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属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300-4000年,是浙江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是称“良渚文化”,还是称“良渚文明”,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许久,这些年更火,只是依旧尚无定论。
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个流行的三要素原则:城市、文字、青铜器。良渚文化并没发现青铜器,刻画符号也还未被解读,不像甲骨文那种成熟文字,只能打擦边球说是“原始文字”。所以良渚文明一直未被广泛认可,长期以来,官方也只是将其定位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曙光”,并未直谈“文明”。
但随着良渚古城水利工程的发现,一切又在改变。良渚古城的城墙,宽度达到惊人的几十米,古城中有一个大型宫殿区,座落在长600米,宽400米,高10米的人工夯土台上,工程量非常巨大。此外,城外发现的由11条堤坝组成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同时期最大的水坝建筑,也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拦水坝。
没有青铜器,但青铜器在文明中承载的礼制规范意义,在玉器中被同样体现;没有成熟的文字系统,但发现的刻画标识同样起到了记录和传承作用;而且,墓葬和文物所体现的明确的社会分工和社会阶级、大型工事所体现的社会动员及高效管理能力,都展示着一个国家形态的存在,那是否能够称为“文明”呢?
2019年的《人民日报》上找到了官方定性:“良渚古城的发现,使良渚文明的确立一锤定音”。良渚文明被认定为目前可确认的中国最古老的文明,5000年的中华文明从此计算。
和良渚文化同时期的文明是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而中国被普遍认可的文明是从商才开始计算的,约3500年,是最年轻的。我们自己所说的上下5000年历史是从三皇五帝开始,还有很多尚未被认可和证实,即使是4000年前的夏朝,多少青铜器也白搭,因缺乏成熟文字,而没有被普遍认可为文明,当然这和西方普遍的文化偏见有一定关系。
良渚遗址内所发现的建筑遗迹和历史文物,尤其水利工程的震撼和玉器的精致程度,是足以相媲美其他古文明的,所以它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成了“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它的存在,也使中华文明有了一块可以与古埃及、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文明遗址并列的文明圣地”。
良渚遗址的中心位置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故得名。但因长久以来,国人向以黄河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哪怕长江早已被列为中华母亲河,但依旧被长期低估,长江流域的很多文化都面临过类似现象。
良渚遗址被发现之初,仍被误以为是北方龙山文化的分支,甚至在浙江被发现的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也都曾因为过于“发达”而被怀疑过断代和碳十四的年代数据不准确,长期被质疑。我想,那个时代的偏见应该要过去了。在目前看来,良渚文化是那个时期中国大地上最先进和发达的文化,中华文化毫无疑问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所以,近些年很多学者开始要求调整为,先良渚文明,然后夏商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要从此算起。
良渚遗址出土了大量玉器,即使放眼于世界范围,也是无与伦比的,不论规模、还是在社会生活、礼仪制度中的地位和权重,所以又被誉为“玉文化殿堂”。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玉琮和玉璧,被认为主要是祭祀功能,玉璧圆形祭天,玉琮方形祭地。
上图所展示的便是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王”,被称为“玉琮之首”,是目前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最精美的一件。下图所展示的是玉琮王上的细节,能在一个毫米的宽度内刻出四五条线,用五千年前的工具和工艺,着实令人惊叹。
古人靠的是解玉砂,我们常说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便指它。有以绳子为载体,加上解玉砂和水,反复摩擦切割的;也有用竹片或木器等,搭配解玉石来做切割的。
细看纹理雕线,再对比上图感受一下原始大小,便足够惊叹了。
这里出土了大量玉璧和玉琮,在上海博物馆内也展示了很多,我反而觉得上海博物馆的更加精美。
钺是一种兵器,可当变成玉质后,就丢失了实用功能,而成为一种礼器。
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有上万件,一些大墓达百件以上,被称为“玉殓葬”。
这是人们根据出土情况复原的玉器在墓葬里的摆放。
三叉形玉器,大概属于良渚文化中造型最独特的器物了,没有被后世文化所继承,也没有找到过其他记载。它一端圆弧,一端平头三叉,有的上面还刻有神秘的纹饰。迄今为止,似乎仅在良渚文化遗址的大墓中有过出土,很稀少,所以显得珍贵。
推测是戴在头部的,应该插着羽毛或者其他佩饰,类似于皇冠,属上层权贵所特有的礼器。
左边两个为琮式玉管,右边两个为龙纹玉管,都很精致,带有纹饰。
上为耕田器,左下为石刀,右下为石犁,这代表着良渚文化由耜耕文化到了犁耕文化,这可是极大的进步,只有提升了粮食产量,才能使得一部分人解放出来去从事手工业,促进生产力的提升。
良渚文化除了玉器外,另一个特色便是黑陶,因为已经有了快轮制陶技术,所以器型比较规整。
这是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壶。
良渚文化虽然发达,但却在距今4200年的时候突然消失了,到如今仍是个未解之谜。不少人认为是全球经历了一次气候突变,江浙地区被一次史前大洪水所淹没,良渚人不得不迁徙,放弃了家园。但迁徙到了何处,何处延续了它的发达文明,目前不得而知,也还未发现遗址。
200年后,此处又出现了马桥文化,而在这期间,随着考古地不断发现,发掘出了钱山漾文化遗存,正好在这个200年的时间跨度内。这是钱山漾遗址内出土的丝线,有着将近4000年历史。
马桥文化,距今4000-3000年,因发现于上海马桥而命名。
从时间上看,不论钱山漾文化,还是马桥文化,都紧挨着良渚文化,地理位置也很类似,但他们虽然也延续了一部分良渚文化的因素,但也有着很多不同,关键是良渚文化视为最重要的玉器文化不见了,遗址里也基本找不到很精美的玉器,其玉器、陶器制作水平都远远不如良渚文化,生产力是不大可能倒退的。所以很多人推测,他们大概只是年代有先后,却未必是继承关系。
但马桥文化却被后来的越人所继承,这是无疑的,我们一般将他视为越文化的先驱。
马桥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