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人物谈·刘表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西汉景帝子鲁恭王之后。刘表的家世比那个到处宣称“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的刘备要正宗的多了。

  刘表生于公元142 年,但《三国志》上关于他事迹的记载却是从灵帝驾崩开始的,那个时候已经是公元189 年,刘表47岁了。那他之前在干什么呢?显然《三国志》没有给我们完整的答案。

  《三国志》上说“刘表少知名,号八俊”,而且还是正宗的皇族,这样的人应该有个比较辉煌的经历,但他在公元 189年前的大好时光为什么默默无闻呢?这就需要讲一下东汉的党锢之争,了解三国是不能撇开东汉历史的。
  我查阅了一下《后汉书》,里面也只有几句这样的描写:表身长八尺余,姿貌温伟。与同郡张俭等俱被讪议,号为“八顾”,诏书捕案党人,表亡走得免。党禁解,辟大将军何进掾。

  《三国人物谈·何进》里面曾说过东汉末年,因为大多皇帝年轻,所以他们登基之后,政权往往落于母后之手,而母后又多依赖于外戚,导致权力转移。当皇帝略长大,想收回权力的时候,生长于深宫内院的他们往往首选去依靠宦官,成功之后宦官便得势当权。所以外戚宦官专权的现象在东汉时常出现。而当宦官的多是生活所迫,缺乏真才实干,所以那时,政治往往比较昏暗。

  公元165 年,以李膺处死宦官张成的儿子为导火索,挑起了第一次大冲突。他先是被诬告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更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然后被下狱。
  之后,宦官们借机打击与自身仇恨的集团,排除其他势力,在全国范围内肆意抓捕和李膺有关的“党人”,下狱二百余人,多为嫁祸。虽然皇帝最终赦免了党人,但还是终生禁锢乡里,不得为官。此为第一次党锢之争。

  灵帝,就是汉献帝的老爸,他在位时爆发了第二次党锢之争。导火索是张俭看不惯宦官侯览的所作所为,上书弹劾,结果反被诬陷为“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宦官、党人的矛盾再次被挑起,昏庸的灵帝竟重申党禁,命令抓捕一切与党人有关的人,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和亲属,皆免官禁锢。
  宦官们借机打击异己,大肆报复,导致全国官员被处死、流放、关禁者达到六七百人,被陷害的太学生数以千计。这是公元169 年。

  如此数量的党人,党人家属均遭牵连而不能为官,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此数量的官员被革掉,社会将怎么正常运行?直至公元184 年的黄巾起义爆发,灵帝害怕这些禁锢的党人和起义军合谋,这才宣布解除党锢。

  公元165-184年的两次党锢之争期间,刘表23-42岁,正值其人生的黄金年龄段,但却因“与同郡张俭等俱被讪议”,而“诏书捕案党人,表亡走得免”。逃开牢狱之灾已不错,何谈做官呢。

  公元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对于东汉朝廷是不幸的,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英雄们来说,这是一个机会。正是因为这场起义,才让那么多的三国人物崭露头脚,才引出了如此精彩的三国历史。
  这一年,灵帝宣布解除党锢。42岁的刘表辟为大将军何进椽、北军中侯。这是他走上三国舞台的一个起点。

  之后,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废少帝,立献帝,关东联军讨伐董卓,天下逐步被军阀割据开来。这时候的刘表只是一个看客。直到荆州刺史王叡被孙坚所杀,刘表被派去补职,他才真正的属于三国这段烽火岁月。

  我们先看看荆州有哪几个部分。根据《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荆州有七个郡,这个分布可以参考我爱南开站三国板的社区地图,置底文章有。他们由长江分为江北三郡:南阳、南郡、江夏,江南四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
  《三国志·刘表传》裴松之注有这样一段话,是蒯越对刘表说的:“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这里提到的是八郡,这是因为从南阳分出一个章陵郡,他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家乡。

  刘表上任荆州的时候,这里很乱:江南宗贼盛,袁术顿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
  他单枪匹马而来,有的只是一张任命书。而且,现在的朝廷软弱无力,对于地方的制约已经很小,一张任命书是无法代表足够的权威让大家臣服的。地方豪强和四野山贼,都是刘表上任后的阻力。

