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遮雾掩山犹在,雨打风吹花亦香。

  本想在麻城看一下杜鹃,结果去早了,花还没有开。当我们驱车到了景区门口时,才后悔没有好好看看百度。这次到了武汉,有同事说黄陂云雾山的杜鹃开了,很壮观。赶紧要求确认再三,看了上周别人拍的照片后,这才放心而来。
  时间很短,所以在路边肯德基用十几分钟解决了午餐。

  云雾山,应该属大别山脉,但已靠近了江汉平原边部,其主峰海拔709米,是武汉的最高峰。这里以杜鹃闻名,也是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一部分,为国家5A级景区。之前去过的木兰天池、木兰湖也是其一部分。

  百度上对云雾山的评价很高,“西陵胜地、楚北名区、陂西陲障、汉地祖山”,而我只看杜鹃。
  因为喜欢爬山,而山里最常见的花便是杜鹃。尤其喜欢徒步的人,或在原始森林,或者雪山脚下,常伴两侧的大多是杜鹃。从白马雪山、梅里雪山开始,便喜欢上了。杜鹃还是中国十大名花,被誉为“花中西施”。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鄂州市,夏时称“鄂都”,殷商时为“鄂国”,春秋战国时,楚王封其子熊红到鄂州为鄂王,并在此修筑鄂王城,三国时期,其归属孙吴。
  公元221年,孙权改鄂县为武昌,取“以武而昌”之意,并于同年在此称“吴王”,着手修筑武昌城,俗称“吴王城”。公元229年,孙权在此建都称帝,号“吴大帝”,故世人又称武昌城为“吴大帝城”。不过,就在同年,吴国迁都建业(今南京),武昌成为了陪都。直至公元265年,末帝孙浩再次迁都回武昌,重成帝都。
  那是此处最辉煌的年代。这也是我们从黄冈回武汉时,我坚持绕道来此的原因,因为这里才是真正的武昌,这里才是湖北之所以简称为“鄂”。前几天,其又被命名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

  来之前查地图,有吴王城遗址,前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奋不已。王城北临长江,与黄冈市隔江而望。
  此处为观音阁景区,因长江中的这块“龙蟠矶”,其上有寺,名“观音阁”而得名。其始建于宋,后毁,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重建,同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万里长江第一阁”之称。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徐世昌在此曾云: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

  在这次出差前的晚上,碰巧翻出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里面有一段话说苏轼: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百余天,几欲砍头,后被从轻发落,贬至黄州,那时的这里异常萧条,只得临时在一个寺庙里安歇。开垦了城东的一块坡地,耕田锄作,自此才有了“东坡居士”之号。

  但,便是在这里,他与内心进行了一场壮丽地对话。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般的寂寞、孤独,进行了一种深刻地剖析,回归到那空灵、空白、空无。訇然中开,如同暴雨中的霞光,有了那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后赤壁赋》。
  苏轼,用他的思考,成了宋代文学的最高峰。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天津是故乡,去的地方也不算少,但在博客里的文章却少得可怜。主要原因大抵还是因为去的太早,那个时候,是没有博客这个玩意的。
  这次是回来给父母办护照,便住在海河边,也正好靠着天津出入境管理局。

  海河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河流,也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属于天津的母亲河,天津人对她有着浓浓的感情,夏天游泳、钓鱼,冬天滑冰、雪仗,带来了很多乐趣。
  但以前海河水污染很严重,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河边两侧都是土堤,垃圾、污水满眼全是,那个年代听着walkman,漫步在桃花堤,已经是天堂了。再看看如今的面貌,可以说惊天变化,天翻地覆。河水已经很清,经常可以看到海鸥,有冬泳的,有钓鱼的,夜晚还有不少灯火通明的游船如梭。

  天津东站对面的津湾广场,金碧辉煌。地段很不错,风格也挺搭配天津的整体感觉,但似乎就是人气不大旺,去过那边吃西餐,环境没得说,人却少得可怜。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我的·2014

  买了咖啡机,偶尔打杯咖啡。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第二袋咖啡豆了。
  痴迷于汪峰的《加德满都的风铃》和张靓颖的《生如夏花》,耳机里反复循环着。忙的时候,烦的时候会把声音开到最大,听上几遍。时间总被各种事情打得支离破碎,大脑也被各种问题不停地拉拽,心能静下来的时候只有深夜,或者这样听上几遍歌曲之后。状态总不是很好。
  北京立夏后,还下了小雪,冷,穿着薄夹克,看了一下文章底部的编辑记录,这篇总结从二月份到现在,已经改了三十余次。主要是因为去年的足迹,一直没有总结过、整理过,工作操忙、家里事多,理所应当的借口一个接着一个,不像了自己。所幸,还没有到六月写完了,不罗嗦了,至少还不会放弃。

  家

  家,有了孩子变得更加完整,但凡事有得也必然会有失。所幸或不幸,很多事情上我们不必经历选择的迷茫,抑或要冒极大勇气,而只需学会如何去接受和改变,好让上天的每个礼物都变得更加完美。
  家的主角,无疑是小伊,翻看着年初的照片,和现在已然两个样子,那是我们呵护之下,关注之下的改变,一点一滴,一寸一厘。年初可以平躺的澡盆,如今只能戴着渔翁似的遮水帽,坐在里面拍打水花。
  下班回家,看到她会满足许多,即使工作苦些,累些,甚至偶尔委屈些,也变得更加容易消化。这便是家人或知己的作用,时常会劝异地分居的同事,一个孤单的人会少了太多快乐。
  八个月大的时候,幼儿急疹,半夜烧的厉害,从会场赶回家,凌晨四点冒着雨水去拿药,一夜未敢入睡,转天再到会场开会,视野模糊。一岁多的时候,急性荨麻疹,连续高烧,多天不断,着实让人煎熬。这一年,养子方知父母恩。
  今年出差和加班不少,陪孩子时间不多,心中多是愧疚,14年最温馨的画面是她扬着双臂,嘟囔着,“爸爸,抱!”
  和妻都是独生子,所以父母相对空闲些,年龄也不算大,都未到60。奶奶、姥姥,轮流来京帮忙照顾孩子,短则一周,长则一月,忙碌且新鲜着。家里常吃馒头和包子了,是奶奶来了,常吃各种饼了,是姥姥到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