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棚沟在阿坝的理县,从那回成都,途中经过汶川县,有一处羌人谷,标着4A景区牌子,便停下来参观一下。旁边有个同事极力推荐的,名气更大的桃坪羌寨。

  羌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是甲骨文中唯一一个有记载的民族。炎帝是羌族,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大禹也是羌族,甚至如今我国的很多民族,都还有着羌族血缘。曾经买过两本书,一本《羌在深谷高山》、一本《羌族简史》,都与这个神秘的、亘古流传的民族有关。

  《羌族简史》放眼于全国,而《羌在深谷高山》写的便是我们所在的此处,讲述汶川地震后羌族的变迁。
  羌族本身并无文字,而且如今仅存的原始的族人三十余万,基本都分布在四川的汶川、理县、茂县、松潘等地,占了总数的百分之八九十。那场天灾,死伤无数,再加上整个羌族多灾多难的悲情历史,缅怀着、追忆着无数次的铁骑、烽火、旌旗、号角,伴着大漠、雄风,长矛闷声地刺入了胸膛,伴着深山、激流,铁箭呼啸着穿过了帽缨,数千年历史的民族,背负着无数次的辉煌与悲壮,却被今日的天灾一下次瞬间“哄”进了文明社会。
  与惨烈的死亡人数相比,激烈的文化碰撞,古老的传统丧失,更是致命。那留存的仅剩供游人把玩的肤浅,不禁让人扼腕慨叹。


  可以看到很多石片砌成的房屋,墙壁上有白色的羊头图案。但如今只有样子,其内大多是混凝土。


  这片似乎是古寨,貌似已经被搬迁。


  途中还遇到办丧事的,在对面的山上,是一队队的“送路”的人们。习俗如同我的家乡,只是由平原换成了山坡。


  羌人谷,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座石砌寨门,左边是碉楼,右边是石墙,却并不对称。上面有木廊相连,其内都可以驻人,起着保卫作用。右侧书着“羌人谷”三个字。


  进入,左侧是释比的铜像。

  汶川此处的这支羌族是因躲避战争而来,也只有他们才最终保存了下来。在这片深山之外的羌族,千百年来,因为无数次征战、往来,早已融入了其他民族,而自身却已消失不见。
  这只避居岷江上游的唯一的羌族,能繁衍千年至今,是个奇迹。也因为他们有着将民族信仰、文化、精神传承下去的释比,他们不仅承担着人与人、人与魔、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还成为了羌族文化的守望者与传承者。因为民族本身没有文字,所以只能依靠着歌曲、舞蹈、仪式口口相传。

  只是如今,在还没有准备好的前提下,地震后人们整体搬迁到新居,通了公路和各种现代信号。这些现代文化瞬间涌入,带来了电视、手机、网络,老释比的那套说辞,已经越来越不被年轻人重视和信任,人们看到了社会的新变化,人们举起了科学大旗,人们放弃了那些所谓的“迷信”。这样下去,羌族终将消失。
  除了景区里那些所谓的表演,也只剩少数人身份证上的“羌族”二字。


  此处有条河,名龙溪河,故此地又名龙溪羌人谷。


  龙溪羌族碉楼,又名“邛笼”,一方面可以储存粮草,另一方面可以御敌。


  往里走,有些房屋,上面不少古朴的图案。
  羌人信仰万物有灵,居民的门窗上,多用木材装饰,并描绘出各种图案。竟然有种汉代画砖的感觉,确实和前段时间在广汉看到的很相似。






  羌寨门口,有个小祭台,如同我们常见的土地爷。
  仔细去看,里面是一尊头部被毁的石佛像,隐约从身上残存的线条来看,应该至少是明清以前的文物。


  再回望羌人谷,然后继续赶路。


  途中还经过映秀镇,这都是地震中,被人们所熟悉的地名,是进入阿坝的门户。



, , , , ,
Trackback

only 1 comment untill now

  1. 第四幅羌人谷,我很喜欢看,不知道怎么,走这些路看似近走却应该要走很远啊。

    [回复]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