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我们比较熟悉,它是一种陶,彩色釉陶,因最早也最多出土于洛阳,又被称“洛阳唐三彩”。
它以黏土为胎,铅为助溶剂,铜、铁、钴、锰等为呈色剂,在800度左右的低温烧制而成。釉彩以黄、褐、绿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但“三”只是一个泛指,所以也有两彩或者更丰富色彩的。
唐三彩是在汉代铅釉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为是陶器,所以胎质松脆,防水性差,且低温铅釉的铅对身体有害,所以唐三彩的实用价值并不高,主要就是用作陪葬,是种冥器。其始创于唐高宗时期,随着国富民安,厚葬成风,而迅速兴起。那时期,政府曾对厚葬之风予以限制,限定了不同人员随葬唐三彩的数量,但未起到明显作用。此外,宗教和建筑上也偶有使用。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经济严重衰退,厚葬之风一去不返,唐三彩的烧制也就迅速冷却,进入了衰退期,几乎消失不见。一共也就短短几十年,如昙花般一现。后来的辽、宋、金虽也有三彩,但较之远不如。
唐三彩是二次烧制,先用黏土烧成陶,晾干,浇釉后再烧成釉陶。造型丰富,以动物居多,尤其马和骆驼最为常见;其次是人物,宫廷侍女和胡人尤多;再后便是生活用具了。既然是种冥器,那就先看镇墓兽。
唐三彩凤首壶,唐三彩中比较常见的造型,上部是口含小珠的凤首。整个壶身,不论造型还是风格,都有着浓浓西域风格,这也是唐朝时中外交流的一个见证。
唐三彩,再风光也是墓葬品,日常使用应该要更胜一筹,那便是“南青北白”。
“南青”是指越窑,它是南方著名的青瓷窑,被后世称作“茶圣”的唐朝人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评价了全国的茶碗,将越窑排在了首位。其生产时间,从东汉便开始,持续到了宋朝,但至唐朝才有“越窑”之名,是因其窑址的所在地为浙江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属越州,故得名。
唐朝越窑青釉执壶。
越窑中的精品,又被称作“秘色瓷”,是当年除了皇室人员,其他人无权使用的。一直是个很神秘的存在,人们猜测了多年,却始终得不到认证。直到法门寺地宫打开后,里面出土了十几件秘色瓷,才有所发现。
这件唐朝越窑青釉海棠式碗,是件国宝级展品,也足够精美,但还算不得秘色瓷。
“北白”,则指的是邢窑,它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邢窑白瓷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一直以青瓷为主的局面,最终和越窑一南一北,一青一白,平分了大唐秋色。
其始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这是五代时期的邢窑白釉穿带壶。
这是五代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国内的瓷枕不少,但能到这么精细的,国内也仅此一件。即使放大到全球范围,也仅有大英博物馆的另一件能与之媲美。
虽没定论,但更多人倾向于这件文物为定窑,可能上海博物馆持疑吧,没把他和其他定窑放一起。
唐代的三大出口官窑,除了上面的越窑和邢窑外,还有长沙窑。它还是世界釉下彩的发源地,以彩瓷为亮点,打破了当时全国只有青瓷和白瓷的格局。这是唐朝长沙窑的青釉褐彩执壶。
邛窑,是民窑,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这是唐朝的邛窑青釉褐绿斑壶。
绞胎陶,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黏土或瓷土揉和在一起,相绞拉坯,制作成形,再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它的图案都是用瓷胎做出来的,外面是透明釉。因为传统的绞胎工艺并不太成熟,在烧制过程中容易开裂,因此很少使用高温,大多都是低温陶器。
这是唐朝绞胎陶三足碗。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