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西汉景帝子鲁恭王之后。刘表的家世比那个到处宣称“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的刘备要正宗的多了。

  刘表生于公元142 年,但《三国志》上关于他事迹的记载却是从灵帝驾崩开始的,那个时候已经是公元189 年,刘表47岁了。那他之前在干什么呢?显然《三国志》没有给我们完整的答案。

  《三国志》上说“刘表少知名,号八俊”,而且还是正宗的皇族,这样的人应该有个比较辉煌的经历,但他在公元 189年前的大好时光为什么默默无闻呢?这就需要讲一下东汉的党锢之争,了解三国是不能撇开东汉历史的。
  我查阅了一下《后汉书》,里面也只有几句这样的描写:表身长八尺余,姿貌温伟。与同郡张俭等俱被讪议,号为“八顾”,诏书捕案党人,表亡走得免。党禁解,辟大将军何进掾。

  《三国人物谈·何进》里面曾说过东汉末年,因为大多皇帝年轻,所以他们登基之后,政权往往落于母后之手,而母后又多依赖于外戚,导致权力转移。当皇帝略长大,想收回权力的时候,生长于深宫内院的他们往往首选去依靠宦官,成功之后宦官便得势当权。所以外戚宦官专权的现象在东汉时常出现。而当宦官的多是生活所迫,缺乏真才实干,所以那时,政治往往比较昏暗。

  公元165 年,以李膺处死宦官张成的儿子为导火索,挑起了第一次大冲突。他先是被诬告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然后被下狱。
  之后,宦官们借机打击与自身仇恨的集团,排除其他势力,在全国范围内肆意抓捕和李膺有关的“党人”,下狱二百余人,多为嫁祸。虽然皇帝最终赦免了党人,但还是终生禁锢乡里,不得为官。此为第一次党锢之争。

  灵帝,就是汉献帝的老爸,他在位时爆发了第二次党锢之争。导火索是张俭看不惯宦官侯览的所作所为,上书弹劾,结果反被诬陷为“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宦官、党人的矛盾再次被挑起,昏庸的灵帝竟重申党禁,命令抓捕一切与党人有关的人,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和亲属,皆免官禁锢。
  宦官们借机打击异己,大肆报复,导致全国官员被处死、流放、关禁者达到六七百人,被陷害的太学生数以千计。这是公元169 年。

  如此数量的党人,党人家属均遭牵连而不能为官,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此数量的官员被革掉,社会将怎么正常运行?直至公元184 年的黄巾起义爆发,灵帝害怕这些禁锢的党人和起义军合谋,这才宣布解除党锢。

  公元165-184年的两次党锢之争期间,刘表23-42岁,正值其人生的黄金年龄段,但却因“与同郡张俭等俱被讪议”,而“诏书捕案党人,表亡走得免”。逃开牢狱之灾已不错,何谈做官呢。

  公元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对于东汉朝廷是不幸的,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英雄们来说,这是一个机会。正是因为这场起义,才让那么多的三国人物崭露头脚,才引出了如此精彩的三国历史。
  这一年,灵帝宣布解除党锢。42岁的刘表辟为大将军何进椽、北军中侯。这是他走上三国舞台的一个起点。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有着羌族的血统。各种游戏和图片壁纸中的马超一般都有一个标志:狮盔兽带,所以很容易识别。
  在三国演义中,他有“西凉锦马超”的美称,而且能和许储走上百馀回合不分胜负,能八九回合打败于禁,二十回合内打败张合,吓得曹操割须弃袍,可谓风光无限,但在正史里面的马超,恐怕没有那么多光环了,甚至有些窝囊。

  这要从马超的爷爷讲起,他爷爷曾做过天水兰干尉,后丢官,流落陇西。贫穷潦倒,娶一羌女,生马腾,也就是马超的爸爸。灵帝末年,马腾因平乱有功,升为军司马,后又升为迁偏将军。马腾是个不一般的人,身长八尺,体貌雄异,性情贤厚,人多敬之,一生闯荡为马超的成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公元192年,与边章、韩遂等起兵凉州,做了土皇帝。
  董卓进京,然后邀请他们率众到长安,共图天下。走在路上的时候董卓被诛,李傕、郭汜等为了安抚他们,便任命韩遂为镇西将军,屯兵金城,任命马腾为征西将军,屯兵郿城。
  后和李傕等发生矛盾,兵犯长安,败,退回凉州。
  与韩遂甚是亲密,结为异性兄弟,两人便一直吵吵合合的不断。

  曹操袁绍对立之时,司隶校尉钟繇说服了马腾出兵,派长子马超讨郭援、高干于平阳,马超手下大将庞德斩杀郭援。马腾因功升为前将军,假节,封槐里侯。
  这是马超的第一次出场,表现很不错。裴松之引《典略》注:“超讨郭援,为飞失所中,乃已囊囊其足而战,破斩援首。”
  一个英勇,年轻有为的形象跃然纸上。即使没有三国演义中狮盔兽带,银甲白袍的穿戴,从他的出身来看,打扮也不会寻常。很容易留给人印象很深。

