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字遂高,南阳宛人也。既然习惯了这样的开头,就先写上吧….

  要谈何进,不妨先来看看东汉的那些皇帝们,也许会发现某些规律:
  后汉书上说: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
┃ 东 汉 皇 帝 ┃ 生 卒 年 份 ┃ 即位年份 ┃在位时间┃即位年龄┃ ┣━━━━━━╋━━━━━━━╋━━━━━╋━━━━╋━━━━┫
┃光武帝 刘秀┃公元前6– 57年┃ 公元25年 ┃ 33年 ┃ 32岁 ┃ ┣━━━━━━╋━━━━━━━╋━━━━━╋━━━━╋━━━━┫
┃ 明帝 刘庄 ┃公元28 — 75年┃ 公元57年 ┃ 18年 ┃ 30岁 ┃ ┣━━━━━━╋━━━━━━━╋━━━━━╋━━━━╋━━━━┫
┃ 章帝 刘炟 ┃公元56 — 88年┃ 公元75年 ┃ 13年 ┃ 20岁 ┃ ┣━━━━━━╋━━━━━━━╋━━━━━╋━━━━╋━━━━┫
┃ 和帝 刘肇 ┃公元79 –105年┃ 公元88年 ┃ 17年 ┃ 10岁 ┃ ┣━━━━━━╋━━━━━━━╋━━━━━╋━━━━╋━━━━┫
┃ 殇帝 刘隆 ┃公元105–106年┃公元105年 ┃不足1年 ┃ 1岁 ┃ ┣━━━━━━╋━━━━━━━╋━━━━━╋━━━━╋━━━━┫
┃ 安帝 刘祜 ┃公元94 –125年┃公元106年 ┃ 19年 ┃ 13岁 ┃ ┣━━━━━━╋━━━━━━━╋━━━━━╋━━━━╋━━━━┫
┃ 少帝 刘懿 ┃公元? –125年┃公元125年 ┃不足1年 ┃ ┃ ┣━━━━━━╋━━━━━━━╋━━━━━╋━━━━╋━━━━┫
┃ 顺帝 刘保 ┃公元114–144年┃公元125年 ┃ 19年 ┃ 12岁 ┃ ┣━━━━━━╋━━━━━━━╋━━━━━╋━━━━╋━━━━┫
┃ 冲帝 刘炳 ┃公元143–145年┃公元144年 ┃不足半年┃ 2岁 ┃ ┣━━━━━━╋━━━━━━━╋━━━━━╋━━━━╋━━━━┫
┃ 质帝 刘缵 ┃公元138–146年┃公元145年 ┃不足1年 ┃ 8岁 ┃ ┣━━━━━━╋━━━━━━━╋━━━━━╋━━━━╋━━━━┫
┃ 桓帝 刘志 ┃公元132–167年┃公元146年 ┃ 21年 ┃ 15岁 ┃ ┣━━━━━━╋━━━━━━━╋━━━━━╋━━━━╋━━━━┫
┃ 灵帝 刘宏 ┃公元156–189年┃公元167年 ┃ 22年 ┃ 12岁 ┃ ┣━━━━━━╋━━━━━━━╋━━━━━╋━━━━╋━━━━┫
┃ 少帝 刘辩 ┃公元175–189年┃公元189年 ┃不足半年┃ 15岁 ┃ ┣━━━━━━╋━━━━━━━╋━━━━━╋━━━━╋━━━━┫
┃ 献帝 刘协 ┃公元181–234年┃公元189年 ┃ 31年 ┃ 9岁 ┃ ┗━━━━━━┻━━━━━━━┻━━━━━┻━━━━┻━━━━┛

阅读全文

,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曾在郡中作过门下书佐。人长的好,声音宏亮,候太守很器重,并把女儿嫁给了他。又送他去卢植那里读书。在那里认识了刘备。后仍回郡中做官。此时的太守为刘基。

