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上一本,到了唐朝。
  没有说唐诗,而是一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一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给了我最深印象,也给了我对“唐宋八大家”所发起的“古文运动”不一样的定义。原来它不仅是文学上的运动,也不仅是去改变一种文体,本质却是思想上的运动,是思想性的自觉与批判。他们要批判政治,要大声说话,要让我们在读李白,感受和月亮喝酒、登高山揽月的个人完成后,看到更真实的社会。

  我很少像如今这么感谢初、高中时的背诵课文,如《捕蛇者说》: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比如《祭十二郎文》: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最好的文字,便是这样精简的描述事实,去掉了所有装饰性词语,而感人的力量更大,读之欲哭。

jxswx
  及后至元,统治者是异族,他们将人的职业分为十等,其中排第八的是娼妓,排第九的是读书人,排第十的是乞丐,这让汉族知识分子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当时,这可能是一种悲哀或愤懑,而如今我们再去看,其实任何一种灾难都有着发生的必然,也伴随着经历后的涅槃。正是在这种打击下,再加上科举制度的一度废除,让很多知识分子远离了政治,来到了民间。有人拿着《易经》去算卦,有人拿着毛笔去做代书,还有人进了戏班子。以前颇具优越感的汉族文人降下了身段,接触到了老百姓的生活,渔樵和油盐扩宽了他们的生命体验,这才有了关汉卿笔下的窦娥,而这正是元代打破的知识分子社会阶级界限的结果。

  明朝,社会发展,小说这种形式逐渐成为主流,因为它是种可以突破正统文化的单一结构的力量,你可以站在西门庆的角度想问题,也可以站在武松的角度想问题,当然也可以站在潘金莲的角度想问题,不再是单一的角色,或者单一正派的角度,而是通过角色的多重性,给老百姓提供了观察事物的多元角度,是观察民间新的自我发言的力量的角度。
  唐诗也好,宋词也好,元曲也好,一代代的文学都具有各自的风范,而在明清,由于正统道学系统太严格,导致大量知识分子把最好的生命、最好的心血拿来读政府修订过准许阅读的官方读本,然后准备去应试做官,所谓的自我的性情已经完全丢失。
  清朝,文化上是极其自大的,自大到让人固步自封,开始修饰美化而不得前行。所以如今再看,真的能够触碰到时代精神的,仅有《红楼梦》一部而已。

  给我最震撼的是民国,因为以前觉得民国并无什么,所以忽略了我们所即熟悉又陌生的鲁迅,我没有想到台湾的蒋勋对鲁迅评价之高,超出想象。
  鲁迅在《祝福》里面讲述了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她死了丈夫,因为穷得活不下去,被婆家卖给了贺老六。之后两人生了个儿子,但没过多久,贺老六病死,儿子阿毛也被狼叼走。有人跟祥林嫂说:“你将来到阴司,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祥林嫂很害怕,就一直做苦工,赚到钱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任千人跨万人踏,以赎自己的“罪”。
  鲁迅讲民间最迷信、最无知的情形。祥林嫂是社会里面最底层、最劳苦的人,没有文化知识,也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别人一用迷信吓她,她就很害怕,担心死后会被锯成两段,于是拼命攒钱捐门槛,她不但要这一世受苦,还要在精神上成为门槛任人践踏,而她本无错,但若被当成一种道德,就成了社会的悲哀。这是鲁迅要警醒世人的。

  此外,还有沈从文,以前只知道《边城》,没有想到他还有那么悲沉的文字。
  当初每天必杀一百左右,每次杀五十个人时,行刑兵士还只是二十,看热闹的也不过三十左右。有时衣也不剥,绳子也不捆缚。就那么跟着赶去的。常常听说有被杀的站得稍远一点,兵士以为是看热闹的人就忘掉走去。
  到后人太多了,仿佛凡是西北苗乡捉来的人皆得杀头。衙门方面把文书禀告到抚台时,大致说的就是苗人造反,因此照规矩还得剿平这一片地面上的人民。捉来的人一多,被杀的头脑简单异常,无法自脱,但杀人那一方面却似乎有点寒了心。几个本地有力的绅士,也就是暗地里同城外人讲通却不为官方知道的人,便一同向宪台请求有一个限制,经过一番选择,该杀的杀,该放的放。每天捉来的人既有一百两百,差不多全是无辜的农民,既不能全部开释,也不忍全部杀头,因此选择的手续,便委托了本地人民所敬信的天王,把犯人牵到天王庙大殿前,在神前掷竹筊,一仰一覆的顺筊,开释,双仰的阳筊,开释,双覆的阴筊,杀头。生死取决于一掷,应死的自己向左走去,该活的自己向右走去。一个人在一分赌博上既占去便宜三分之二,因此应死的谁也不说话,就低下头走去。
  我们在历史书里,看不到这样的情形,而这样的情形,无疑更有画面感,也更触动人心。清末民初的混乱无序、无章无制、草菅人命到了如此地步,人们的麻木、顺从,竟也如斯。
  可文字很平淡,甚至很安静,就那么轻描淡写地写出来,让你心里翻涌不平。

  如今的鲁迅和沈从文,依旧能打动我们,但已经很难流行起来,因为社会背景变了。从《诗经》到《楚辞》,还有唐诗、宋词、元曲,它们的内容和形式,一定符合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按住了它所处的时代的脉搏,才能感人和流行,并成为经典。而其中写出了人性共通的部分,或者人类的通感,则便具有了千年影响。比如《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推荐读读蒋勋的这个系列,很不错。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