  他先去了宜城,然后第一步便是争取到了荆州大族蒯氏和蔡氏的支持。而蒯越则是一位难得的奇才,曹操得荆州后曾说:“不喜得荆州,但喜得蒯异度耳。”
  刘表采取蒯越的建议,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他先对宗贼下手,以利诱宗贼帅,到者五十五人,皆斩之,尽收其部曲。又遣蒯越与庞季至襄阳,说服收降了张虎和陈生,江夏亦平。
  然后移治所至襄阳。此时,除去袁术手里的南阳,江北基本已在掌握,而江南则“传檄而定”。

  之后刘表娶了蔡氏,结好荆州豪族,又上表朝廷袁术为南阳太守,结好袁术,以求得荆州暂时稳定。

  不过,南阳的袁术很有野心,随着势力的增大和袁绍产生分歧,变得不和。因刘表与袁绍结盟,所以公元192 年与孙坚合众来犯刘表。结果很不幸,孙坚死于流失,军败,之后对于荆州再无进展。
  随着袁术的众叛亲离,势力减弱,公元193 年,刘表夺得南阳郡,真正掌握了荆州江北三郡。

  李榷、郭汜入长安后,欲联合刘表为外援,乃上书封其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刘镇南的称呼来源于此。

  后来李榷、郭汜闹翻,张济屯兵弘农,因士卒饥饿而引兵荆州界,攻穰城,为流矢所中而亡。荆州官属皆来祝贺,刘表曰:“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乃使人纳其众,众闻之喜,遂服从。众人推张绣带其叔张济职位,领兵,前往宛城,可以说给刘表看北门了。
  看完这个很多人也许会以为刘表的话是作秀,是为了“纳其众”,我倒是觉得刘表是一个彻底的有“仁爱”之心的人,他一生都在“仁”,就像一个食草动物,我安心吃我的草长我的肉,你不来犯我我肯定不犯你,你若是到我草场旁边,我也许会叫两声,当然,那是防御的声音,而非进攻。后面再谈。

  前面说过,刘表初到荆州,没有站稳的时候,对江南几郡只是“传檄而定”。久而久之生了后患。
  长沙太守张羡长期在零陵、桂阳等地当官,深得民心,然而性倔强不顺,刘表薄其为人,不甚礼也。张羡因此怀恨,遂叛。这是裴松之引《英雄纪》所记原因。
  另有一说法见于《三国志·桓阶传》,说曹操和袁绍相持于官渡,刘表联盟袁绍,桓阶看中了曹操这个潜力股,所以撺掇张羡江南四郡造反。曹操一听,大悦。可惜没想到啊,刘表并不怎么帮助袁绍,而是只顾自家,大兵急来。
  张羡病死,其子张怿没有守住,城陷。刘表收复江南四郡。

  至此,刘表已稳定荆州七郡,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馀万。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能够占领如此重要之地,拥如此众兵,是很多枭雄所一心向往的。刘表得到了,而他下一步干什么了呢?
  《英雄纪》中记载:州界群寇既尽,表乃开立学官,博求儒士,使綦毋闿、宋忠等撰五经章句,谓之后定。
  他和其他枭雄们的做法可是不同,不招兵买马,不扩张地盘,而是开经立学。他爱民养士,治理有方,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恶梦处处蔓延,而荆州却像一片世外桃源,或许这是百姓之福。
  若之于太平盛世,刘表会是一位好官,他的能力足以让他王侯将相,不过很可惜,他生于乱世,他的能力并不适应这个时代,他的能力不能让他在东汉末年安全的拥有如此重地和如此之众。

  谈论时,很多人瞧不起刘表,最常说的理由就是没大志,守着自己的一片荆州好地却像个害羞的大姑娘,错过了一次次的称霸机会。只顾着安心吃草,长的肥肥的却喂了别人。

  那他错过了哪些机会呢?