  后刘基获罪而被召回洛阳交廷尉处罚,因为当时“官法不听吏下亲近”,所以公孙瓒便改容服,扮成下人为刘基驾车,一路照顾他。在刘基要被流放到日南郡的时候,公孙瓒准备好酒肉在北芒山祭自己的祖先,说:“以前为人子应尽孝道,现在为人臣应表忠心,所以我要跟随太守去日南。但是听说那里都是瘴气,恐怕不能活着回来,在此先辞别各位祖先。”说完再拜。
  我对公孙瓒的印象并不好,但是看到这个记载之后,不得不佩服。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到他忠的一面。陪获罪的刘基去日南,这个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且也得不到什么实惠的东西。古代跟一个犯罪的人在一起,很容易被连累的。所以理解成作秀不大可能。这次发配能否活着回来真的很难说,至少当时的人们都这样认为,发配刘基的人也这样认为,可以说公孙瓒是以性命相赠,以表忠心。

  不过公孙瓒和刘基都很幸运,因为刘太守在发配日南的途中被赦免了,归。公孙瓒因此而被举为孝廉,做了郎。后又被任命为辽东附国的长吏。

  在那个乱世,公孙瓒和多数割据者相同,都是凭借武装力量起家的。因为他在幽州,所以常与少数民族发生冲突。有一次他和几十个骑兵巡逻,路上遭遇数百个鲜卑骑兵,公孙瓒就退进一个空亭对手下说,今天一定要勇猛,如果冲不出去,我们就会被杀光的。说完带着手下拿着长矛冲过去,杀伤数十人。虽然他们损失近一半人马,但成功逃脱了。

  《太平御览》另有一些记载,摘录如下:
  公孙瓒除辽东属国长吏,连接边寇,每有惊,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望尘皆继之。夜战,虏识瓒声,惮其勇,莫敢犯之。
  公孙瓒每闻边警,辄厉色作气,如赴仇。常乘白马,又白马数十匹,选骑射之士,号为“白马义从”,以为左右翼。胡甚畏之,相告曰:“当避白马长吏。”

  至于勇、猛两个字,是很符合的。但这个不等于会打仗,能打仗,这样的冲突和大规模的战争是不同的。仅凭借勇猛去对抗以后的袁绍自然不行。不过,公孙瓒却可以凭此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边界的安定。

  后升为涿县县令。
  边章、韩遂在凉州叛乱,朝廷从幽州征三千骑兵交公孙瓒带领去支援。却正好赶上张纯劝说了辽西乌桓的丘力居等在蓟中叛乱,攻打右北平、辽西属国诸城。公孙瓒便率领三千骑兵讨伐张纯,并立下战功。升为骑督尉。
  后来,属国乌桓首领贪至王率众投降。公孙瓒升为中朗将,封都亭候,进驻属国。之后的五六年一直在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

阅读全文

,

  有骂的,也有表扬的,但还是要坚持啊,既然说要写了又不好意思反悔,目前的状态有点打肿脸充胖子。不过是否原创这点可以保证,即使是三国志原文的翻译也是我自己译的,不过对于观点部分,三国的研究这么久,有相同的那恐怕比较正常,我也无法避免。

  最近有点忙,更新速度就有点慢了,不过假期回家后上不了网,或许可安静地写点。电脑前一坐就想玩游戏…
  主要的目的是一边读三国志一边了解一下历史,把这些人和事写下来。看看发生在那些人物身上的事,挖掘他们生活中、性格上的方方面面,更全面的谈谈一个人。毕竟总结一个人,用简单的好坏太难,用一两件事也太难,我写的时候附上正史的记载,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记载,尽量不要听一家之言。有观点可以回文交流,当然,最欢迎来三国板捧场啦。

  写张辽是别人要求,否则不会这么早写他。似乎周围的人很多都喜欢他,而我对于他的印象很淡,最初是来自三国群英传III,那个里面的张辽很牛,一个人带一对兵凭借着伏兵连阵可以抵挡千军万马。武力值,智力值都很高,一般也不会中什么计策。三国11里面的张辽,没有太多注意。不过,毕竟游戏是游戏,历史是历史,来看看历史中记载的张辽。

