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展馆,是山东历史文化展。

  沂源人的发现,让山东境内古人类的活动时间推前到了60万年以前,和“北京人”属同一时期,但骨骼更粗大一些。目前中国大地上出土的史前人类,按照年代排名,依次是元谋人、勋县人、蓝田人、北京人、沂源人。

  沂源位于淄博,因处于沂水之源而得名,有着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在原始森林覆盖的大山里面,有着很多大大小小的溶洞,其内冬暖夏凉。史前古人类生存能力较弱,也不会盖房子,自然形成的溶洞便成了它们最好的庇护所。此外,牛郎织女的故事也是来源于沂源的民间文学,现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到了新石器时代,此地依次又有:后李文化(距今9000-7000年)、北辛文化(距今7000-60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4400年)、龙山文化(距今4400-3800年)、岳石文化(距今3800-3400年),已成比较清晰的文化脉络。而在考古上,习惯将自后李文化起,上面这条线的人称作“东夷人”,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广义上可囊廓从大连到上海之间的沿海地区,包括山东全境、辽东半岛、河南东部、河北南部、安徽东北部、江苏东部等。而东夷文化的起源,随着沂源人的发现而有所改变,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这是省博里山东史前文化的脉络整理。

  沂源人头盖骨,镇馆之宝。

  旧石器到新石器过渡时代的人类遗址,临淄赵家徐姚,距今1.32万年。这是目前出土的北方最早的陶器和中国最早的陶塑。

  后李文化,距今9000-7000年,出土的陶器、骨匕和鹿角,其主要分布在泰沂山北麓。

  北辛文化,距今7000-6000年,出土的红陶钵,下面是猪嘴形陶支座。

  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4400年,是海岱文明起源和形成的关键阶段,开始孕育出了代表东方的礼制,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明之路的开启。不仅自身在发展,也深刻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文化,参与了中华文明的共同谱写。

  大汶口文化因遗址位于山东泰安的大汶口镇而得名,却并不仅仅限于山东地区,广义上北达渤海北岸,南至江苏淮北,基本上和开头介绍的东夷地区的范围有些接近。

  这是大汶口文化的红陶兽形壶,为镇馆之宝。在距今6000年前的时代,不仅通过逼真的方式表现出猪的形态,还突破写实进行了再创作,这很不容易。整体线条流畅柔美,难能可贵。

  大汶口文化的彩陶鼓、彩陶缽、彩陶豆、彩陶壶、彩陶缶。仔细看的话,它们的纹饰基本一脉相传。

  大汶口文化,骨匕、骨锄。

  大汶口文化,陶牛角号。

  大汶口文化,陶鬶。鬶有三个中空陶足,内部放水,可置火加热。

  龙山文化,距今4400-3800年,和尧舜已经基本同时期,是山东史前文化的鼎盛时期,以黑陶为主要文化特征。在欧美主导“中国文化西来”,甚至部分国内公知也动摇之时,沉默了4000余年的龙山文化,在1928年被发现,直接将这种说法打破。因首次发现于山东济南章丘的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很广,包括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

  龙山文化,又被称作“黑陶文化”。黑陶所呈现的纯净的黑色,是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加入大量柴草或从窑顶加水熄灭木炭,封闭窑门和烟囱,进行不充分燃烧后,产生大量黑烟,经渗碳窑变而成。

  龙山文化的黑陶蛋壳杯,是山东省博的镇馆之宝,这种蛋壳陶也仅见于龙山文化,它是种陶胎极薄的特制黑陶高柄杯,下部还是镂空设计。它的最薄处一般位于顶部盘口,仅0.2-0.3个毫米,全身最厚处也不超0.5个毫米。有“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之誉。

  龙山文化,鸟喙足黑陶鼎。

  龙山文化,黑陶单把杯、双耳杯、尊等器物。

  龙山文化的陶鬶。

  龙山文化的丁公陶文,在一块陶片之上,时间自然是早于甲骨文的。共5行11字,感觉已经脱离了符号和图画的阶段,但是否为文字,目前尚无定论。因为其笔画难以重复书写,或者暂无其他类似遗迹出土来佐证其存在规律,所以还很难被定义为文字。期待以后的考古挖掘吧。

  至于网上各种关于它的翻译,还硬要和舜扯上关系,那太无知了。文字破解可是大工程,仅凭孤片遗迹去解出来,套用现代文字的形状,那太离谱了。

  岳石文化,距今3800-3400年,年代和中原的二里头文化相近。应该会有不少青铜器的,毕竟是辉煌的龙山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只不过目前挖掘的遗迹还很少,只有一些算不上精美的陶器展出,还是等待今后的挖掘吧。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