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一个问题,中国的什么庙最多?作为一个急转弯,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五脏庙”。不过除去调侃,我个人感觉,现存建筑中,应属城隍庙最多了。当然,没统计过,只是凭感觉。
其实有一种庙本应第一的,那就是土地庙。在无数的电影、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村边小破庙便是它了。其多由村民自发修建,虽然简陋,但分布极广,曾经凡有汉人居住的地方便有它的身影。可惜,在除四旧的年代,基本绝迹。而城隍庙的处境要相对好些一些,因为明代时县以上城邑才设置,相对大很多,毁了建筑毁不了地,80年代后大多在原址进行了重修或重建。
查看土地庙的历史发展,倒是发现不少有意思的对联,分享如下:
上联:为人果有真心,何需你烧香还愿; 下联:行事若无天理,需防我拐杖敲头
上联:公公十分公道; 下联:婆婆一片婆心。
上联:德之不修,吾以汝为死矣; 下联:过而不改,子亦来见我乎?
上联:莫嫌我庙小神小,不来烧香试试; 下联:休仗你权大势大,如要作恶瞧瞧。
上联:南亩北畴,我老汉时不时要去几次; 下联:上村下里,尔乡民年对年才来一回。
上联:你看那些人,一出场便装模作样; 下联:我爱这场戏,到头来是教愚化贤。
其实,放这些对联,主要是深有感触。中国古代的历史均为政府修订,居庙堂之高的人们对真实的生活或感触不深或感触不实。所以便有了怪相,我们常常要从文学作品中去还原所谓的“历史原状”,诸如课本上的卖炭翁、儒林外史等等。
土地庙作为最基层劳动群众所接触的信仰和神明,登不了“大雅之堂”,所以不像其他寺庙,楹联得如何文采、如何教化,它只是群众的真实反映,有辛酸、有幽默、有智慧。可惜,留存的太少。
好吧,我今天逛得是郑州城隍庙。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对旅游的兴趣一直很大,同样包括去过的一些地方的历史与文化。尤其最近突然开始喜欢读书,在奔三的这个年纪。人也真是奇怪,以前有时间,却天天上网玩游戏,现在没多少空闲时间了,又开始看书。
自西夏王陵和被沙漠淹没的黑水城回来之后,对党项族的历史便很感兴趣,但在各大网上书店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书籍,要不就是那个毫无美感的乱编的《西夏死书》,要不就是高高在上的枯燥的史学类研究。估计还是研究偏冷,满眼都是唐明清。同样还有居延文化,基本看不到相关书籍,除了那些唐诗,还真不如去看看霍去病的传记了。
前年去了云南,走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梅里雪山,而这条线恰好合了茶马古道的一支,所以对此兴趣所至。茶马古道穿越的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地区,其崎岖艰险都极为罕见,“路止尺许,连折十二层而上,两骑相遇,则于山腰脊先避,俟过方行。高插天,俯视山,深沟万丈,绝险为生平未历”。并且高寒地冻、氧气稀薄,实属不易。
这条路虽不像丝绸之路那么大的名气,但也称得上声名显赫,尤其“马帮”似乎又带来了一些不同寻常的色彩。
计划今年进藏,且要去林芝方向,又可以看到这条古道的遗迹,故买书一阅,增些了解。相关的书籍很多,但网购不像实体店那样能随意翻阅,只能依据目录挑选了一本。碰运气。
丝绸之路是一个非常感兴趣的路线,曾想过买车之后沿着路线自驾游。所以有些景点在之前的旅游安排中经意不经意地躲了过去,比如敦煌换成巴丹吉林沙漠。不过去年走过甘肃和内蒙后,又勾起了曾经的兴趣,先买本书,为了给以后的敦煌与新疆做准备。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文庙去过不少了,毫无疑问,里面供的是孔子。至于名称的来由,是从东汉开始的。当时的明帝刘庄为了推崇孔子的儒学,下令全国各地都必须建庙来祭祀孔子,于是成了“庙学合一”,时称“孔庙”。后来到了唐朝,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故孔庙又称“文宣王庙”,也有简称“文庙”。至明朝,相对于“武庙”,文宣王庙统称为“文庙”。
郑州文庙在东大街与城东路交口的城墙边,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距今已近2000年。但其历史上曾遭多次大火,俱已倾毁无存。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曾仿原貌重建。之后的明清两代,又再不断修葺,尤其乾隆年间,更是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修复。但在光绪十二年,复遭大火,基本荒废。“文革”期间,遗存的棂星门、泮池也厄运难逃。
目前只有大成殿为清代遗留建筑。
除了曲阜外,大部分文庙都不怎么热闹,因为孔子既不是财神也不能祛病消灾,更没观音菩萨那么神通,大小琐事统统都管。来文庙的人,一部分是求学业,一部分是游玩,我往往属于后者。而前者在如今的社会里,虽不是“非主流”,但也绝算不上主流。
这次一个人来,时间充足,便到了许愿牌附近看别人的愿望,都是些祝福的话,往往能使人会心一笑。
我突然看到了这个,如右下角。突然亮了。
子曰:我要永远幸福。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打开郑州地图,发现上面标着“商代古城遗址”,顿感振奋。商代、古城墙,那将是个什么样子?
先上网大概查了一下,这是距今3600多年的遗址,是我国的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这个遗址的发现曾被冠以了“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这也是郑州能在近些年成为“中国古都”的一个重要支持。
谈起古都得说一下,因为平时和他人聊天时常会谈起,但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尤其常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混为一谈。历史文化名城已经113个了,远超古都数量。
其实呢,起初只有“四大古都”,为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加入开封,成为“五大古都”;三十年代加入杭州,成为“六大古都”;八十年代加入安阳,成为“七大古都”;2004年加入郑州,成为“八大古都”;2009年又加入了大同,所以至今应为“九大古都”。这应算较官方一点的说法了。
貌似只有安阳还没去过,争取这个月去一次。那里还有个世界文化遗产,殷墟遗址。
恩,跑题了。继续说商代古城遗址,这是个当年全世界最大的城市,甚至比同期的巴比伦城、古埃及城等还大。其城墙周长6960米,经过几千年后,在地面上的残留,最高处仍有5米。
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了,即使今天的太阳很大、外面很晒。但在大汗淋漓的赶到之后,看着眼前的景象,我确实被雷呆了,雷得外焦里嫩,雷得瞠目结舌。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