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的电影火了,所以这本书便以此为名,是一本短篇小说选集,包括很多:《朝闻道》、《山》、《带上她的眼睛》、《流浪地球》、《乡村教师》、《微纪元》、《中国太阳》、《梦之海》、《时间移民》、《镜子》、《全频带阻塞干扰》等。

  子曰:朝闻道,夕可死矣。第一步小说的名字,可能源于“夕可死矣”。
  当生存问题完全解决,当爱情因个体的异化和融和而消失,当艺术因过分的精致和晦涩而最终死亡,对宇宙终极美的追求便成为文明存在的唯一寄托,《朝闻道》、《流浪地球》、《梦之海》等内都有此论断。
  《朝闻道》里有个概念,很有意思:真空衰变。认为我们所说的真空是一种伪真空,其实存在着大量幽灵般的虚粒子,也就是量子状态下随机出现又消失的粒子,它们也是有能量的,且具有一定能级。在某种高能过程中是可能产生绝对真空的,大概只有一个原子核大小,也就是小说里丁仪的实验。因为它的能级比周边世界高,这会导致周边的高能级真空发生能级跌落,变成和它一样的真空。这个过程导致绝对真空高速膨胀,形成一个球,扩张速度可达光速,所有被触及的粒子都在瞬间衰变,变为绝对真空而归于毁灭。
  0.03秒内就可毁灭地球,然后是太阳系、银河系,毁掉整个宇宙似乎有点难,因为宇宙的扩张速度也是光速。它的危险导致它不能被造出来,所以引来了高级文明排险者,发生了这个故事。

lldq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这些年去了很多博物馆,尤其去年到了上海博物馆后,对青铜器兴趣变得浓郁,商代青铜器的兽面纹深深印在脑海里不能忘却,还有后期云南博物馆更加神奇多样的青铜器让人着迷。于是想系统性了解一下及其文化和历史,便选了本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的铜文化书系,其中的《青铜器与中国青铜时代》。

  铜是人类早期使用的金属之一,其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史书。和文字、城市并列,铜器的出现成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而当青铜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后,便标志着进入了青铜时代。
  世界各大文明都先后经历过青铜时代,很多国人认为中国是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这只是一种美好的误解。西亚、东南欧最迟在公元前3500年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中国虽然发现过仰韶时代的黄铜管,但真正掌握冶铜技术并能铸造青铜器,应该是在龙山文化时期,要晚于西亚和欧洲近1000年。

  然而,与他们不同的是,只有中国创造出了青铜时代别样的辉煌。中国人以难以置信的虔诚,铸造了难以置信的以酒器、食器为基本构成的精美的青铜礼器,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个过程竟然持续了1500多年,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

qtq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最近读了几本大刘的作品,《超新星纪元》应该属于最不成功的一部长篇了,选逊于他的其他作品,比起《三体》、《球状闪电》更是差了几个层级。

  大刘在这部小说里创造了一个只有孩子的世界,因为超新星的爆发,强烈的辐射使得地球上所有13岁以上的人类全部死亡,由此进入了超新星纪元。
  前半部分还好,有些硬核科幻的内容,但到了后面大刘就完全放飞自我,虎头蛇尾了。尤其13岁以上的人类全部死亡之后,虽然有着一定想象力和逻辑力的支撑,但依旧让人感觉无聊。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也是被饱受诟病。此外就是量子计算机,基本上相当于还是有着大人的陪伴。

  人类文明被拦腰截断,孩子们,我们相信,你们会使这新鲜的创口上开出绚丽的花朵。
  至于我们,来了,做了,走了。

  中美交换国土,太扯了,即使是孩子,大概也有着些文化底层的差异,中美对乡土的情感是有不同的。况且“中国的力量在于古老的国土,美国的力量来自于新的疆域”。

cxxjy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对于一个理工男,对《球状闪电》的喜爱溢于言表,不论波粒二象性,还是其中的量子物理,一个个熟悉的名词冒出,感觉重回了自己的大学时代。发现这些名字原来还可以组成一些有趣的故事和令人惊骇的事物。

  大刘这本小说内的理论基础很扎实,包括他的其他小说也有类似特点,这使得他的科幻故事有了一种真实感,让人读完之后,感觉也许就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人们似乎乐意称之为“硬科幻”。
  这和漫威里面的奇异博士、雷神不同,那些是虚构的,一看便知,而大刘小说里的情节,几乎是站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自然规律上想象出来、组合出来的,很多时候会让人有种莫名的恐惧感,因为在他的大多数科幻故事里,人类的认知和科技,都是那么渺小,只有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才会是最终武器。
  没有些基础理论知识,读这本书,是大打折扣的。

  其中,宏电子和宏原子的设想,简直脑洞大开。而宏原子核的形态,竟然如同一根弦,好有魅力。还有最后的量子状态玫瑰,一个观察者无法看到却可闻到,有着理工男不可多得的浪漫。

qzsd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米兰·昆德拉,至今仍在世,已经九十多岁。
  出生于捷克,便是这本书中,故事的主要发生场所。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一直属于那种处于鄙视链顶端的书籍,如同他的作者米兰·昆德拉,在大学时,很多人都以读过他的作品为傲,或显得不同,恨不得天天和人谈论。

  这本书曾是禁书,不仅仅在中国,在很多国家都是被列为禁书。
  我想,原因一是谈论政治,“布拉格之春”和对苏联社会主义的质疑,虽然米兰·昆德拉曾加入过共产党,但里面的措辞显然并不大友好;原因二就是大篇幅、绝大篇幅的性爱,以及男主人公托马斯对于性爱的态度,毕竟在维持着婚姻的同时,仍有着两百多个性爱对象,不适合绝大多数国家的价值取向。
  主人公的价值取向,是容易被效仿的。

  当然,如今已可以到处买到了。但是否匹配得上它的名气,却是个问号,依各人所愿了。

bncsdsmzq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