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地方叫博物馆,哪里叫博物院,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差别,查了很多,也没有官方说法。听名字,似乎博物院更高级别一些,且听起来“院”有着研究的感觉,更富有内涵些。前段时间张国立主持的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上了九大博物馆,其中叫博物院的只有三家: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

  若是选择博物馆参观,国家有分级,分一二三级,但如同景区的4A和5A,太多了,失去了意义,如今的一级博物馆已经到了130多家。其实,一般省博物都不错,也是我打算看遍的。若范围再缩小,可以先选择8+3,自是不会让人失望,它们是经国家官方评估,排名前11位的,包括8家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还有三家重点培育对象,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
  又发现,这里叫博物院的,还有山西。于是又翻了翻全部省级博物馆名单,内蒙和福建的也叫博物院。若是说“院”比“馆”牛,那国家博物馆还没有叫“院”呢。

  也发现自己去的还真是不多,34个省级博物馆,去过8个,上面那11家,只去了4个。南京住了半年,天津是故乡,上海、浙江、湖南、辽宁来来往往那么多次,竟然都没去过。河南这次终于来了。

IMG_5598
  照片没有放错,这次吃了不少小吃,也和博物馆有关,海鲜遇上面很不错,代表了这次出行。还有个理由,因为同事说,拍博物馆的名字比较傻,竟然真的听了,没有留下一张外观照。

  河南省博的外观,有点像金字塔,以元代古观星台为原型而成,那个观星台在登封,当时去的时候因为距离较远而没有去参观,如今想想还真有点可惜。
  如今整个主体建筑被包了起来,正在装修,只在西侧拿了一点文物做临时性展出,文物极少。按照我的理解,只是象征性没有关门罢了,看来以后找机会还要再来。

  言归正传,回到博物馆。
  1923年夏,河南一人打井,无意间打开一座古墓,出土了一百多件青铜器,震惊中国,吴佩孚命令部队将文物运至开封保存,当时的省会是开封。
  说到吴佩孚,他才是亮相美国《时代》杂志的第一位中国人,当时被称作“Biggest man in China”。为国军一级上将,军事才能在当世堪称顶级,兵锋所指,所向披靡,被称作“常胜将军”,且秀才出身,又有很多著述传世,如《循分新书》、《正一道诠》、《明德讲义》、《春秋正义证释》等。

  还有开封,自宋朝赵匡胤定都后,开封便夺过洛阳长久以来的风头,成为且一直是河南的中心。虽然民国战时有些乱,但整体上一直到1954年省会迁至郑州,开封才结束上千年的中心地位。有着开封和洛阳两个历史名都,省会却迁至一个由县城改为市的郑州,被时人错愕且不看好,除了铁路的原因,时也、运也、命也。

  1927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提出“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在其主导下,于开封河南法政学堂和河道总督衙门旧址筹建河南省博物馆。
  1928年,为了宣传“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曾改名“民族博物院”,两年后又改回。

  河南,黄河流经的中原腹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文物也自是丰富,当时曾有这样的评论:“统中国博物馆所藏物品,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馆堪居第二之位置”。
  抗战时期,为了确保文物安全,河南博物馆精心挑选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分装68箱运往汉口,存放于法租界。1938年9月,形势危急,存放于汉口的文物又辗转运至重庆。而当时没有运走,仍然留在开封馆内的藏品,随着被日军占领和沦陷,很多变得下落不明。
  1949年11月,国民政府从存放于重庆的68箱文物中,挑选了38箱精品之精品,合计文物5119件,图书1450套运往台湾,成为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的主要藏品,如今仍在。而对于河南博物馆来说,几乎名存实亡。

  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由开封迁至新省会郑州。1998年,更名为“河南博物院”,成为国家级博物馆。发展到如今,随着文物征集和不断考古发现,这里的馆藏又变得丰富起来,自是值得一来。如今选出了镇馆之宝九件,即使现在是临时性展览,依旧能看到三件。

  按照历史顺序参观,先看到的裴李岗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8700-6800年之间。
  这是该时期的刻符龟甲,仅在右侧有个人工刻下的符号,有占卜之意,上面还没形成文字。

XGS_4993
  同时期的贾湖骨笛,《国家宝藏》中一展风采后,名动华夏,为此处镇馆之宝之一。
  其由鹤骨制成,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乐器,据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还要早上2000年,被称为“世界笛子的鼻祖”。
  我们所熟悉的一首诗,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我们一直称笛子为“羌笛”,便是因为一度认为它是从西域传来,并非华夏原有。