  张辽字文远,雁门马邑人。汉武帝时聂壹曾发动“马邑之谋”,向匈奴进行诱敌战,可惜以失败告终。遂以避怨而改姓。张辽就是聂壹的后人,本不姓张。

  张辽少为郡吏,汉朝末期,并州刺史丁原因为张辽武力过人而召为从事,并让他带兵到京都洛阳。大将军何进派他到河北招募士兵,得千馀人。
  何进被宦官所杀,董卓进京,张辽连手下的兵投降董卓。提出一点,丁原被董卓和吕布所杀。 董卓后又被吕布杀死,张辽投降吕布。升为骑督尉。吕布被李傕打败,跟着吕布逃往徐州。然后任命为鲁相,此时二十八岁。
  曹操在下邳打败吕布,张辽率余众投降曹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对于上面一段,我写的比较小心,尤其是三次“投降”,对于张辽这个人,我想更容易接受的说法是“良禽则木而栖”。
  但我们还是要看看这几次易主。

  何进当时是大将军,被董卓所杀,丁原亦是为董卓所杀。之后,张辽却选择了在董卓手下当差。即使何进对他无所恩,丁原总有一个知遇之恩吧。何况董卓的所为早为人不耻,那么多的英雄豪杰基本都是反董,所以张辽的做法似乎有些不解。至少有些对不住丁原。
  我问周围人,有人说,吕布关系和张辽好,董卓进京后和吕布一起杀丁原投靠董卓的,这事我在正史里没有找到。若是有恐怕也不是好事,谋丁原,跟董卓并非义举。
  后来吕布杀了董卓,张辽又跟了吕布。
  后来吕布被曹操杀掉,张辽则投降了曹操,似乎也没有什么他表示忠的地方。

阅读全文

,

  董卓是个坏蛋,貌似已是不争的事实。又因为他有坏蛋这顶帽子,所以他做的很多事情在人们眼里也很少有可取之处。那么看看偶的评价:

  董卓字仲颖,排行老二。年轻时候好侠,与羌族的一些豪帅相结交。后来归耕于野的时候,这些人来看他,董卓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比较感动,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
  后来做了羽林郎,他比较有“才武”,且力大如牛,能左右开弓。任军司马跟随中朗将张奂打并州,并立功。得赏赐九千匹,董卓都分给了手下的官兵。
  举上面的两个例子,先说明一下,董卓很豪爽,善结交,且对待手下不错。至少在他参与到政治斗争之前,这个人是个不错的。

  后升为广武令,蜀郡北部督尉,西域戊已校尉,后来被免职。原因未知,我没有查到。欢迎补充。之后东山再起,任命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朝廷派卢植,皇甫嵩、朱携等人去讨伐,但是卢植得罪了小人而被押回洛阳,朝廷就派董卓来领卢植的兵。董卓打仗貌似是不行的,被黄巾军给打败了,又丢了官。
  但是,他的机会来了,边章、韩遂在凉州起兵造反,进攻京城附近的三辅,朝廷大乱,派皇甫嵩去讨伐,同时又起用了董卓。此时董卓为中朗将,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这个官比较特别,特意加了一个“左”。(皇甫嵩得罪张让,被调回京城,收回兵权并贬职。后任命张温为车骑将军,就没有“左”了)。
  后来,边章、韩遂被打败,董卓在内的六支部队去追击,结果只有董卓的一支军队伪装成筑堰捕鱼而全师而还。其他五支都败了。董卓被封为前将军,封斄侯,任命为并州牧。
  这次能够全身而退不能不说明董卓的机智。不过在记录中的几次战争,董卓都是败掉了。朝廷能够这次选中他,也是因为他常与羌胡战,前后百余。个人感觉,只能说明他有经验而已,至于军事才能,三国志上没有什么记载。