  公元208年,因与韩遂不和,马腾求还京畿,任卫尉,位居九卿。朝廷任命马超为偏将军,领马腾旧部。
  马腾虽然位居九卿,但作用是人质而已。同时韩遂也被迫送了儿子过来,很明显的表明,曹操对于他们两个势力不放心,要依此构成一定的要挟。
  但曹操却留住了马腾的军队,并交给马超,我想他是看中了马超的能力和在少数民族里的威望,想让他保边境一时的平安,毕竟他老子和他全家在自己的手里,谅他也作不出什么出格的事。可惜曹操错了…

  公元211年,曹操派钟繇讨伐张鲁,夏侯渊出兵河东。此举逼的马超和关中诸将一起造反了。马超、韩遂、杨秋,李湛,成宜等相结,屯兵潼关。

  这个结果曹操是应该知道的,派兵去打张鲁,要经过关中势力范围,必然会让马超他们紧张起来。况且他是先让钟繇做好讨伐张鲁的准备,然后命令夏侯渊、徐晃率领部队大摇大摆的前往会和,又命令曹仁为安西将军拒潼关,这样大的动静和做法,意就在让关中的几位害怕,逼他们造反。很顺利,师出有名,自己率着大军过来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给人的印象很深,是一位颇受欢迎的三国人物。本文依据《三国志》记载,又参考裴松之注的《云别传》,尽量写一个真实客观的赵云出来。

  关于赵云相貌的记载,只有“身长八尺,姿颜雄伟”八个字。只不过后来的人们不断将其形象一再美化,终成了白马王子。此不多论。

  赵云的初次登场是被本郡人推举,带着义兵投靠公孙瓒。关于两人的见面,三国志上有这样的记载:
  “时袁绍称冀州牧,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云答曰:“天下讻讻,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遂与瓒征讨。”

  对于这段话,初开始并没有在意,只觉得说的有点大义凛然的意思,甚至被我忽略了。后来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又仔细询问了一下xeon关于部分语言的翻译,更觉有些问题。因为前一段时间写《三国人物谈·公孙瓒》时查过《后汉书·公孙瓒传》,所以对于部分事情有些印象,又翻出来如下:
  “初平二年,青、徐黄巾三十万众入勃海界,欲与黑山合。瓒率步骑二万人,逆击于东光南,大破之,斩首三万余级。贼弃其车重数万两,奔走度河。瓒因其半济薄之,贼复大破,死者数万,流血丹水,收得生口七万余人,车甲财物不可胜算,威名大震。拜奋武将军,封蓟侯。
  瓒既谏刘虞遣兵就袁术,而惧术知怨之,乃使从弟越将千余骑诣术自结。术遣越随其将孙坚,击袁绍将周昕,越为流矢所中死。瓒因此怒绍,遂出军屯盘河,将以报绍。
  …….
  遂举兵攻绍,于是冀州诸城悉畔从瓒。”

  我根据赵云的那段话判断,赵云投靠公孙瓒的时候,二者已经发生了矛盾。公孙瓒是因为公孙越的死而迁怒于袁绍,举兵来犯。此时翼州诸城皆从瓒,那么赵云不选择袁绍而选择公孙瓒的原因就很明显了,是为了找一个更稳的靠山。
  当然说这个不是为了说明赵云虚伪,换做我也会那样说。毕竟是场面话,何况公孙瓒当时的声名也是不错的,随刘基发配日南,举为孝廉,常年保护边境安全等等。赵云的选择也是他们郡人民的意愿,他只是个执行者,不过原因没有那么大义凛然而已。若是依此来强行赋予赵云某些光环,则大可不必了。

  此时刘备也在公孙瓒处,两人相处的不错。后公孙瓒派刘备去田楷处抵抗袁绍的时候,赵云也跟了去,为刘备主骑。
  这里的“主骑”是什么官职,我没有查到,但是不少人喜欢等同于“卫队长”。从何而来,我也不明了。
  但是可以在其他的史料里查到一些类似记载:“然病痼不能事,以军政委良丘,使王思礼主骑,李承光主步”《新唐书·列传第六十》;“唐宏为先锋,骆玄真主骑,赵简主徒,王朗为殿”《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九》,这些里面“主骑”的意思均为主管骑兵,我个人倾向于此种解释。

  后来的公孙瓒变质了,尤其自界桥一战以后,疏远了手下的人,变得众叛亲离,而赵云似乎已经看透,便以兄长去世回去守丧之名辞别公孙瓒。赵云这里比较有心计,给自己留了后路,史书上的记载是“辞瓒暂归”。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有说是孙武的后代。但陈寿用了“孤微发迹”四字说明他的出身并不大好。不过在名义上,他却成了吴国的第一个皇帝。
  生于公元155年,亡于公元191年,直到他死的时候,很多三国英雄才刚刚登上舞台,三国的精彩故事也才刚刚开始。