  在《国家宝藏》节目中,它被复制出来,然后吹响了乐曲。显然,它的出土改写了整部中国音乐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研究成果还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但它所改变的,也不仅仅是音乐史,8000多年前的乐器,更像是中华民族从蒙昧到文明所翻越的一座高峰,那是一些我们称之为“质变”的意义,对后世的礼乐制度有着重大的潜移默化,更像是黎明前的一声鸡鸣,通透而清远。

XGS_4998
  在河南仰韶发现的以彩陶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6800-4800年,正处于中国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中有着重要作用,大家九年义务教育都会接触到。

  仰韶文化之前,中国并无史前文化出土,在国际上有“中国文化西来说”,它的出土破除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谬论。而且,仰韶文化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远古文化体系,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翻开了中国新石器考古史、中国田野考古史、中国原始社会研究的第一页,意义亦是非凡。

  仰韶文化的发现者,并非国人,是瑞典人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被称作“仰韶文化之父”。民国初年,当时瑞典是被中国认为“西方几个没有帝国野心的国家之一”,所以北洋军阀聘请了安特生为顾问,在中国寻找矿产,主要找煤矿和铁矿。
  袁世凯死后,经费变得不足,他开始转为考古挖掘。好像有个协议,是发现的文物由中国和瑞典均分,是中国官方签订的协议,虽然代价也很高,但在那个战乱年代,处处被暴力抢盗的国土上,考古也要争分夺秒,这样的事先约定,大概也算一种文明行为了。比起我们所知的敦煌、楼兰等。
  安特生除了发现仰韶文化,他还发现了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

  这是仰韶文化时期的花瓣纹彩陶钵,用黑色圆点和弧边三角形衬托出了白色花瓣纹,这种花瓣纹在仰韶文化中很常见。有一说,古文中“华”和“花”同字,本意均是花,所以花瓣纹图案和华夏族有着密切关系。

XGS_5000
  夏代,铜爵,电影中常见的样式,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夏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个神秘的存在,但之前,我们并没有什么证据,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夏、商、周三个相继崛起的王朝,但司马迁写书的时候,夏朝已经过去了千余年,就像我们现在写宋史元史,年代久远,没有证据,并不以为信。
  二里头遗址引起了不小争论,它的规模可以够成一个王城或者都城,而不是简单的村落。只不过它到底“姓夏”还是“姓商”,已经争论了几十年,参与人数之众、讨论之激烈,在考古领域是个大事。
  夏是国人的一个梦,几乎可以触摸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脉动,无论如何都是激动的。

  这里需要提及国家在1996年5月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个工程在2000年结束,并发布了阶段性成果,但其自始至终,包括直至今日,依旧争议不断。内容太多,以后找机会好好学习一下。
  依据二里头遗址的C14测定,该遗址在商代之前,所以被确认为夏。但商代以前的遗址是否就是夏,这个结论可未必。只不过,如今发现的遗址范围很大,且有王城迹象,商代以前的王朝,有史记载的只有夏。但这是推测,不是实证,人们也只是确认其可能性甚至接近了99%,但在国际上,甚至国内,它“姓夏”依旧没有被完全认可。
  无论如何,它都已成为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也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随着遗址进一步挖掘,事实将会更加明晰,也期盼能找到证据进一步证明它属于夏王朝。

XGS_5006
  夏代,黑陶壶形盉。
  盉是古代盛酒的器具,上面为“禾”,下面为“皿”,这件器具被认为是夏人祭祀用的重要礼器,也是夏史支持者认为的有力物证之一。

XGS_5014
  商前期,兽面纹铜罍,郑州出土。

XGS_5018
  商前期,兽面纹提梁铜卣。
  卣也是盛酒的器具,体态修长,做工精美,一般具有繁杂华丽的装饰,是商代前期青铜器装饰发展史的重大突破,为商代晚期繁复的装饰开创了先河。

XGS_5023
  上部细节。

XGS_5026
  商代后期,刻辞卜骨,一般都是安阳殷墟出土,意义自是重大,之前已经写过,不再赘述了。

XGS_5030
  妇好墓出土,商后期,鸮尊。为此处镇馆之宝之一。
  鸮是古代对猫头鹰的称呼,妇好作为一位将军,如此形态倒也适合。

  妇好,商王武丁的妻子,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女将军,此外还负责着国家的祭祀,死后被葬在殷墟王城遗址,在帝王日常办公之地下葬,是绝对的身份显赫,在整个王城遗址,也仅有此唯一墓地。
  专门去安阳参观过妇好墓,其出土文物之多,非常惊人,还有极为丰富的甲骨文。妇好两个字,放在古代,都是女字旁,一个旁边是扫帚,一个旁边是子女。

