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寺是普陀山最大的寺庙,是这里的三大庙之首,也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法雨寺统称为前寺、后寺,香火最旺,游人也最多,是大多数人来此的必经之地。
其始建于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宋时成规模,名“宝陀观音寺”,后屡有兴废。当前有记载的是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进行扩建,并更名“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清初,荷兰人入侵,除大殿之外均被毁,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朝廷再次重修,并改名“普济禅寺”。
是本次普陀之行的最后一站,从山上下来,沿着海边而行,忽然而见。
首先见到的是多宝塔,又称宝佛塔,于元元统三年(公元1335年),得太子宣让王的捐助而建,所以又被当地人叫做“太子塔”。宣让王是孛儿只斤·帖木儿不花,为忽必烈的孙子。该塔细看很精美,全部由太湖石砌成,是普陀山三宝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就地取材,因为离着太湖不远,可众多园林内,雕刻太湖石的不多,它毕竟本就“皱瘦透漏”的带着一股野趣,雕刻完反而失了灵动的感觉,有了太多不出所料的工整和雕琢。好像豢养的家畜,丢了野性和灵性。
多宝塔旁边有菩萨影壁,上书“观自在菩萨”。几个词,世人熟悉却未必知悉,“观世音”,即观世人称彼菩萨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观世音;“观世自在”,即观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拔苦与乐”是佛教用语,即拔出痛苦,给予快乐。后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所以“观世音”、“观世自在”变成了观音菩萨、观自在菩萨。
门口古樟树,黄墙上书着“南无观世音菩萨”,似乎是网红打卡地,很多人在排队照相。
普济禅寺山门,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六抹头菱花格子窗,这种格扇窗基本仅见于故宫,这么气派,是因为里面有御碑。
天王殿后是圆通殿,是普济禅寺的主殿,因观音菩萨被称作“圆通大士”,所以这里供奉的自然是观音。
圆通殿内的观音菩萨像,全身金黄,慈祥含笑。东西两壁又各塑有16尊不同形态的菩萨,是观音的三十二应身,是观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时现身说法的形象。再加上中间的,共三十三观音。我们比较熟知的有杨柳观音、水月观音等。
其后建筑,一楼是法堂,二楼是藏经阁,重檐歇山顶,黑色琉璃瓦。
准备回,一天从宁波往返,在这里游览三个寺庙,时间还是挺紧张的。
整个寺庙去,给我印象最好和最深的,便是这些古樟树,和寺庙的建筑与氛围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