  《三国志》上关于他的第一个记载是在十七岁的时候和父亲坐船去钱塘,正好遇到海贼抢劫,在岸上分赃。其他行船都止住不敢前,唯独孙坚操刀上岸,用手东西比划,并做指挥人包围海贼的样子,海贼信以为真的官兵来了,放下脏物便逃。孙坚追上,斩杀一人,还。因此而名声大震,被召为代理郡尉。

  公元172年,会稽郡人许昌在句章造反,自称阳明皇帝。并和他的儿子许韶煽动周围县郡,加入者数以万计。孙坚以郡司马的身份招募千馀士兵,与州郡官兵一起讨伐,破之。这一年,刺史藏旻向朝廷替孙坚请功,被任命为盐渎县丞。
  后又被任命为盱眙县丞、下邳县丞。
  在会稽平乱,有得有失,认识了朱儁,一个日后提拔孙坚,让其有出头之日的人,也得罪了会稽的大户周家,为以后埋下隐患。

  《三国志孙破虏吴夫人传》里面有这样的记载:孙坚闻其才貌,欲娶之,吴氏亲戚嫌坚轻狡,将拒焉,坚甚以惭恨,夫人谓亲戚曰:“何爱一女以取祸乎?如有不遇,命也。”于是遂许为婚,生四男一女。
  按照这样的记载,孙坚虽然平定了叛乱,但是他和自己的手下恐怕也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甚至也难免会有打家劫舍之类的问题。以致孙竟有了“轻狡”之名。这个婚姻是一个强拧的瓜,不过果实却相当不错。

  《江表传》里的记载是不错的:“坚历佐三县,所在有称,吏民亲附。乡里知旧,好事少年,往来者常数百人,坚接抚待养,有若子弟焉。”这些好事少年后来就成了孙坚起家的一部分资本。

  十多年过去了,终于在公元184年,有了英雄的用武之地。当时张角在魏郡起义,天下响应,所到之处焚烧郡府,处死官吏。朝廷派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镇压。朱儁上表朝廷任孙坚为佐军司马,孙坚乡里少年皆愿从之,又招募精兵,合计千人,出发。

  这段时间内,有些零碎的记载:
  《吴书》:有次打仗,孙坚乘胜追击,孤军深入,结果受伤坠马。当时军士分散没有人发现他,幸好后来孙坚的战马跑回营地,有人便随马而来,这才找到他。养了十几天,伤势稍好转,又奔赴战场。
  汝、颖的黄巾军失利,逃至宛城,固守。孙坚勇当一面,亲冒矢石,登城墙先入。手下士兵受到如此鼓舞,一鼓作气,拿下了宛城。朱儁将此事上报朝廷,封孙坚为别部司马。

  说到这里,对孙坚大体上有个初步印象了。他很勇猛,打了一些胜仗,但,是依靠什么打胜的呢?不要命,而非依靠战略战术。至此还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以目前的样子来看,一名猛将而已。况且他所面对的都是一些农民起义,乌合之众。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总是感觉这个人物不好写,所以一直没有开始。因为在《三国志》上关于他的记载太少了,很难从发生在他身上的点点滴滴来挖掘这个人物,而《三国演义》这部脍炙人口的小说又歪曲了他的形象,成了一个脑后有反骨,且被诸葛亮向来怀疑的武将…

  我们从《三国志》出发,看看正史上的记载:
  魏延在刘备入川的时候随军而去,因数有战功而被封为牙门将军。后来刘备夺取汉中,自称汉中王,而他自己又要回成都,所以需要一个大将来镇守汉中。他选择了魏延。

  当时汉中刚刚拿下,北面就是曹操,魏强蜀弱,人民和军心都不是很稳定。况且汉中这个地方不管对曹操来说,还是对于刘备来说都是军事要地。所以需要一员能让大家心服也要让刘备放心的大将。
  此时的关羽守着另一个军事重地荆州,所以大家都认为刘备必定会选择张飞。《三国志》上说:“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

  可刘备却选择了魏延,一个在当时并不是很热门的人,这从“众人皆惊”的反应可以看出来。放心的将汉中交给魏延,也说明了刘备对于魏延的重视程度和放心,是否也可以从侧面看出魏延的能力呢?是否也对于诸葛亮说魏延有反骨,始终怀疑反驳呢?
  刘备在大会群臣的时候问:“你以后该怎么办呢?”魏延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据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何其壮哉!这样豪爽的话能有几人说出做到?后来的事实也证明,魏延守的确实不错。

  其后又被封为镇北将军,建兴元年封为督亭侯,五年,诸葛亮驻军汉中,封魏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建兴八年,派遣魏延西征羌人,与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战于阳溪,大胜。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为南郑侯。南郑侯已是县级。

  在入川以后,魏延可谓战功显赫,勇冠三军。但是,他的一些观点比较大胆,甚至有些冒险,所以一生谨慎小心的诸葛亮多不愿采纳,这些多少会让魏延有些不满。“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诸葛亮有时不采纳魏延的提议,多数是因为二者的性格不同,而非故意针对魏延这个人,可以从《三国志杨仪传》里找到一些证据:“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

  其中一个广为人们谈论的就是《魏略》里记载的一个计策:“夏侯懋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懋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