XGS_5012
  商后期,徙铜斝。
  斝是古代温酒的器具,一般只有王才可使用。这个的花纹极其繁杂,属于商后期。

XGS_5033
  西周,透雕夔龙纹铜钺,洛阳市北窑出土。

  一般博物馆的钺需要多看两眼,因为它们虽然属于兵器,有一定杀伤力,但远不如戈、刀、矛实用,之后渐渐脱离战场,成为了一种礼兵器,和常规武器不同。类似于西方的权杖,往往代表着指挥权。
  所以往往都没有使用过的痕迹,若是有,那大多是作为刑具,比如这种小型的。

XGS_5036
  西周,兽面纹铜簋。

XGS_5042
  西周,匍雁形铜盉,应国墓地出土,很精美的线条。

  据记载,商代便有了应国,是周朝初期,周成王封其弟于应,故得名,在今平顶山辖内,后被楚国所灭,共存在了350年。此地出土了一个族墓群,有了部分文物,方便我们了解那段历史。
  这个文物上,便有铭文,记录了一个叫做“匍”的人作为应国使者,探访邢国国君,邢国国君赠予礼物。后来,匍用邢国国君所赐的铜制作了这个铜盉自用。
  那时制度严格,匍这一类的卿大夫,只能用雁的形状。

XGS_5050
  西周,兽形觥盖首,眼鼻眉牙,竟是如此呆萌,虽然只是一个残件,但这种造型和想象,着实令几千年后只知创新不知审美的今人汗颜。

XGS_5057
  左侧,西周,“谏”铜盨。右侧,西周,“晨肇贮”铜角。

XGS_5059
  震撼的细节。

XGS_5062
  周初,文王封其第虢仲、虢叔于东、西二虢。东虢在今之荥阳,西虢在今之宝鸡,前者被郑国所灭,后者迁至三门峡之后,被晋所灭。三门峡目前已发现数百座虢国墓葬,排列有序,等级分明。

  此为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时期的虢季铜方壶。

XGS_5065
  王子午鼎,此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之子,王子午使用的鼎,礼制约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王子午为诸侯,故出土了造型和外表一样,从大到小的七个鼎。

  按照介绍说,王子午鼎造型优美,纹饰精细,浪漫奇诡,属楚式风格。其先用失蜡法分铸,然后焊接而成,这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属第一流的工艺水平。此外,其内铭文用鸟篆书写,修长婉转,类似鸟虫,别具一格,有中国最早的“美术字”之誉,共14行86字,铭文流畅押韵,亦属于青铜器上不多见的长篇美文。
  青铜器内铭文最多的,是现今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

XGS_5070
  春秋时期的云纹铜禁,和上面的王子午鼎均出土于河南淅川下寺楚国墓,为此馆的九个镇馆之宝之一。2002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河南博物院仅此一件被列入。

  云纹铜禁的“禁”有戒酒之意,因为周王朝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他们认为这和嗜酒无度有关,因此颁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并把放置酒器的案台称为“禁”。
  中国目前共出土了七件云纹铜禁,河南博物院这个是目前最早和最大的。通高28.8cm,长103cm,宽46cm,重达90多公斤,长方形。四周是透雕的云纹,身上有12条龙形异兽,还有12只异兽蹲为足。
  它是我国目前失蜡法最早的青铜器。作为一个化学硕士,失蜡法是比较熟悉的,就是先用蜂蜡做成所制物件的模型,再用石灰三合土和炭末泥混合的耐火材料填充,形成外范,之后加热将蜡熔出,形成一个空壳。之后将熔融的青铜汁浇注到范内,冷却后,打破外壳即成。

XGS_5082
XGS_5099
  东汉,砖雕,线条流畅的行马,让人惊叹不已。

XGS_5122
  墓地的画像砖,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厚葬,创新于魏晋南北朝,流行至隋唐宋元,是历史上的一朵奇葩。这是南朝时期的,绘彩天马画像砖。
  河南邓州出土的南朝墓,甬道和墓室,都是这种砖,非常精美,有机会可以弄个系列。

XGS_5127
  大概是唐代比较太平,人们不至于再为温饱而惶惶终日,得以花些时间追求美,所以成了中国古代铜镜的巅峰时期,这个时期的双凤双狮花鸟纹铜镜。

XGS_5131
  说到唐,终究会有唐三彩的,这是唐三彩马及牵马胡俑,但因主馆装修,仅此一件。

XGS_5138
  不到一小时,也就看完了所有展品,出门,得知东侧也有展出,过去发现是现代字画,索然无味,还不如花些时间去弄些小吃。比如,去哈根达斯坐上一会。
  今天才走了一点路,却腿累得不知放在何处,差点搭在桌子上,完全不顾了优雅。



, ,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