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淮安是要到清晏园的,无他,一段历史。
明清时期设总督,作为朝廷派驻地方的军政大员,一般分为两类:地方总督和专务总督。前者好理解,后者则主要包括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粮储总督等。
漕运总督主要负责全国漕运,保障京城和军民粮食运输,因古代大件运输均以水路为主,所以类似于今天的交通部部长,只不过重点负责京杭大运河。且下设督粮道,还负责漕粮的缴纳、存储、押运等相关事务,因在运河边,所以管着鲁、豫、苏、徽、赣、浙、鄂、湘等八个产粮大省,除这八个地区之外的粮务,才归地方自行管理。河运总督则统管全国的河道治理,类似于今天的水利部部长,只不过重点管辖黄河、淮河流域。和漕运不同,他的重点在河务,也就是河道的疏浚、提防、水患治理等工作。这两个自明代开始设置,清朝沿袭旧制,时有分合。前者的遗迹在总督漕运部院,后者的遗迹在总督河道部院。“部”一般指兵部、“院”一般指都察院,“部院”指同时具有军队、监察职能,类似于巡抚,但不管民政。
明朝,河道总督的治所原在山东济宁,主要管理黄河事务。黄河夺淮入海后,山东段的事不多,所以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治所迁至了淮安。后来发现两头忙不过来,便始设一正一副两职,正职为江南河道总督,负责江苏、安徽地段;副职为河东河道总督,负责山东、河南地段。
河道总督搬到淮安的转年,便建了清晏园,几经修建后,成今之模样。古代文人致仕,果然比较雅。
它是中国历史上级别最高、延续时间最长、任职官员最多的治水衙署遗址,也是我国治水史和漕运史上唯一保存完好的总督级别的衙署园林。成了明清时代衙署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北地区最典型的古典园林,故又被称作“江淮第一园”,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
河道总督不是个好差事,水患治不好就容易被政敌攻讦,但若有功劳,也容易积累些政绩。在清晏园共有11块御碑,都是清代皇帝赐给历任河道总督的。这个“淡泊宁静”御碑为康熙所赐,一语双关,即指治水功绩,又言为官处事。
出清晏园,下站自然是淮河,毕竟淮安之名来源于此。
淮河上比较有代表的建筑是这个红桥,它是个步行桥,主要为景点功能。中间球状的圆环层层排列,是个地球形状,南侧以红黄暖色调为主,北侧以蓝绿冷色调为主,它的位置正是中国的南北交界线。
虽然称淮河,其实它已经不是淮河,地图上标注的是黄河故道,这就涉及一个专有名词了“夺淮入海”。
历史上,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的情况,但一般时间较短,且河道主流仍在北面的河北、山东一带,所以影响不大。到了南宋,黄河仍入渤海,但为抵御金兵南下,宋军掘开黄河堤防,导致黄河首次大规模南侵,部分河水进入淮河,但尚未占据淮河河道。随后的金元时期,游牧民族因历史上没有过惨痛的教训,所以对河患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堤防长期失修,加之黄河泥沙量巨大,河道淤积严重,最终于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时中央政权在杭州,称南宋绍熙五年,黄河在河南阳武决口,即今之郑州、新乡、开封交界位置。干流南迁,经泗水夺淮河下游河道,史称“黄河夺淮”或“夺淮入海”。
黄河的泥沙量巨大,入淮之后导致原淮河下游河道严重淤高,填平了原来的全部河道。最终,淮河失去入海通道,改经洪泽湖、高邮湖南下,经扬州、镇江后注入长江,形成“借江入海”的格局。洪泽湖也由浅水小湖,一跃成为中国第四大淡水湖,进入了“五湖四海”名单。
此后,淮河流域不仅土地盐碱化加重,而且淤泥抬高河床后水患频发,河道总督设在淮安也与此有关。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县再次决口,即今开封与菏泽交界处,河水向北而泄,夺山东大清河后注入渤海,也就是现在的黄河水道。主要原因是抢了淮河河道661年后,早已淤泥严重,成了地上悬河,再加上清末财政困难,吏治腐败,黄河堤防已年久失修。当时出现决口之后,很多声音是放弃堵口的,再加上太平天国正闹得凶,也便形成了最终放弃的事实。另外,黄河这次改道,直接废掉了京杭大运河的东端,再加上陆路和海陆的发展,导致了清政府漕运体系的崩溃。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对这片土地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黄河北归之后,淮河常年经长江入海,导致苏北、皖北水患频发。历史上多次尝试解决,最终效果甚微。直到建国后,于1952年开辟苏北灌溉总渠、2003年挖掘淮河入海水道,最终让淮河恢复了独立的入海能力。看地图的话,基本是一条直线,在周恩来故居南边不远。
里运河的前身,便是吴王夫差挖掘的邗沟,连接了长江与淮河,是中国的第一条人工运河。隋炀帝修京杭大运河时,对它进行了疏浚和拓宽。这一段是中国漕运的咽喉,明清时期,全国70%的漕运粮食都要经过此处,所以这里才有了漕运总督。
至于里运河的名字,“里”和“外”相对应,里运河主要指从淮安市区到扬州段的运河,因穿城而过得名,其他段则远离城区,故称“外”。
黄河夺淮后,这一片形成了黄河、淮河、运河复杂相连的水网,为了保障漕运顺利,政府修建了清口水利枢纽。如今遗留的清江闸,目的就是调节运河的水量,缓解湍急的河水,以便船只能顺利通过。它是京杭大运河上仅存的保护得最好的一座古闸,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清江闸还有个作用,平时蓄水,然后放水时,用激流冲刷黄河泥沙,以便维持运河通畅,史称“蓄清刷黄”。
回运河边的步行街,有些古建筑。
这是陈潘二公祠,祭祀明代漕运总兵陈瑄和水利名家潘季驯,如今内部展示着大运河两岸的历史名人。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