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出生于青海湟中,本名“罗桑扎巴”,因藏语中“湟中”为“宗喀”,故被世人尊其为“宗喀巴”。创建了藏传佛教的格鲁派,目前已是第一大教派。一生有不少弟子,名气比较大的有克主杰,一世班禅;根敦主巴,一世达赖;甲曹杰,继承宗喀巴法位者;妙音法王,创建哲蚌寺;大慈法王,创建色拉寺,并曾多次前往内地觐见朱棣,为向内地弘法最有力者。
大金瓦殿,位于塔尔寺中心,据称是宗喀巴的出生地,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用1300多两黄金,10000多两白银将其改造成了金顶,重檐歇山式。
如今的大殿前,满是五体朝拜的僧人,不禁再次想起了仓央嘉措的诗: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塔尔寺,得名于大金瓦殿内为纪念宗喀巴大师而建的银塔,这里先有塔,而后才成寺,故名。如今的银塔已经被包金成了金塔,嵌以各种宝石,围着数十层经幡,层层酥油灯,琳琅满目,格外神圣。上方有乾隆御笔匾额,书“梵教法幢”。
相传,宗喀巴诞生时,母亲剪断脐带,其血滴入土中,而后便生出一株菩提。其树有叶十万片,每片均自然而然地显现出狮子吼佛像,一时传为奇谈。后来,宗喀巴去西藏学经,多年未归,母亲思儿心切,便寄去白发盼儿回家。但宗喀巴学业未成,含泪回信,并请求母亲用菩提树和十万狮吼佛像做胎修建佛塔,见塔如见儿面。遂有此塔,建于公元1379年,这便是塔尔寺的前身。后来,随着宗喀巴的成就越来越大,塔周边的建筑也越来越多,终成今日辉煌。塔尔寺之名,藏语称之“贡奔强巴林”,其意为十万佛像之弥勒院,便源于此。
查阅资料,其本为白旃檀树,生于中国西北。因菩提为热带树种,中国虽然早有引入,但在西北无法成活,故当地僧众选取了树叶形状类似的白旃檀树代替,学名“暴马丁香”,又名“西海菩提”。
如今,当初被封藏在塔内六百余年的白旃檀树依旧茂密,其根部还从地下跨出大殿,生了出来。只是每片叶上的狮子吼佛像,非有缘人而不得见。
靠着大金瓦殿,旁边是弥勒殿,始建于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是塔尔寺内最早的正式佛殿,高13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内供弥勒佛十二岁等身佛像。
文殊普观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原为三世佛殿,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建后,由九个开间组成,故又名“九间殿”。为联殿式建筑,外面看起来是一座整体结构,内部则分为北三间狮子吼佛殿、中三间文殊殿、南三间宗喀巴殿。为中原硬山顶式建筑,显得规格低了些。
九间殿对面的回廊。
和遍知殿、大经院南墙及九间殿共同围城了一个大院,为辩经场所,也会举办一些重大活动。每年正月十五的酥油花展,也是在这里。
遍知殿,又名“三世达赖灵塔殿”,如其名,三世达赖的灵塔便在此处,始建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为了纪念其对创建塔尔寺的重大功绩。
塔尔寺下设四大扎仓,即学院,其中参尼扎仓(显宗学院),成立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是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研究显宗教义的学院;居巴扎仓(密宗学院),成立于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是研究密宗教义的学院;丁科扎仓(时轮学院),成立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是研究天文、历法、占卜的学院;曼巴扎仓(医明经院),成立于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是研究医药治病的学院。正是这四大学院,保证了塔尔寺在青海佛学界最高学府的地位。
此为时轮经院,由十世班禅主持修建。
酥油,是藏区牧民用牛奶经过反复搅拌后提出的黄白色油脂,经过再次加工、提纯之后,往其中加入各种矿物质颜料,便可塑成各种样式的酥油花。因为酥油在常温下会融化,故僧人们需要在低温下从事这个工作,还要不时地将手放进雪水中进行降温,制作过程很困难,为塔尔寺的三绝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绝中还有壁画和堆绣,堆绣前面有了,壁画很难。塔尔寺处处禁止拍照,所以只拍了遍知殿外的壁画,相对比殿内早期壁画的恢弘和精细,都有不足的。
九间殿回廊。
塔尔寺的酥油花制作,有一套完整的工序和管理制度,并长期设立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机构,一个叫杰宗曾扎,一个叫贡茫曾扎,俗称上花院、下花院。两个学院的工艺、过程互相保密,互相竞争,各成流派。
一般进入这里学习的僧人,都是终身学艺,此为下花院。
好大,好有文化,看了也记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