  我们首先来看刘表与张绣的同盟,张济死后,张绣接管了兵权,虽然有些士兵投靠刘表,但根据他后来闹出的动静来看,张绣发展的并不赖。他驻在宛城,替刘表看着北门。但刘表并没有深刻了解结盟的作用,结盟对于他来说只是为的防守,消极的自我防守,意义仅在于保护自己,缺乏足够的进攻性。以致于在曹操袁绍两雄相持之时,这样的同盟没有起到和其地盘、兵力相匹配的左右局势的影响。甚至他可以干看着张绣投降了曹操,不去考虑什么唇亡齿寒。他浪费的第一个机会。

  我们再来看看官渡之战时,刘表和曹操、袁绍的关系。
  刘表号“八俊”,这个名号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打击迫害党人时,太学生送给那些敢于和宦官集团斗争的知名人士的,刘表是其一。前面也说了,刘表23-42这段黄金年龄一直被打压,没有仕途,所以他和宦官的仇恨很深。
  曹操是曹腾的干孙子,曹腾却是宦官。而袁绍呢,是一个对宦官恨之入骨的人,在对待官宦的问题上可以说很极端,曾建议大将军何进杀掉所有宦官,他自己也干过这样的事。阶级矛盾一下就明了了。
  况且,四世三公的袁绍和刘表都有相同的“雅趣”,那就是喜交名士,袁绍更甚,“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他们二人也算说是“门当户对”了,偶的专业上管这叫相似者相溶。
  所以曹操迎天子至许都,刘表遣使上贡,表示对皇帝的敬重,但是依然和袁绍结盟,也表示了对曹操的不认可。

  刘表既然自称“内不失贡职,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达义也”。这说明他和袁绍是很公开的同盟关系,和谁同盟无所谓,这只是一个立场选择问题,并不妨碍一个人能否成为枭雄。但刘表显然仍没有充分思考这个同盟应该有什么作用,仍只是消极防守,以图自保。甚至同盟方袁绍遣人来求助的时候,他做的也只是许之而不至。带甲十馀万,拥天下之重,却只是看了一场戏。袁绍兵败官渡。

  每到这时总觉可惜,可惜刘表错过的第二次有可能改变历史的机会。天下群雄并起,曹操和袁绍两雄相持于官渡,天下之重,在于荆州。刘表若欲有所作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故将择所从。韩嵩早把道理阐述的很明了。然而刘表不助同盟袁绍,亦不相佐曹操。一心只想保江汉间,观天下之变。
  他错了,他只是一厢情愿的消极地想着问题,我不帮袁绍打曹操,所以不得罪曹操,我也不帮曹操打袁绍,所以不得罪袁绍,你们争你们的天下,我做我的地方官,我无意于逐鹿中原,我只要我的荆州牧,只要我的草场。
  可惜他想反了。“将军拥十万之觽,安坐而观望。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将军。”

  乱世讲的是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你想与世无争,那就交出地盘和兵众。一个虎狼养肥了,称霸一方,一个牛羊养肥了,只是食物而已。刘表,后者。

  官渡之战中他没有把握机会,看着曹操灭掉了袁绍。演这场戏的时候,或许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将是一个主角。那么,官渡之后刘表应该很清楚的看到形式,袁绍战败,北方统一于曹操,张绣投降,自己理所当然的成了野心毕露的曹操的下一个目标。可他仍得过且过,等待着命运的到来,然后无力地应对,却不知如何主动把握。

  曹操远征乌丸,征询谋士建议,诸将皆曰:“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郭嘉却断定,“表必不能任备”。
  事实的确如此,刘表错过了又一次机会。他已被人看透,曹操说,“表,固守之贼也。”这大概也是曹操可以安心去征伐其他隐患,而后再来吃荆州这块肥肉的原因,他并不担心这里的兵甲十万,因为他知道他们的主人只会守。就像前面所说的,刘表是一个食草动物,我安心吃我的草长我的肉,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你若是入侵到我草场,我也许会叫两声,但那也只是防御的声音,而非进攻。

  除去浪费了几次机会,刘表另一个常被提起的缺点是多疑,但《三国志》中记载的事例毕竟有限,我只找到两个事例证明,且并不是有力。

  第一个讲的是刘表和韩嵩。
  官渡之战前,曹操袁绍相持,韩嵩认为以曹操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以向江汉,荆州不能御也。故劝刘表举州以附曹操,安享后生。再加上蒯越的劝说,刘表便派韩嵩去曹操那里探听虚实。
  韩嵩去之前便对刘表说:“圣达节,次守节。嵩,守节者也。夫事君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设计未定,嵩使京师,天子假嵩一官,则天子之臣,而将军之故吏耳。在君为君,则嵩守天子之命,义不得复为将军死也。唯将军重思,无负嵩。”
  果如其言,天子拜嵩侍中,迁零陵太守,而韩嵩亦是“深陈太祖威德,说表遣子入质。”刘表怀疑其心怀异心,大怒,欲杀之。拷杀随行者,知为误解,乃止。

