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几天蓝天很棒,路人甲乙多受宠若惊地拿手机对着天不停咔咔,朋友圈更是清一色的蓝,直到昨天才又被清一色的拐卖儿童判死刑的黑色取代,跟风和以暴制暴是目前网络泄愤为主,娱乐至上的反映,理性又能是个什么东西呢?用转发数量来代替民意,更是粗暴的所谓民主。
转回话题,上周六早晨下了些雨,天气转晴,有云有风,带着家人出来走走。
东岳庙,又为北京民俗博物馆,便在公司楼下,朝阳门。相对比晴天后的故宫景山天坛北海,这里则显得人口稀缺,几乎无人。
东岳,自然是祭祀泰山神东岳大帝了,这里还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道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始建于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创建者为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之后张留孙,是元朝的道教领袖,为正一派祖师,备受朝廷恩宠,在那个蒙古族统治的年代,承担起了道教宏兴。
门口两侧是钟鼓楼,映着油画般的蓝天白云。
几乎每天都可在公司楼下见到的影壁,已见怪不怪。而每每有同事到总部,多是对它唏嘘不已。上面是精致明亮的琉璃瓦,精巧而不失大气,下面则为粗暴扎眼的水泥裸露,不禁啧啧慨叹。这让人想起了老北京对于那些曾经遍布城市的古建反反复复的不同态度。
此影壁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由马谦、陈永寿、卢升三个太监捐建,北面书“永延帝祚”,南面题“秩祀岱宗”。北面是大家在朝阳路上时常看到的,还很难将之与东岳庙联系起来,曾一度认为路南曾有古建筑群,这只是仅存的一部分,因为在影壁南侧是一片空地作为了停车场。只有在看到南面“岱宗”二字后,才简单明了,因为岱宗就是特指泰山、泰山神、东岳大帝。
东岳庙建成之初,元朝皇帝曾赐名“东岳仁圣宫”,作为东岳大帝的行宫,明朝亦有扩建。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却因居民不慎失火,几乎全毁,至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重建完工,故现存殿宇多为此时所建。
买票进入,首先看到的是瞻岱门,是国内并不多见的单檐庑殿顶,在东岳庙里至少见到了两座。其始建于元代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重修。目前牌匾上写着康熙御笔。
门前有哼哈二将,这是道教里的护法神,亦称“龙虎二将”,一个持枪,一个持钺。传说,哼将只要用鼻子一哼,就会哼出两道白光;哈将只需张嘴一哈,便能哈出来一团黄气,均能带走敌人魂魄。
庙里的寿槐,应在800年以上树龄。
北京有民谚,先有老槐树,后有东岳庙。如今虽已经没有了树身,只有三分之二树皮,且不足5公分厚,却依旧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枝繁叶茂。
透亮儿碑,碑头盘龙交错镂空,形成六孔,打破了传统,并不多见。
炳灵公据称是东岳大帝的三儿子,又称“东岳三郎”,被宋真宗封为炳灵公,统领道教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
主殿,是岱岳殿,始建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清康熙年间遭受火灾后,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重建。主祀主管人间生老病死、富贵贫贱,并辖七十六司、十八地狱的东岳大帝。
育德殿,原为东岳大帝和帝后的寝宫,现陈列着三官大帝。三官包括: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雕像均称为明代成化年间所塑,本供奉在大慈延福宫内,寺毁后搬过来的。
内部的雕梁画栋,是我最喜欢的部分。尤其置身其间,周遭有些阴暗,仅靠着窗格内进入的阳光打在地面上的反光让人看清楚细节,那惊艳的、遍布头顶的、遍布四周的、数不清楚、看不过来的细节。
最后一进院,有民俗玩物之类的展览,也有关于东岳庙历史的展出,简单浏览了一会。
院内的状元槐下,栏杆上有很多许愿牌,许是刚刚过去的高考缘故吧。未必是迷信,只是不愿放过任何一个可以使之变好的可能,或者来提升一些心理稳定性,这便是寺庙和神灵所带来的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古代,它们往往还承担着很多人打开心结的钥匙,放弃恐惧的决心,或者使之接受现实的柔化剂,保持等待静心的稳定剂,若是往积极方面想的话。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东岳庙屡遭驻军侵掠,衰败不堪。其后,一群学生进京请愿,又砸毁了众多神像,以期找到些金银宝贝。再后,政府部门开始占用,寺庙紧闭起了半个世纪,鲜为人知。
到八十年代的经济发展至上,政府为了拓宽朝阳路而拆了庙门,可那个时候连城墙都扒,这自是不得一提。直到十几二十年后,文物保护才终于得到重视,红了眼睛发展经济的热度随之缓慢冷却。清理、腾退、重修,到了上世纪最后一年,终于对外开放。
这也许只是如今众多寺庙,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坎坷一生的缩影。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