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有多个名称,其干流在梧州和桂江相汇后始称西江,在这之前称浔江。浔江之名起于桂平,往上游称郁江,于此和黔江相汇。我们这一路广西之行,基本沿着各个名称交汇的江口而行。
浔江之名来源于浔州,浔州是桂平之前的旧称,如今属于县级市,归贵港市管辖。
秦始皇始设桂林郡,唐时称桂州,桂平自其分出,划归浔州管理。桂平之名取“桂林郡”之“桂”字,而“平”则因其处于少数民族地区,其意自明。若是看地理环境的话,桂平处于浔江冲积平原,这是整个广西全境最大的一块平地,得此名,倒也名副其实。
可惜,除了地势,这里并不太平。明代,从洪武到成化年间,桂平爆发了大藤峡瑶民起义,持续200余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武装起义之一,起义军盛时,曾在明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攻下了梧州府,劫官库,放罪囚,尽杀贪官污吏,震惊大明朝野。后被残酷镇压,浮尸千里。
但若影响大,发生在几百年后距离大藤峡不远处的金田村。洪秀全生日当天,率众誓师起义,国号“太平天国”。“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口号迅速席卷全国。虽然只持续了14年,却也一直打到了南京,给了晚清沉重一击。
大藤峡因有一条巨大藤蔓横跨黔江,使瑶、壮等少数民族得以神出鬼没地往来两岸而得名。后来明军镇压起义后,砍断大藤,一度将峡谷改名为“断藤峡”。与我们今天到的西山直线距离仅10公里,分属眼前这条黔江的两侧。绿色为黔江,与黄色大江相汇,其左浔江,其右郁江,一江两名。

桂平西山,是个文化名山,也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在我旅游清单之一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中,广西只有一座庙观在其内,便是位于桂平西山的洗石庵,故决定来此看看。同时,它还是能登高俯瞰桂平市内三江口的最佳观测地点。
这是广西境内难得的最大的一片平原,远眺才能有几座山突兀而起。

为了给以后几天的行程节省体力,选择坐缆车而上。缆车是两人式的,我自己一个,工作人员是一群阿姨,看到小伊坐上一辆缆车走了之后,围着我问个不停,都对她现在183cm的身高大为惊讶。也许当地人身高普遍不如北方人吧,一个阿姨一直追着我的缆车腾空,还在不停地问早餐吃什么,每天一袋奶管不管用。
下缆车,走几步是敬佛塔,然后便是观音岩。
观音岩三字由释湛空题写,现为广西佛教协会会长、龙华寺主持。上方还有一匾,由赵朴初书写“广西第一佛教名山”。

殿正中如今也建成了巨大的观音立像,四壁是数不清的铜质观音像。

我们没有再继续上山,而是由此往下,不多远是民族榕,然后是很多台阶的通天道。
再下,是始建于宋的半山亭。其形制比较特殊,由六根仿竹的立柱支撑,上是圆形琉璃瓦亭盖,并有七节葫芦状舍利塔式装饰。其上有楹联,可只有上联,下联依旧空着,仍在征联中:半山亭停半山半途莫废。在旅游中遇到这样的事,也是独有的中国文化吧。

再往下,吏隐洞。唐朝李明远曾隐居于此。
查了一下,李明远并没有被历史记载的功绩,只是说曾任侍御史,这类似于今天的中纪委,但很容易得罪人,后被贬至浔州任刺史。刺史和御史,虽然只一字之差,但一个归属地方,一个归属中央。刺史是地方官员,相当于地级市市长兼书记,比起后者,显然对社会更有价值,李明远任职浔州时功绩不错,深受百姓爱戴。后来唐亡,五代十国时期不愿给他人做官,遂隐居桂平西山的一处山洞,并相传在此成仙。
便是如今的吏隐洞。

这几天闷热,到哪里都是一身汗。而西山阴凉蔽日,浓阴碧绿。走在其间,山石上树影斑驳,偶有石刻。


“碧云天”三字为清代石刻,旁还有作者所留楹联:尘世路间不觉忙忙终日,碧云天里何妨息息片时。

龙华寺,始建于唐,但现存建筑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建,现为广西佛教协会驻地。

寺旁有乳泉,被称为中国西南三大名泉,自古有名。寻过去,本想喝一口,结果已经改成了收费,有人在旁边用瓶子装水卖,不知是官方的,还是有些关系的私人进来发投机财的。

在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名录中,广西有且仅有一家,便是洗石庵。其名,寓意西山之石“身居瘴乡,粗莽唐突”,要以自然界瀑、雨、雾、烟、月、潭不断洗刷、磨炼,才能玲珑剔透、返璞归真。其始建于清顺治年间,是国内著名的尼姑庵。它的主持宽能法师在圆寂后,曾出现了世间罕有的比丘尼灵骨舍利,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史记载的比丘尼灵骨舍利。
孙中山曾多次来此,殿前如今还保留着他的秘书留下的楹联:苍梧偏东邕宁偏南桂林偏北惟此地前列平原后横峻岭左黔右郁汇交廿四江河灵气集中枢人挺英才天设险;洗石有庵乳泉有亭吏隐有洞最妙处茶称老树柳纪半青文阁慈岩掩映十八罗汉游踪来绝顶眼低层塔足凌云。虽对楹联不甚研究,但感觉对得并不工整。
此为山门。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