  我们若是站在刘表是一个正常人,而非一台没有感情的机器的角度来想这个问题的话,怀疑很正常,谁都难免,算不得多疑。
  刘表既然派韩嵩去,那就说明他已经心活了,有投降的打算了,所以你劝他投降他也会接受。至于为什么大怒,我更倾向于后者说话的语气,大肆夸谈一个宦官后代的“威德”,尤其“说表遣子入质”,都是不大好接受的话,作为称霸一方的诸侯当然会有点脾气。只是个人猜测而已。

  另一个例子便是前面所说,刘表对于刘备的态度。
  刘备投靠刘表,刘表表面上厚待之,却未重用。以至于刘备在荆州一呆就是七八年,腿上都长出了赘肉。
  曹操出征,许都空虚,刘备请战,却被拒之,终失去大好机会。这其实怨不得刘表,先看看刘备的为人吧。他在丁原、公孙瓒、曹操、袁绍、吕布多个人那里呆过,都没有呆长,本就反复无常,况且这次投奔刘表就是因为曹操派他打袁术,他却带兵跑了。这样的人刘表怎么安心给兵派往许都?如果打败,自己损失,如果打胜,以刘备的脾气,他还会回来听刘表差遣么?恐怕只是为他做衣裳。

  我们再看看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在隆中对里的所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荆州危机不是只有诸葛亮可以看出来,“其主不能守”也不是只有诸葛亮知道,这大抵可代表了一部分荆州人的声音。他们希望能有一个人带领荆州进行斗争,能够继续维持荆州的稳定。而不是让荆州归于曹操。

  曹操有不少劣迹,陈寿的《三国志》受限制,是难看到的。但《后汉书》中有记载:比如征陶谦的时候,“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又如刚刚结束的官渡之战,“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
  这样的人要来荆州,大家该怎么办?主战,尽快准备,鼓舞士气,让大家心里有底;主降,快送降表,拖拖拉拉惹毛了曹操,谁也不好受。可是刘表不主战,不投降,让官员百姓都不知如何是好,这样的行为是很多人不愿看到的。刘备呢,不论对于反曹的决心还是对于百姓的爱戴,都得到了很大的支持。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
  “表卒,曹公征荆州,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
  以上见于《三国志》记载,可以说明刘备当时在荆州的影响。这样的一个人,对于刘表的威胁是很大的,若是再让其获得更多的展示空间,很有可能养虎为患。而事实证明,刘备的确就是一只窝在刘表家里的老虎,刘表不用他不算多疑,反而很正确。

  刘表还有一个常被人提起的缺点,便是有才而不能用。
  荆州地区多人才,有我们大家所熟悉卧龙、凤雏、徐庶、水镜先生,有黄忠、魏延、甘宁、有蒋琬、廖化、桓阶……这都是人才,可惜都没有被刘表所重用。
  至于原因,首先想起的也是大家经常谈到的,刘表好结名士,务虚不务实。光是相貌,出身就把很多能人拒之门外,如王粲、甘宁。

  但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更重要,那就是刘表胸无大志。会不会用人不能通过用人多少来衡量,有多少人为己所用主要取决于王侯的人生目标。刘表的最终目的只是保求荆州一方,安心做一个地方官。这个和曹操不一样,后者目标是统一天下,所以才会求贤若渴,才会唯才是举。这个出发点不同直接导致了他们对于人才的态度和饥渴程度。守家之人怎么会在人才上下大功夫呢?

  公元208年,曹操征刘表,未至,表病死。
  刘表死后,蔡瑁等人拥立蔡氏所生,刘表幼子刘琮接管了荆州,而后投降曹操。废长立幼,源于刘表对蔡氏的宠爱,对蔡家的纵容。不过小儿子接管荆州对于刘表家人是有好处的,若是刘琦接管荆州,那就等于给刘备预备了一块肥肉,那样的话荆州势必会经受战争,刘表的后代,未必能若投降后过得安稳。
  “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不论刘琦还是刘琮,都只是一个舞台边缘的配角,因荆州而留名。

  刘表,治理毛贼,治理百姓,有能力,与枭雄争夺天下,难。守护自家草场的食草动物。

作者: xiaogs

喜爱旅游、户外、摄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