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盘,漫漫台阶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泰山的一个方面,这是登山途中最困难的一部分。不过由于途中总是人山人海,所以随着大部队的话,也不那么累的。但像这种季节,还是夜爬舒服一些,白天那个温度和阳光,很是消磨人。
途中,见到好多人“之”字形登山,这种登山方式确实可以通过增加路程来减缓坡度,在比较陡的时候,虽然并不省功,但却可以省力。两者的差别就类似于跑一千米与走一千米,很多盘山公路亦是如此设计。但在台阶路上,以这种方式来登山,似乎并不能有效地减小陡坡带来的费力感,毕竟每步抬升的距离并没变化。理论上,台阶比较矮或者无台阶时,应该更加管用的。也许,该找个时间试试效果再说。
下山总是要比上山轻松的,只要护好膝盖,做到适中休息和缓冲,一般情况下要悠然自得多了。尤其修好了台阶的路,对下山的帮助要比上山大得多。那种没有路,一路土坡或者落石遍地的情况,下山会很痛苦,对鞋子和膝盖的要求很高。不管怎么样,今天下山不累,相比起那些满头大汗的登山者,耳畔边时不时地会想起了延参法师的名句:绳命,是剁么的回晃;绳命,是入刺的井猜。
昨晚夜爬,身边的景色不得而见,此时方能仔细打量。这个峡谷,左侧树浓翠绿,右侧壁如刀削,脚下蜿蜒曲折,远方层峦叠嶂。细看来,不似北方模样,反倒多了些南方的婉约,只是缺了水声和野花。
从南天门到升仙坊,是十八盘的最后一段,也是最难的一段,被称为“紧十八”。
不知道是不是带了主观影响,感觉夜爬泰山的人比白天登山的要多。
以上三段合称“十八盘”,此为远望全景。
南天门在两峰山坳处,仿佛天门訇开。其上楹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下山途中,泰山老奶奶显灵宫。
泰山老奶奶,又称碧霞元君,虽说不是泰山山神,但其在当地的名气却是最大,无有望其项背者。整座泰山上,都没看到祭祀山神的庙,只在山下的岱庙可见,山上,基本都是泰山奶奶的底盘。王昭《行脚山东记》中记载,当地老百姓终日仰对泰山而不知有泰山,名之曰奶奶山。可见其影响之广、之深。
在泰山,除五大夫松外,似乎没有见到多少形状比较好看或者有特色的松树,可能与地质和气候有关。此为望人松,又名迎客松。
石刻是泰山文化的一部分,自是不少。可惜自己水平实在有限,没有什么鉴赏能力。
斩云剑,此处上有高山,四面环绕,唯西南有一小口;下临深谷,深壑静幽,仅东北有狭窄出路。上面云雾沿山谷而下,至此处遇下面气流影响而折返;下面气流沿狭道而上,行此处遇上面云雾影响亦折返。两处云雾因地形特点而于此自然分开,人之称奇,竟似剑劈而成,故得此名。
壶天阁,始建于明代,初名“升仙阁”,乾隆年间扩建,因四周如壁接天,仅脚下一地之平,恰壶中窥天,似道家仙境,故曰“壶天阁”。门洞之上有双柏,自墙中而生,两侧对峙,且十分对称,似门神,堪称奇景。
四槐树,相传为隋唐时期的程咬金所植,至今已1300余年。可惜民国前已死亡两株,这株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死亡,今仅剩一株存活。
泰山上的花很少,路边也基本看不到多少野花。这种绣球花均为路旁商铺的盆养,看起来很大很饱满,但拍照时有些无所适从。
天门倒泻一帘雨,梵石灵呵千载文。
经石峪,中国现存最大的佛经摩崖石刻,刻有《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共2799个50cm大小的字,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黄白的石头配上红色字,想象上面是潺潺的瀑布闪闪流动,这便是其原来的景色。可惜,目前无水。前段时间泰山大雨,据说有那么两天有水,应该很美。
文化找到了依托,石头注入了文明。用这么一句话来形容泰山石刻,很是到位。
三官庙,其内祀天官、地官、水官,始建年代无考,明代为人祖殿,清代改为三官庙,近代重修。其内有棵千年财神树,很是显眼。
对泰山寺庙的感觉都不是很好,感觉其内大多为“工作人员”,其KPI考核应为功德钱的数量。到了最后,很多寺庙都不愿进了,很多殿都不敢进了。
景区检票口,万仙楼,重檐歇山顶,明代万历年间始建,近代翻修,相传为神仙聚会之地。
红门宫,始建年代无考,明代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重建,分东西两院,以飞云阁跨路而连。西祀碧霞元君,东奉弥勒佛,西为道教,东为佛教,实属罕见。
此为宫前天阶牌坊。
而后至停车场,于附近解决午饭,并借老板电源一用,打开电脑预订了傍晚至曲阜的高铁票。中间留出了足够时间,而后坐3路公交,前往岱庙。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