区交通不便、人才不足、布局分散、远离市场,选址时因过度考虑隐蔽而忽略客观规律,结果经济效益低下。当时,数以百万计的工人、军人、知识分子,怀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豪情奔赴深山峡谷,如今那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也有一代背井离乡的人,和他们背后家庭的巨大牺牲。

  柳州之前已有些工业基础,但“三线建设”让他有了质的飞跃。一大批东北、华北、上海地区的工厂、设备、人员迁至柳州,而且国家还在这里布局了汽车产业,奠定了柳州至今汽车、机械、冶金三大工业支柱的基调。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黄金时代


  片名:黄金时代/The Golden Era(中国·2014)
  导演:许鞍华 主演:汤唯、冯绍峰、王志文、朱亚文、黄轩、郝蕾、袁泉、沙溢、张译、张嘉益、唐艺昕

  1、刚看完《呼兰河传》,一搜索,竟然发现还有一部以作者萧红为主角的电影《黄金时代》,饰演者舒淇,倒也是应了萧红“文学洛神”的名号。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一众耳熟能详的演员,所以便兴致盎然的看了,哪怕它有3个小时吓人的片长。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若是谈到珠江的主干流,那基本就是说西江。西江之名自梧州始,其在梧州和桂江相交前称浔江。浔江之名自桂平始,其在桂平和郁江相交之前称黔江。黔江之名自来宾始,其在来宾和柳江相交之前称红河水。

  柳州之名源于柳江,而柳江得名其形,因如篆书“柳”字,也因其两岸遍植柳树。但柳宗元让柳州更闻名,曾作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世人称其“柳柳州”。所以,柳州得名和柳宗元无关,但闻名和他密不可分。
  古人以姓氏+地名表示尊重,若还能流传至今,基本上就是这个地方最有代表、最被认可的人。有以任职地名而称的柳柳州/柳宗元、贾长沙/贾谊等;有以籍贯而称的韩昌黎/韩愈、王临川/王安石等,也有以长期居住地而名的李青莲/李白、杜樊川/杜牧等。后世哪怕再有名,也不好和先祖们并论,所以唐宋时期居多,其后便少了。清朝的曾国藩被称曾湘乡,湘乡已是县市级,和唐宋的州郡不可同日而语。

  如今的柳州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录,因为它有着始于西汉,长达2100年的建城史,代表着中原政权对岭南早期的经略和开发;因为它依靠柳江自然河道而成的建城艺术,被誉为天然壶城;自然也离不开柳宗元所带来的文化影响,还有以刘三姐为代表的多民族融合,形成的一系列节日、习俗、建筑、非遗;当然,还有它推动了中国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在中国的工业进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独特贡献与地位。

  承载一座城市千年记忆的,往往是城墙,所以都要来看下。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珠江有多个名称,其干流在梧州和桂江相汇后始称西江,在这之前称浔江。浔江之名起于桂平,往上游称郁江,于此和黔江相汇。我们这一路广西之行,基本沿着各个名称交汇的江口而行。
  浔江之名来源于浔州,浔州是桂平之前的旧称,如今属于县级市,归贵港市管辖。

  秦始皇始设桂林郡,唐时称桂州,桂平自其分出,划归浔州管理。桂平之名取“桂林郡”之“桂”字,而“平”则因其处于少数民族地区,其意自明。若是看地理环境的话,桂平处于浔江冲积平原,这是整个广西全境最大的一块平地,得此名,倒也名副其实。
  可惜,除了地势,这里并不太平。明代,从洪武到成化年间,桂平爆发了大藤峡瑶民起义,持续200余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武装起义之一,起义军盛时,曾在明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攻下了梧州府,劫官库,放罪囚,尽杀贪官污吏,震惊大明朝野。后被残酷镇压,浮尸千里。
  但若影响大,发生在几百年后距离大藤峡不远处的金田村。洪秀全生日当天,率众誓师起义,国号“太平天国”。“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口号迅速席卷全国。虽然只持续了14年,却也一直打到了南京,给了晚清沉重一击。

  大藤峡因有一条巨大藤蔓横跨黔江,使瑶、壮等少数民族得以神出鬼没地往来两岸而得名。后来明军镇压起义后,砍断大藤,一度将峡谷改名为“断藤峡”。与我们今天到的西山直线距离仅10公里,分属眼前这条黔江的两侧。绿色为黔江,与黄色大江相汇,其左浔江,其右郁江,一江两名。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