  后来,韩遂杀了边章,收了陇西太守李相如,杀了凉州刺史耿鄙,得到了马腾。声势越来越大。然后围攻陈仓。朝廷任命皇甫嵩为左将军,任命董卓为前将军来讨伐叛军,这才解了围。董卓又升为少府。他已经成为九卿之一了,官职已经属于高高在上的那种了。
  但是九卿要去朝廷上任,董卓不去。他此时刚刚打了胜仗,在关西可以说声威大震,他干什么呢?他在暗地里招募军队,扩充自己的实力。我想此时的董卓已经有独霸一方的打算了。在朝廷的大起大落,皇甫嵩那样的功臣也会因为得罪太监而被夺去军权,这样昏暗的朝廷里,他不想回到洛阳,也不想交出兵权。虽然所谓的少府官大,但是没有实权,尤其兵权。
  朝廷不得已,改派他为并州牧,但是要交出军权,归皇甫嵩指挥。董卓又不交,而是带了自己的兵,驻在河东。毫无疑问,董卓对于朝廷看的清楚:这个朝廷坚持不久,也没有能力派兵来打他。他就一直在等待机会,等待一个称霸的机会。如果说以前的董卓是有为国效力的心,那么此时他变了。

阅读全文

,

  第一次读三国演艺在高中,当时对于法正这个人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后来读另一本关于三国的书,留下了印象:一个出卖主子的家伙。最近常常找一些关于刘璋的资料,又常看到法正的名字,看到三国志里陈寿的一句话:“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这个评价好高,所以决定写点什么。

  法正字孝直,与孟达一起投奔的刘璋,但是“志意不得”,且“忖璋不足与有为,常窃叹息。”他在刘璋那里一直不得志,而且常常抱怨刘璋没有什么大理想,大能耐,不能给他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他自己对于自己的能力是比较自信的,而且知道这是一个乱世,自己应该去发挥这些聪明才智。无奈刘璋除去守住一亩三分地以外,无其他想法。而且张鲁反了以后,派去收降的人也没有用法正。后来不得已去找外援,不在自己的家内找人才,而去找曹操,找刘备,这个不能不说是一个错误。

  张松出使曹操被辱,回来之后劝刘璋绝曹联刘。这里像是老天给刘备的一个机会,若是曹操当时不是那么漫不经心和傲慢,或许益州难以到了刘备的手中。法正出使刘备是被张松劝去的,而且劝了不只一次,但是法正回来后变对刘备大加赞赏,在识人方面,法正看的很准。当时刘备被曹操和孙权夹在中间,虽有荆州四郡,实力也不是很大,法正肯买刘备这支潜力股是需要眼光和胆量的。
  法正出使刘备之前,官职“军议校尉”。三国志没有记载这个官职。

  后来曹操打张鲁,法正再出使刘备,刘备入蜀。刘备开始是否愿意打刘璋有些犹豫的,法正说:“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凭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对于此时的刘备能有这么一条路,自然会求之不得。三国志上说“先主然之”。

  入川后的刘备并没有打张鲁,而是在葭萌呆了一年,“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兵力增加到三万以上,他自己来的时候只带了不到一万。军需物资是由刘璋提供的。大将有庞统、黄忠。

  曹操打孙权,孙权向刘备求助,刘备要去帮忙,又找刘璋借兵。刘璋此时开始怀疑刘备,不肯借很多兵,只借一部分。张松写信给刘备,劝尽早对刘璋动手,被他哥哥发现并揭发,张松被杀。刘备、刘璋矛盾公开化。

  刘备打刘璋的时候,刘璋一元大将郑度建议,“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之,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刘备知道后很是担心,但是法正却说“终不能用,无可忧也。”他一眼看出刘璋的为人,知道刘璋必不采纳这个建议,劝刘备不用担心。果然说中。
  根据这里,我对法正背叛刘璋有一点同情了,虽然我一直不喜欢法正这个人,因为他出卖了自己的上司。自己不受重用可以走人,不管如何,“出卖”这个行为在道德上是不对的。但是根据这件事来看,他对刘璋的性格和为人很是了解,可以说明他曾经很努力过让自己受到重视,希望能够为刘璋效命,同时也说明刘璋确实没有希望辅佐了,若是有希望的话,他应该可以看出来。
  而且出卖刘璋一直只是他的一个想法,一个心底的想法。在出使刘备的时候,他不是主动要去的,而是被张松劝去的。三国志的说法是:“松乃举正,正辞让,不得已而往。”见到刘备后,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于是策划刘备入川。

阅读全文

,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