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

  关羽,似乎是一个在国内很受欢迎的人物,尤其我小时候,鲍国安版《三国演义》热播时,一袭绿装的陆树铭,成了那个年代不可磨灭的印象,此外还有何家劲扮演的展昭,那是两个儿提时代的偶像。

  中国历代,各城邑多有文庙,武庙与之相对应,清初,武庙数量一度超过了文庙,彼时的北京,便有百余座。起初,其内供奉姜太公,至明末,岳飞、关羽逐渐成为主神。清军入关后,对抗金的事不大愿提,岳飞便渐渐被淡出了舞台。

  关羽,家乡山西运城解州,此处的关帝庙为国内“关庙之祖”、“武庙之冠”,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庙内有康熙的“义炳乾坤”、乾隆的“神勇”、咸丰的“万世人极”和慈禧的“威灵震叠”等匾额。
  其始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历代均有扩建和修葺。可惜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毁于大火,而后重建,成今之规模。

  如今,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景区,游人络绎不绝。且以解州关帝祖庙、常平关王家庙、常平关公祖茔为主的“关圣文化建筑群”也列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希望能够成功。


  售票处在南侧,进门是结义园,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内战时基本全毁,而后又被各个单位占据,现存建筑大多是些近代修建。“前苑后庙”的格局在国内似乎比较罕见。


  往正庙方向走,首先看到的便是照壁,为清宣统年间烧制。


  可惜,很多人物的头部缺失,显然遭到过比较严重的人为破坏。



  与照壁相对的是端门,又名三门,为关帝庙正门。单檐歇山顶,砖结构。门前有一对铁狮子,铸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已锈迹斑斑。
  其辟三门,右侧上书“精忠贯日”、左侧上书“大义参天”,忠义二字,便是关羽一生。


  过端门,是雉门,为关帝庙的第二道门。原建筑在清代毁于火灾,于1911年原样重建。这次过来时,正在装修。
  其西侧是武伟门,东侧是文经门,为文武大臣参拜时所走,毕竟走中间的只有皇帝。


  紧接着,便是关帝庙的第三道门,午门,单檐庑殿顶。
  虽然关公也被封为了帝,甚至与孔子平起平坐,但在关庙和文庙的对比中,可以明显得感觉到差异。关庙的建筑等级比起文庙和故宫,差了很远。不仅屋顶的形制差了级别,看不到重檐庑殿顶,连琉璃瓦的颜色,也没有采用帝王规制的黄色。至于脊兽,面宽,进深,门钉等等,都有差别。唯一能体现的,恐怕也仅是经常可看到的龙的图案。

  午门在清末毁于火灾,现存建筑为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重建。重建时,原两侧周仓、廖化的门神雕像改为了画像,正值内乱,自大不如前。


  其内雕梁画栋,但雕刻少,绘画多,似乎也道出了些仓促。


  午门东侧是精忠贯日牌坊,西侧是大义参天牌坊。望过去,树木幽深。


  过午门,是斗拱密布的山海钟灵牌坊。


  其后是御书楼,原名“八卦楼”,建于康熙年间,因康熙御书的“义炳乾坤”匾额曾经存于此处,故得此名。



  崇宁殿,为关帝庙主殿,始建年代不详。因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此后,关庙内的主殿大多名“崇宁殿”。


  大殿前的“神勇”二字,为乾隆所书。廊下有“万世人极”匾,是咸丰御笔,殿内有“义炳乾坤”匾,乃康熙手书,足见清庭对关公的礼遇和重视。


  大殿四周有26根精美的石雕龙柱,与之类似的,在曲阜孔庙见过。孔庙的龙柱比这里的要气派,浮雕也更精致一些,但晚了160年。


  前朝后寝,是国内很多建筑的基本格局,故崇宁殿后本为寝宫,但在近代毁于战火。如今,并未复建,而是开辟成了花园。过花园,是气肃千秋牌坊。


  其后是春秋楼,因关羽喜欢读《春秋》,故也成为了关帝庙的标配建筑。其又名“麟经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为关帝庙最高的建筑。


  两侧有刀楼和印楼。
  刀楼,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三檐两层,十字歇山顶,内置青龙偃月刀,藻井很漂亮。


  出,是关帝园。很大,需要走上半天,有揽月亭、放生池等。



  从东花园出,有万代瞻仰牌坊,建于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四柱三门五顶,正面书“万代瞻仰”,背面书“正气常存”。


  上面有着精美的浮雕,讲述了关羽一生主要的事迹。不知道是不是选材的问题,风化相对严重了些。


  前有一对石狮,霸气的肌肉,很精美。但同样风化严重,用不了多久也许便没了。


  出寺庙,回运城。



, ,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