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名气不小,也有不少人推荐,所以拿来一读。读了很久,放下多次,读不进去也读不懂。
作者是梭罗,在瓦尔登湖隐居两年,自耕自食,并根据这段经历写成了《瓦尔登湖》,然后成了世界名著。读完,感觉他就是一个自大的文青,这样的人大概不会讨人喜欢,一查,果然至死是单身。当然,名人的单身往往都会被美化成专情或至死不渝之类的。一个有怪癖、不合群,有强烈不求甚解的自以为是和优越感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不错的艺术家,但未必是个好作家。
喜欢梭罗和这本书的人很多,最常被网络提起的段子就是清华大学校长推荐,然后便是海子,那个留下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他在25岁时卧轨自杀,留下一份遗言和四本书。遗言中写着“我的死和任何人无关”,四本书中,便有《瓦尔登湖》。
这本书有点像散文,但可能是翻译问题,所以不好谈论文笔。可不论内容或观点,都配不上“经典”二字。如果非要把梭罗的经历和政论思想融进去,那就谈其他方面好了,不用神化这部作品。对了,他还是个愤青。
很多人都认为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描述过于虚幻了,更像是描述一个自己用内心虚构的过度神话的乌托邦。很多事情也逐渐被曝光出来,比如梭罗在瓦尔登湖只住了两年,而且他书中的小木屋和老家的村子只有一英里,他经常回镇上拜访朋友和家人,或者邀请客人到他的小木屋参观和炫耀。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川西回来之后,便发了个朋友圈:疫情终结束,再一头扎进高原。一路朝圣着雅拉、贡嘎、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四姑娘等几座雪山,直达色达,于坛城转三圈经幢。穿过幽暗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心中自由世界,依然清澈高远。
历史上的川西,一般说的是“川西坝子”,指四川盆地西部,实际上就是成都平原,包括如今的成都、乐山、眉山、德阳、雅安等地。而如今的川西,更多说的是四川省西部,指的是很多人心向往的川西高原,是过了成都平原边上的邛崃山脉,走进了横断山脉之间。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上面三个自治州,只有川西还未到过,这次便来了。
我可能对高原和雪山情有独钟。身体累的时候,想去高原,而心累的时候,也想去高原,那里有巍峨神圣的雪山、有纯粹凛冽的空气、有安抚内心的梵音。这段时间,背了一个监管处罚,这本是公司层面承诺报销罚款的为了领导的挺身而出,结果却成了一群高管间的无解和无为。八万块钱的罚款倒没有多大的事,可再背上两年的任职资格限制,终是错付了心。为众人拾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冰雪。这种价值导向,如何远谋。
写川西,又读到仓央嘉措,遂觉所思渺小,也便释怀: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世界自然遗产, 四川,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NIKON 70-200mm
要看懂中国的艺术很难,因为它几乎从来没有追求过表面的东西,向来有着更深的精神内核追求。有些肤浅的艺术品,看下像不像,知道人物背景,基本就了解大概了。而中国那些传世之作,会不屑于表。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中国艺术的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集体倾向,了解他所处的时期和社会背景,也许是第一步。商和周的青铜器有着很大的差别,原因便是中国社会整体认知所处的不同阶段;安史之乱前后,唐诗的内容大相径庭,同样也是因为艺术的土壤已然有别。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知道创作者,他经历过什么。比如书中介绍了几幅书法,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上阳台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这些书法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对我们理解和评价这幅作品,尤为重要。若是不知道颜家满门忠烈的故事,怎么能感受到书法作品中,由浓墨到枯墨,几乎用着笔杆要把纸戳破的那种心情。没有这种心情,一幅涂抹多处的草稿如何能成为“天下行书第二”。
其实,有些观点比较陈旧或已有人总结,算不得新颖,甚至就是照搬,不过整体还是挺好,也顺便关注了“意公子”的抖音号。单看书皮,她所追求的是句句有梗,是快餐文化,所以受众并不是对作品有一定了解的人,而是几乎不了解的大众,得以有些谈资,能在茶余饭后谈笑风生。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马亲王的小说,向来天马行空,比如刚看完的《太白金星有点烦》。而这本书,则是历史纪实,一个以虚构为业的作家写这个干嘛?他写的比起历史书,能多些什么看头呢?
原因之一,可能历史书上没有。比如已经被拍成连续剧的《大明丝绢案》,虽然故事性很饱满,但若放到《明实录》里,也许仅一句冰冰冷冷的话而已。长久以来,我们对历史是有目的性的,它得总结经验和指导未来。所以历史书上总是烛照万年的规律总结,视角也放得太高,高到丢了日常事和人情味,那些鸡毛蒜皮、那些家长里短、那些人间烟火都不见了,而这是老百姓的全部。即使有些讲述者刻意放低了视角,那也只是停留在庙堂之上、文武之间,关心的依旧是少部分社会精英,再往下,几乎没有了。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社会底层的心思想法,是被历史所忽略,即使提及,大概也就是“民不聊生”、“民怨沸腾”之类的高度概括。
中国的历史很长,这些多如牛毛、繁如星河的琐碎故事也确实也放不进去,后世也没人能提起兴趣,不认识你,谁愿意听你唠家常?所以,哪怕整理出了《丝绢全书》,也终将被淹没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
原因之二,阅读史料过于枯燥,如有一个写小说的人,能用一种不那么学术的方式把这精彩的故事陈述出来,也许会有趣。甚至可能发现,原来没有虚构的历史也如此迷人。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我看来,人世的一切,多么地无聊、多么地腐败乏味,一无是处啊!呸,呸,这是个荒废了的花园,一片冷落,那乱长的荆棘和野草占满了整个园地。
比起复仇,美好理想和无情现实的冲突,是个更加触动个人心灵的主题,而且几乎是个永恒的主题,因为每个人都在经历。这种理想幻灭、现实打击的失落感,几乎成了每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或大或小的个人悲剧。那些爱情里的“一寸相思一寸灰”,就是古人在倾诉着这种失落、痛苦和无奈。
哈姆雷特直奔奥菲利亚家中:于是他轻叹一声,好凄惨、好深沉,仿佛他整个儿躯壳都被震碎了,生命都完了。这以后,他放开了我的手,转过身去,可又回过头来,朝我看。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最负盛名的剧本之一,被认为是能代表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它和《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并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作品。
最后的哈姆雷特留下一句话,让人回味无尽:一切都归于沉默。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